不设限的音乐人生

2023-05-30 10:48郑丽莎
音乐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郑丽莎

2022年6月,罗麦朔登台演奏《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视频意外地在音乐圈刷屏,他被作曲家身份隐没的钢琴技能得以被众人关注。

作为我国青年一代杰出作曲家的代表,罗麦朔创作的曲目曾多次荣获国内外重量级音乐奖项,他长年致力于中外音乐交流。2022年,罗麦朔凭借其创作的《第三钢琴奏鸣曲(水光)》第一乐章与《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入围首届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钢琴、指挥和作曲)大赛决赛,此次入围让他有了在比赛现场与来自各国音乐家切磋交流的机会。

回国后,罗麦朔接受了我的电话专访。经历了连日来高强度的训练与比赛,他的声音略显疲惫。但谈起此次大赛的感受与收获,我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亢奋。

以参赛曲目致敬拉赫玛尼诺夫,传递中国音乐特色

2021年底,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钢琴、指挥和作曲)大赛组委会面向全球征集钢琴独奏(七至十五分钟)与钢琴协奏(十五至二十五分钟)作品,引来数百名来自顶级音乐学府的选手报名参加。初轮筛选后,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的十二位选手入围决赛。

2022年6月17日,罗麦朔远赴莫斯科精心备赛。但决赛前夕,他却突然得知担任其《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的钢琴家因病无法登台。于是,他被迫担任起钢琴演奏的角色。罗麦朔自幼学习钢琴,演奏功底十分扎实。在五天时间里,他一边练琴,一边与乐团、指挥进行磨合,在决赛现场彰显了他全方位的音乐才华,得到了评委与观众的一致赞许。

罗麦朔此次参赛的两部作品构思于他在俄罗斯留学的最后一年,在回国后的几年里完成创作。这两部作品更多地呈现出了中国音乐风格的特色,但在细节上受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影响。其中,《第三钢琴奏鸣曲(水光)》的创作在织体、和声、音型等维度都隐含著拉赫玛尼诺夫的特点,尤其他在十一度和弦的琶音以及第一乐章高潮之后强力的分解和弦仿佛是在向拉赫玛尼诺夫致敬。此外,罗麦朔还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元素,如紧拉慢唱等,因此这也是一首带有浓郁中国韵味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和声与演奏方式。

而《第二钢琴协奏曲》则是一部比较有意思的作品,曲子的两个华彩分别出现在乐曲的开头以及再现处。另外,罗麦朔这首协奏曲的前奏也相当长,四分多钟的前奏让人联想到另一首著名作品——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不同的是,他把三个乐章的所有元素都凝聚在了前奏中,整首协奏曲结束后,听众会发现其实开头前四分钟的音乐是后面半个多小时音乐的“源头”。由于比赛要求必须是未公开的作品,第三乐章曾经被演出过,罗麦朔便节选了第一乐章作为作品参赛,对于不能展示完整作品他深感遗憾。

大胆尝试的作曲组比赛,尚有提高空间

部分线上观众表示“整个比赛的水平很高,尤其是钢琴组和指挥组”。首先,选手的参赛作品极具挑战性,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为主,大家几乎耳熟能详。其次,转播技术成熟。以罗麦朔的新作为例,在仅仅排练一个小时的情况下,转播方在直播中对镜头的运用、机位的切换做得相当好。在闭幕式音乐会上,俄罗斯副总理对线上观看的人数颇为自豪,宣称有六百万俄罗斯观众通过直播收看了此次大赛。正因主办方成熟的互联网直播技术,数百万的中国观众也有机会欣赏这场音乐盛宴。最后,录音效果处理得当。由于音响的原因,作曲组的很多作品在现场是听不到某处乐器的声音的,但能从录音中获取,音效师后期的处理很巧妙。

对于比赛,罗麦朔认为还有几点有待改进。首先,比赛规则不明确,关于作曲组比赛的目的、评分规则与演出推广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答案。比赛的三个关键点是作品的扩展性、流传度以及必须是钢琴作品。遗憾的是,比赛评委中并没有钢琴家,多数评委可能精通作曲技术,但不通晓钢琴艺术。举个最重要的例子:音量的平衡。一首协奏曲中,独奏和乐队写得很好,但控制它们之间的声音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及经验(也许是所有环节中最具技术性的一点),它既要体现出独奏的所有能量,又要避免被乐队淹没。当然,这跟演奏、音乐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多数新作品的问题都出在作曲上,很可惜的是评委们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次,比赛的音乐厅收音效果不利于独奏,乐队的音量始终非常响亮,影响到了钢琴声音的传递。罗麦朔谈及在正式比赛时,为了提高钢琴的音量,他花费了特别大的力气去演奏,尽管如此也没能很好地展现出钢琴的音效。最后,摆放钢琴的位置不利于合奏,现场演奏时钢琴演奏者除了小提琴以外几乎听不见其他任何乐器的声音,和乐队的配合基本全凭感觉。

技多不压身,作曲、演奏、指挥无所不能

出生于1986年的罗麦朔,深受父亲的影响,自幼开始接触音乐,四岁学习钢琴,十二岁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宋名筑和黄虎威老师学习作曲。同期,他还受到钢琴老师刘怡云的指导,由此踏上了每天作曲两小时、练琴八小时的专业学习之路。罗麦朔每周都坚持练一些新的小作品,正是这段时期的练习,他的视奏能力突飞猛进。

在进入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后,罗麦朔跟随阿格丰尼科夫(Agafonnikov)教授学习作曲,教授与杜鸣心先生是同班同学。阿格丰尼科夫对罗麦朔这位中国留学生有着特别的感情。阿格丰尼科夫教授在钢琴与作曲领域深耕多年,平时也常常演奏自己的作品。在七十五岁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上,阿格丰尼科夫在音乐学院大厅演奏了自己的钢琴协奏曲,这一幕烙印在罗麦朔的心里,为罗麦朔的职业生涯树立了榜样。

谈到这次大赛的“临阵磨枪”,罗麦朔坦言在半年没系统练琴的情况下,要在五天内熟悉演奏,时间非常紧张。在准备比赛期间,罗麦朔一边要对国内学生进行线上考试和作业批改反馈,另一边要与钢琴家图尔帕诺夫(Turpanov)排练独奏作品,还要观摩学习其他选手的比赛情况,留给他练琴的时间非常少。他见缝插针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练习作品,一度练到手指无力。不过罗麦朔认为,任何磨练都是十分有益的,他曾经有一周拿下一首曲子的经历。“我的钢琴老师汉娜妮娜(Khananina)教授推荐我为纪念格林卡和普希金的活动演奏,在普希金博物馆演奏李斯特改编的格林卡《黑海魔王》(选自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大约有七天的准备时间,要背谱也要熟练弹奏。演出现场有摄像、转播,我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演奏,效果不错。所以,充足的信心对于表演很重要。”

每一位作曲家都是独一无二的

罗麦朔习惯在夜里思考、白天创作,且依然保持着手写传统。在谱写曲子前他会做大量准备工作,对主题、结构有一个大概的想法,然后在钢琴上开始创作。谈及之后的创作计划,罗麦朔提到:“之后的几部作品会有一些跟宋代题材相關,如何构思是很关键的一步。”

俄罗斯非常重视学生对音乐“四大件”的学习,即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其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相比国内教学水平要略胜一筹。此外,俄罗斯老一辈作曲家非常重视演奏,像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谢德林、古拜杜丽娜等皆是如此,他们几乎都是钢琴家,谢德林和古拜杜丽娜更是通过钢琴很好地把自己的作品推向了全世界。

除作曲家与钢琴家身份之余,罗麦朔还是一位教师,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和配器。在他看来,教学不是单独存在的,舞台演奏能够拓展国内外广阔的音乐视野,创作经历可以积累实践经验,这些他都一点点传授给学生。

罗麦朔从未给自己设限,总在探索着自己的边界,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使得他在演奏、作曲、教学、指挥之间游刃有余,并能够在西乐、民乐、合唱等不同类型作品中进行着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探索,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中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