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大走廊

2023-05-30 10:48:04三三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岭瑶族古村落

三三

南岭山脉的群山之中,或有低谷走廊,或有盆地,或分水岭较为低矮而不难翻越,五岭间天然形成的峡谷隘道以及岭南岭北的诸多河流水系又构成了南北交往的天然通道。自秦朝以来,中原进岭南有五条古道: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骑田岭道、零陵桂阳峤道、大庾岭道。同时,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诸多支流也形成了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诸多东西向通道。

“南岭走廊”上,除汉族外,分布着瑶族、苗族、畲族、侗族、仫佬族、壮族、彝族、毛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十几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民俗传统。从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再到族际通婚的民族大家庭,南岭走廊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大画卷。

多姿的民族节日瑶族的盘王传说与水族“敬霞”

生活在南岭走廊上的许多少数民族如今仍信奉万物有灵,有着祖先崇拜的习惯和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对于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是上天和祖先在起决定性作用,于是通过祭拜上天和祖先,以求得庇佑,祷告生活能够风调雨顺,粮食能丰收,日子能平安顺遂,没有灾祸厄运降临。在南岭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活动衍生出许多节日,如瑶族盘王节、苗族牯藏节、布依族二月二、水族敬霞、毛南族分龙节等。南岭走廊就像一条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走廊”,每一个节日,都是独一无二的,展现着每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

瑶族关于盘王节的传说非常多,流传最广的一个是: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两座高山对峙而立,左边那座山像一个雄壮威武的男子,叫布洛西山,右边那座山像一个穿着裙服的女子,叫密洛陀山。这两座山在移动着向彼此靠近,每过一年,它们就会靠近一尺,经过995年,还差5尺的距离,两座山就要连在一起了。有一天,天空响起一声惊雷,两座山各自裂开了一条缝,从布洛西山中走出一个男子,从密洛陀山中走出一个女子,他们结为夫妇,是天地万物的父母,孕育出世界的万事万物。他们有三个女儿,密洛陀给三女儿一斗玉米、一面铜锣,让她去山上开荒种地,这就是瑶族的祖先。密洛陀年纪越来越大,有一天召唤三个女儿,对她们说:“十月十六日是我的生日,你们要来给我补粮。”她特别嘱咐三女儿:“你如果没有什么丰富的礼物,就酿一缸米酒,十月十五日你提前拿着铜锣来闹场。”自此,瑶族就有了盘王节,从十月十五日开始,到十月十七日结束。

过盘王节要设祭坛供奉神像,火枪鸣响三声后,鞭炮齐鸣,族长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酒等祭品,带领族人虔诚祷告。然后就是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盘王歌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瑶族歌谣,瑶族本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许多历史和文化都是通过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敬霞”是水族的传统节日。“敬霞”就是敬水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被敬奉的“霞神”,是一块一尺来长的人形石头。传说在很久之前,水族的祖先去河里捕鱼,每次捕到的都是一块人形石头,于是把它带回家,结果那一年地里的收成特别好。再于是这块人形石头就被人们供奉起来,成为代表丰收和安康吉祥的“霞神”。“敬霞”的时间要根据水书先生卜卦而定,不是每年都举行,有的6年一次,有的12年一次,一般在水历的九月或十月(农历的五月、六月)的某一天举行。

苗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棍舞、芦笙舞、风俗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歌谣、手工艺、传统体育等。其中,民族舞蹈就像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最负盛名。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的舞蹈如花棍舞、芦笙舞等,极具特色。

花棍舞,苗语称“夺蕊鲷”,又叫金钱棍,是苗族青年男女用于节庆娱乐活动的一种传统舞蹈。在被丛林与云雾围绕的苗寨中,苗族青年男女手持花棍,做出时而轻快灵动,时而热烈奔放的舞蹈动作——他们用花棍配合音乐的节奏,击、点、转、拍,同时身体也随着花棍有节拍地律动,人与棍合二为一,仿佛山野间舞动的精灵。花棍,是一根两头涂抹红色或黄色的木棍,两端缀有方孔铜钱,在舞动时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后来经过改良,用一米见长的竹竿作为棍身,并在竹竿上涂上红黄绿相间的颜色,这几种颜色寓意热烈、丰收和希望。棍身两头则改用小铃铛来增强音效,在两端拴上红布条或者红色毛线,增强视觉效果。花棍舞的舞蹈音乐使用的是苗族特色的芦笙吹奏和唢呐声响,称为唢呐调和蘆笙调。

与花棍舞的热烈和喜庆不同,芦笙舞弥漫着一种凝重与悲怆,这跟苗族历史发展道路上布满的荆棘有关。在氏族战争落败后,古苗族人被迫从黄淮流域迁徙到西南山区,一路披荆斩棘,艰辛困难自不必说。来到新环境后,苗人一边心怀对故土的思念与不舍,一边乐观、坚强地适应新环境,建设新家园,这种民族精神与性格特征被苗人带进了芦笙舞中,芦笙舞便是苗族的历史见证。

此外,苗族舞蹈也用于祭祀。在苗人看来,跳舞是对祖先表达崇高敬意的重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跳舞,可以感召祖先、盼望祖先们庇佑后代子孙生活美满。苗族巫医认为通过古老的舞蹈动作,可以达到医疗的目的,苗族舞蹈出现在祭祀活动中,主要是为了抚慰神灵、消灾除病和祷告亡灵。

除了苗舞之外,还有苗歌。苗歌是当地的风俗歌,有嫁女歌、坐夜歌、葬歌等。嫁女歌一般是在女儿出嫁前,女儿的女性亲戚会被请回家来给女儿“陪嫁”,大家聚在一起,表达对女孩的依依不舍之情,叮嘱女孩嫁到婆家之后的为妇之道。嫁女歌一般是女性唱的,男的是不唱的。待嫁女儿的妈妈、嫂嫂、姑姑等女性长辈,出嫁前一个晚上在火塘里,大家接力唱起来,可以是妈妈唱第一段,姑姑唱第二段,依次接力唱下去,家里的女性亲戚越多,嫁女歌唱的时间就越久。

历史上的中原汉人南迁宗族聚居的土楼文化

南岭走廊地区有许多古村落。由于战乱和饥荒,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南迁,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人口进入南岭山区北侧;第二次是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中原人口迁入南岭东南诸山地;第三次是从北宋“靖康之乱”到忽必烈入主中原期间的一百五十年,此时中原人口已经进入南岭腹地的闽、粤、赣边的深山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自西晋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南岭当地人融合,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形成了南岭古村落独一无二的特色和风格。

南岭走廊虽然平地不多,但沿着河溪分布着许多小型山间盆地,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古村落。据不完全统计,仅九嶷山山间盆地中就集中分布有自南齐永元年间(499年)至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建村的古村落13处,山间古瑶寨数十处。徐霞客曾经游览至此,留下了“穿瑶房而披锦幛,转一隙复撵一峒,透一窃更露一奇……恍惚梦中曾从三岛经行,非复人世所构也。”形成于宋元以后的客家民系,有客家古村落39处,土楼225座。

由于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聚居的古村落具有不同特点,其中地处南岭山区东部的闽粤赣边客家中心区的古村落,尤其有代表性。这里的客家古村落,不但保留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汉文化传统古风,又与南岭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古村落的居民都是同一个宗族的血亲,宗族式大家庭的聚居生活,能让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分工合作,更好地适应山区的自然环境。这种宗族聚居的生活,造就了土楼建筑和土楼文化。一座土楼高近20米,有三、四层,每一层楼有几十到上百间房间,可以供一个大家族聚居在此。土楼建筑对外封闭,可以防御自然天险,对内则井然有序,增进了家族情感和凝聚力。

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古村落,同样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他们的古村落是“寨”,每个寨设有寨门或山门。侗寨的鼓楼、花桥(风雨桥)、凉亭,以及寨门、井亭、吊脚楼,是侗族古村落建筑的“六宝”,极具民族地域特色。南岭山区腹地的高山瑶古村落,也设有寨门,村寨建筑多为竹木结构干栏式,村寨中多设有堆木场,屋宇门梁上常挂有玉米棒、干辣椒、干薯藤等,极富田园闲趣。

如今的古村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新与发展。村落的选址和布局讲究风水,房屋要坐北朝南,房屋中轴线要与子午线相近,并注重村落四方的山水形态。这些村落尊儒重教,鼓励耕读,表现在村落布局上就是状元楼、文星塔以及书院、学宫等景观到处可见。

族际通婚大融合一个家庭四五个民族

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有它的特点,就是相互关系深得分都分不开。”

南岭走廊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历史上就有族际之间的通婚。其中,汉、壮、侗、仫佬等民族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与其他民族通婚。新中国成立前,瑶族以族内婚为主,有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据1932年《广西各县民政视察报告表》记载,义宁“居民有瑶壮客民之分,语言各别。瑶民妇女衣服仍沿旧习尚未改易,壮民已与汉族相同,互相通婚,瑶民则否,尚有土客界限。”这说明瑶族那时还多实行族内婚,和外族通婚的情况只是少数。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多。

族际通婚必然形成多民族家庭,由于南岭走廊地区族际通婚普遍,因而有很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两三个民族的家庭比比皆是,四五个民族的家庭也有不少。

在多民族家庭成长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不同民族的成员,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那些多民族家庭的子女,其中既有跟父亲民族成分的,也有跟母亲民族成分的。在日常交往中,因通婚而形成的姻亲关系是每个家庭极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不管是节庆还是红白喜事,有姻亲关系的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均会互相往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互相帮助。

族际通婚的家庭,其后代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接触多个民族的文化,他们往往既认同父亲民族的文化,也认同母亲民族的文化,进而对中华多民族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南岭瑶族古村落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10期)2019-01-02 12:59:36
培中古村落文化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3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炎黄地理(2017年10期)2018-01-31 02:15:17
南岭栲叶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11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浙江林业(2017年8期)2017-11-13 03:31:57
南岭山区“生态立县”的实证分析
火焰山下古村落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