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鹿文化的传承与当代转化

2023-05-30 04:47:20钟瑞军
收藏·拍卖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播误区

钟瑞军

关键词:鹿、传播、误区、发展新路径

鹿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鹿是一种体态优美、敏捷灵活、嗅觉和听觉灵敏、视力较好的哺乳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被赋予了高洁、吉祥、长寿、康健、荣耀、灵敏、机智、聪明等美好的象征意义。自然地,鹿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①,涉及艺术、文学、宗教、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在古代,鹿曾是中国皇室和贵族的御用猎物,因其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体态,成为了文人墨客、宫廷艺人和寺庙僧侣笔下的美好形象。比如皇帝常以鹿为图案,以表明自己的高贵和威严。同时,鹿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动物,继而产生很多神话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海经》中记载关于鹿的神话,称为“麟鹿之祥”。传说中,鹿是一种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的动物,它是天神的使者,可以给人们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鹿也被视为一种神兽,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保护人类免受邪恶的侵害。

鹿文化在中國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绘画中,鹿常常被描绘成神仙和仙女的伴侣,也可以作为寓意长寿和吉祥的符号。比如在唐代的绘画中,鹿被描绘成一种优美的形象,长长的角、婀娜的身姿和柔美的线条都表现了唐代画家对鹿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其中最著名的鹿画家是韩干,他的鹿画以凝重、丰满、精湛、秀逸为主要特点,作品被后人誉为“鹿躯横绝画界,人间无此雕饰”。在雕塑和陶瓷中,鹿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汉代的陶瓷器中,常常可以看到鹿的形象被描绘在器物的表面,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在宋代,南宋的官窑瓷器中,鹿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雕塑中,鹿的形象也被制成各种大小的雕像,常常被放置在寺庙、园林和宅邸中,以表达主人的高贵和祥瑞②。

鹿在文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鹿就是文人雅士最为喜爱的动物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鹿的形象频频出现。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鹿青崖间,飞鸣去何之?”

鹿被描绘成一种自由、高贵、灵动的动物,其形象常常被用来寓意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某种情感。除了中国传统文化,鹿也在其他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北欧神话中,鹿是众神的坐骑,代表着力量和活力;在印度教中,鹿是草原之神,代表着欢乐和自由;在美国的原住民文化中,鹿是生命、和平和灵魂的象征。可以说,鹿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和喜爱的动物形象,其特点已经深深地融入各个文化中,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中国鹿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性

(一)中国鹿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鹿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动物,具有高贵和神圣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常把鹿与仙人、神明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是与天地相通的神灵。这种观念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中国鹿文化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化中,鹿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雕刻、建筑、器物等领域。这些作品传承了鹿的美丽形象和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们对鹿的情感和理解。在当代中国,鹿的形象仍然在艺术、设计、服饰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同时也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鹿文化强调了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

近年来,鹿的保护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鹿的保护不仅关乎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也与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国,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支持鹿的保护工作,一些公益组织和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推进鹿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中国鹿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传播载体较为零散

鹿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使得它的形象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中得到了表现和传播。在传统文学和文化方面,鹿的形象出现在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山海经》《诗经》《楚辞》《道德经》等。这些作品中,鹿常常被用来象征高尚、美好、神秘和神圣等意义,以及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此外,鹿的形象也被运用于古代艺术和工艺品中,如壁画、陶器、青铜器、玉器等④。

在现代绘画、雕塑、摄影等领域中,鹿的形象也经常出现,以表达出优美、高尚、神秘等意义。此外,鹿的形象也常出现在现代动画、游戏等领域中,如迪士尼电影《白雪公主》中的小鹿,以及知名游戏《塞尔达传说》中的鹿神。

然而,由于鹿的形象出现在众多领域,其传播载体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展现。因此,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整合和利用这些传播载体,以更好地展现和传播鹿的文化价值和形象。

(二)文化濒于萎缩

尽管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鹿文化已经开始濒临萎缩的境地。一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也逐渐忽视了鹿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鹿文化逐渐失去了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一些商业化的传播形式也加速了鹿文化的萎缩,比如一些以鹿为主题的商品、装饰品等,往往是为了商业目的而粗制滥造的,无法真正传承鹿的文化内涵。

另外,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鹿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数量和分布范围也受到了影响。一些地区的非法猎捕和乱砍乱伐等破坏行为,也对鹿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鹿的文化,需要加强对鹿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广鹿文化内涵和价值,强化保护鹿及其自然栖息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鹿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共同推动鹿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鹿文化传播缺失

首先,传统媒介的流行下降使得鹿文化的传播受限。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和文化,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逐渐减弱,使得鹿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困境;其次,鹿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存在着现实的障碍。一些传承者受制于时间和地域等因素,无法充分传承鹿文化的精髓,传承方式也相对单一,缺乏更新和多元化;最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鹿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鹿文化的特色和独特性变得愈发难以凸显。

推进中国鹿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走出鹿文化的误区

第一,不能把鹿文化简单地看作迷信或者玄学的代表,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鹿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自然、哲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价值不仅在于传统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更在于它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启示。

第二,不能把商业利益放在鹿文化传播的首位。商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場空间,鹿文化也受到了商家们的追捧。但是,在传播鹿文化的过程中,商业利益不应该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应该以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传承和弘扬鹿文化为目的,秉持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鹿文化的纯粹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护和维护⑤。

第三,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模仿其他文化的方式和方法。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涵,应该根据其特点和内涵去寻求适合的传播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照搬和模仿其他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鹿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和发扬鹿文化。

(二)注重资源持续保障

第一,我们应该加强对鹿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保护鹿的生态环境,加强鹿的养殖和繁育,让鹿的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鹿的资源,挖掘鹿文化的内在价值。例如,可以开发鹿血、鹿茸、鹿角等产品,推出具有鹿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文化产品,让鹿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我们需要推动鹿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在推广鹿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开发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传播方式,让鹿文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重视鹿文化的传承,加强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的培训和传授,让鹿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

第三,我们还需要加强鹿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世界展示中国鹿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经验,让鹿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三)开辟全新发展路径

首先,拓展鹿文化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食品、药材、纺织品等领域,我们可以将鹿文化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时尚、设计、旅游、娱乐等。可以开发鹿文化主题的服装、家居用品、手工艺品等,打造具有鹿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

其次,推广鹿文化的数字化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广鹿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鹿文化。例如,可以开发鹿文化主题的APP、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打造鹿文化的数字化体验⑥。

最后,建设鹿文化的品牌形象,这是推动鹿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文化品牌的经验,通过塑造鹿文化的品牌形象,提高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可以开展鹿文化主题的设计大赛、文化节、展览等,打造鹿文化的品牌活动。

猜你喜欢
传播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34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37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6:20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