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演奏分析

2023-05-30 04:10汝慧玉
百花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彪西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汝慧玉

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的钢琴作品具有特别的演奏效果,丰富的音乐由他奇特的想象力所创造,灵动多样的演奏技巧刻画出人们的真实内心感受,并描绘出如诗画一般的梦幻景色。《月光》是德彪西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本文首先对作曲家德彪西的生平及印象主义风格流派的特点进行简要论述,其次对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在曲式结构分析、情感处理、乐曲演奏技法及训练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阐述《月光》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分析报告及对比意义。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概述

(一)德彪西生平及其贡献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部圣日耳曼昂莱,1918年因病逝世。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是十九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作曲家之一,推动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他的父母在小城经营一家瓷器店,祖父是一名木匠,德彪西虽然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但他从小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音乐才能。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全家迁至姑姐克莱门汀家,克莱门汀发现幼小的德彪西对音乐有十足的兴趣与超乎同龄孩童的才能。十一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音乐学院他先后学习了作曲、钢琴、和声、声乐等专业课程。这期间德彪西非常认真努力,每一门课程都得到老师的认可,特别是他的钢琴演奏可以达到专业演奏级别,在校期间演奏了许多著名曲目。除了演奏专业著名曲目之外,他还时常自己创作,弹奏一些不符合传统的和弦,构造许多旁人听起来新奇的音响组合。十八岁时,德彪西的音乐学习成果得到认可,担任了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梅克夫人带德彪西去了许多地方,这期间德彪西结交了许多俄国作曲家,并深受他们的影响。

1884年德彪西凭借自己创作的大合唱曲目《浪荡儿》获得罗马大奖。二十五岁时,德彪西参加了以马拉美为首的艺术沙龙活动,结交了很多像马拉美一样的印象派诗人和画家。1889年,二十七岁的德彪西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无意中听到了东方风格的乐曲,那些乐曲在他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从这个时候他开始慢慢摆脱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逐渐融入他独有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点,最后形成完整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二)印象主义及其风格特征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钢琴作品《月光》是德彪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属于《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月光》中蕴藏着德彪西独特的音乐色彩,展现出其“音画合一”的音乐特性。乐曲通过婉转的旋律、巧妙变化的伴奏织体等,描绘了一幅幽静美妙的月下夜景图画,在缓缓流淌的旋律中,人们仿佛看见如水般的月光倾泻在静谧广阔的大地上,一切在月色的笼罩下都是那么平静、祥和。所以,在演奏这首乐曲时,演奏者需要在对乐曲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乐曲中所需要的演奏技巧来演绎出这首乐曲,并把乐曲中所想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印象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绘画艺术当中,早时,画家莫奈观看日出,而日出存留短暂,所以莫奈便凭借自己对日出的印象作出名为《日出·印象》的画作,而一名记者却嘲讽莫奈的这幅画画工粗糙,而后产生“印象派”,随之得名“印象主义”。印象主义在绘画中呈现出不依靠已存在的固定范畴作画,而是将脑海中对事物的印象作为依据来作画,同时印象主义流派的绘画极其追求“光与影”的视觉效果,追求艺术革新,不沿用古典主义的刻板技艺。

印象主义流派的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最早由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音乐”一词中的“印象主义”来源于最早绘画时的印象主义,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为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音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搭建了一座连接两个世纪的音乐大桥。印象主义流派音乐呈现出配器丰富、织体新颖、和弦使用不循规蹈矩、和声色彩鲜明多样以及大量使用不同调式音阶等特点,喜欢在音乐中描绘出一幅幅虚幻、朦胧的画面。德彪西的音乐从早期就极大展现出印象主义的特点,无论是钢琴曲《月光》还是交响乐《大海》,德彪西的作品中都追求用音乐给听众塑造“光与影”的想象空间。除德彪西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印象主义音乐家,如法国的拉威尔、俄罗斯的斯克里亚宾等。他们也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如拉威尔的《水之嬉戏》、斯克里亚宾的《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等,这些作品都极大地展现出浓郁的印象主义音乐色彩。

二、《月光》演奏分析

《月光》属于德彪西创作的《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首。德彪西1890年开始创作《贝加莫组曲》,直至1905年完成整稿出版。《月光》这首作品是德彪西早期創作的代表作,标志着他独特的音乐风格逐渐向成熟转变。乐曲极好地展示了德彪西作品中“曲中有画”的独特魅力以及丰沛饱满的情感表达,描绘了月明星稀、月光轻拥大地的美好景色。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在听到《月光》后评论道:“那轻盈的上行琵音,犹如向天空喷涌的清泉,然后在主音、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在这一背景中延伸扩展,它宽广而富有表情。”

《月光》这首作品并不是一首充满炫技成分的乐曲,所以在这首作品的演绎上,不是仅靠灵巧的手指功夫就能完成的,仅对乐曲的情感有自己充分的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要对乐曲曲式结构框架有清晰的认识,聆听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分析学习适合自己的演奏方式,将每个点结合起来,便如同初作画时的构造框架,一个清晰的演奏构图也就呈现出来,最后融入演奏者对键盘、踏板等细节的把控,将乐曲中蕴含的丰富的力度变化展现出来,展现《月光》中极致的印象主义色彩。

(一)曲式结构

德彪西在创作中喜欢使用传统的三段式曲式结构,《月光》在这个基础上,使用了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为A-B-A-Coda,具体如图1。

这首作品的A乐段部分是从第1小节至第26小节,A部分是富有表现的行板,和声上以降D大调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为开端,在进行到第二小节时使用离调和弦,离调至VI级的和声上,1至14小节多采用半音下行的进行手法,烘托主旋律并在开头静谧的色彩上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感。力度色彩上,以pp(很弱)的力度外加弱音踏板的使用开始,奠定了乐曲空灵静谧的色彩基础,表现出月光在云层缝隙中不经意洒落的感觉。

15至24小节,这一部分开始和弦音层加厚,使用大量柱式和弦,柱式和弦大段的重复使用大大增加了乐曲的张力,这也与15小节开始要求做Tempo rubato(速度伸缩处理)相对应,19小节时,要求做一点cresc.et anim(渐强和活跃的速度)的处理,营造出一种不同于之前的视听效果,增加了月光与云雾交织奔走的流动感,为下面月光展现做铺垫。经过这一段和弦演奏的铺垫与强弱速度变化色彩的营造,到25小节时,旋律按照常规的音乐走向本应该迎来这一部分的情绪小高潮,可是德彪西在这里却出其不意地做了一个渐弱,几组左右手的琶音配合着突然渐弱,让人们以为这里会眼前一亮的月光又淡入了云雾之中,听者的心也随月光一起又悬了起来。

B部分是从第27小节至第50小节,这里依旧从降D大调开始,速度开始做稍快转变,与A部分的幽静形成鲜明对比,左手开始使用分解和弦,增加乐曲流动性,力度色彩从pp逐渐做渐强至p,这一段始终保持力度渐强的情绪推进。37小节开始,乐曲转为E大调,转调后高声部使用延留音的演奏方式来突出旋律部分声部,音乐情绪上在明亮的色彩基础上做持续的渐强,乐曲色彩由宁静神秘转为生机勃勃、明亮的色彩,为接下来月光豁然洒向大地做铺垫,第41小节将乐曲推向高潮,出现全曲唯一的一个f,随之接一个渐弱。

乐曲从43小节开始又回到降D大调,左手规整的伴奏织体突出右手的音乐片段,用pp逐渐将乐曲重回宁静舒缓。A部分51至66小节,这段左手依旧延续使用分解和弦,右手旋律部分对A部分进行重现,与主题交相呼应,力度处理到极致的ppp,达到乐曲幽静淡然的顶峰。

最后的Coda部分66小节至72小节,力度要求一直保持pp甚至更弱直到曲终,交织重复进行的琶音,使人们回味无穷,犹如泛舟夜色之中,伴着淡然月色,渐行渐远,一切终归宁静。

(二)演奏难点和训练

在钢琴演奏中,力度弱的演奏相对来说往往要比强力度的演奏要更有难度一些,要求触键的手法更加严格。在这首乐曲中的基调力度基本为p或pp,是一种力度展现很弱的状态,但乐曲中出现的所有弱音表情术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弱音都有不同的音色要求,可能是渐弱,也可能是突弱。

所以,针对力度要求演奏者更多运用贴键演奏。在练习时,要求演奏者的手腕和手臂都要达到松弛演奏的状态,松弛是为了更好展现乐曲中宁静的音色以及更好地控制乐曲中所包含的力度,而不是手指毫无控制地瘫软,要做到“松而不懒”。

练琴前如感到手臂无法放松,可在练琴之前,手臂自然垂在身体两侧,轻轻晃动两侧手臂以达到相对放松的状态,演奏者感到手臂肌肉没有紧绷感时可开始练习。开始练习时,感觉手指对琴键是“抚摸”的状态,弹奏触键时速度要慢,用手指前稍微靠指肚的部分轻柔缓和地触键,下键时不将琴键一下弹到底而是让手指慢慢滑进琴键靠里的位置,最后让琴键到底,形成一个力度由浅至深的效果。练习时要谨慎控制手下力度,防止力度过大,控制不当敲击琴键,出现过于突兀的声音,破坏乐曲的意境。如乐曲开头几小节,右手双音的演奏就要做到由浅至深,力度弱而不虚。

在这首乐曲中踏板的运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乐曲的开头就要求使用弱音踏板,以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氛围。而德彪西在整篇乐曲中除几处表明的弱音踏板使用术语外没有更多的表明踏板的使用记号,所以在这首乐曲中踏板的使用是相对自由的,但也不可过多使用踏板,也不需像巴洛克时期那样极少使用踏板,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分析乐曲中和声关系之后在不同位置谨慎使用踏板,从而使乐曲流动起来,富有情感。

在使用踏板时,也要对踏板使用的深浅有极好的控制,在某些音符进行密集的地方,延音踏板的使用不可踩之过深,听起来没有了夜晚的空灵而是雾气蒙蒙的浑浊感。在乐曲中出现ppp的地方,便可使用弱音踏板结合手部力量控制去突出极弱的力度。所以,这首乐曲的演奏效果和踏板的合理使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

学习一首乐曲时,聆听观看不同演奏家对同一首曲目的不同演奏版本,有助于演奏者更加深刻理解曲目的内容,给自己在练习演奏时带来新的想法和灵感。德彪西的《月光》深受演奏家们的喜爱,这里选择奥地利钢琴演奏家约尔格·德慕斯和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两位演奏家的不同演奏进行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两位演奏家基于对乐曲理解的不同,演奏时长相差一分多钟。相比之下,郎朗对《月光》的演奏处理要比约爾格·德慕斯自由得多,速度上悠闲自得,但慢而不拖,赋予了他对这首乐曲极大的想象力,也给听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约尔格·德慕斯在作品展现的速度方面更紧凑,表现出月光流淌于湖面之上那极大的流动性,快而不糊,琴键快速流淌出的是明暗交错的情感表达。

从中可以发现,在乐曲的演奏处理方面,郎朗演奏的乐曲中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想象,某些段落处理得十分自由,加入了很多自由延长的部分,对于每个音的触键都极其谨慎。而约尔格·德慕斯在演奏时更多遵从了作曲家本身对乐曲演奏的要求,更严谨地按照谱面要求去处理乐曲。

通过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音乐家带给我们新的音乐体验,去感受什么样的演奏是自己更为喜爱的,可以在演奏遇到迷茫之时予以参考借鉴。

三、总 结

德彪西《月光》赋予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在演奏还是聆听,都可以加上属于个人脑海中的想象画面。在演奏时,要想在乐曲本身的情感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最大地展现出来,就要从乐曲本身开始,去了解作曲家赋予的情感,分析曲目的曲式结构与和声等,然后用符合乐曲情感表达的演奏技巧去演奏,综合这些因素,演奏者才可以将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月光》呈现给听众。所以,这篇文章从情感表达、曲式结构分析、演奏重难点等几个方面作阐述,希望每个演奏者都可以在琴键上“画”出自己心中的《月光》。

(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霞.德彪西作品《月光》的印象派风格浅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6):72.

[2] 刘致畅.德彪西《月光》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研究[J].北极光,2019(10):44-45.

[3] 虞彬彬.《月光》与月光:结合《文心雕龙·知音》赏析德彪西《月光》之意象[J].民族音乐,2017(1):61-62.

[4] 戴媛媛.“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月光》:从变化莫测的和声组合感受德彪西的音画情境[J].音乐生活,2017(1):84-85.

[5] 马承华.德彪西《月光》的曲式和声特点及旋律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13):112.

[6] 陈婧.浅析印象主义音乐之德彪西及《月光》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J].艺术评鉴,2017(8):42-44.

[7] 陈宇晖.色彩,印象派的视觉:浅谈德彪西《月光》的演奏[J].钢琴艺术,2009(8):47-49.

[8] 张旭鲲.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4(10):185-186.

[9] 杨嘉娜.李赫特与阿劳《月光》演奏版本之比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4):94-95.

[10] 孙静.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之《月光》的演奏版本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2):135-137.

猜你喜欢
德彪西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