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

2023-05-30 02:35刘亦文谭慧中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刘亦文 谭慧中

[摘要] 从发展特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收入规范与调节、精神生活、农村农民六个维度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分年度变异系数法测度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系统考察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均值达到0.4652,并呈现出以2014年为底点的、不规则的“V”形波动;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且超变密度的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出现两极分化倾向。

[关键词] 共同富裕;八大综合经济区;核密度估计

[中图分类号]  F0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2-0084-08

Measurem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Level in China

LIU Yi-wen1,2,TAN Hui-zhong3

(1.Business School,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China;

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410205,China;

3.School of Financ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41020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mon affluence level in China from six dimension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cale of middle-income groups,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high income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spiritual life, and rural farmers, measure the common affluence level in China by 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and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vel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common affluence water in China reaches 0.4652 during 2011 and 2020, and shows an irregular “V”-shaped fluctuation with 2014 as the bottom poi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national common affluence level are mainly from inter-regional and super-variable dens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uper-variable density is increasing; the absolute differences of the national common affluence level are expanding,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are decreasing,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of polarization.

Key words: common wealth;eigh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s;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一引言與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百年辉煌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为全面破解全球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系统部署,为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武装和实践指引。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1]。

随着共同富裕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推进,共同富裕的生成基础、核心内容、理论特征和价值意蕴已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在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基础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从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溯源,普遍认为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2-3]。在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方面,学者们分别从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战略定位、战略布局、战略举措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4-5]。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特征研究方面,洪银兴[6]、李军鹏[7]、逄锦聚[8]、龚天平和殷全正[9]梳理了我国历代领导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发展逻辑。在共同富裕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11]。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12]。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与发展目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对如何界定与发展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探索。共同富裕中的“共同”不是要求同步富裕,更不是均等化富裕[13],相对公平环境下的收入差距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的努力程度和幸福指数[14];就共同富裕中的“富裕”而言,从全局看,中长期要实现全体人民较现在更加富裕,首先是发展问题,需要遵循一个可持续、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15],其次,需要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收入提升的同时,从制度上优化各个分配阶段[14]。因此,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算时,应同时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构建起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分年度变异系数法对其进行测算。该评价体系与测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该评价体系立足于我国国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六大原则为基础而构建,相较于以往以收入差距或财富占有差距为衡量方法的评价方式,更具现实性与综合性。其次,本文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共同富裕水平,传统的变异系数法对于多年度面板数据指数往往采取忽略年份差异而考察整体差距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数的不合理性,分年度对各指标进行测度,可以避免由于部分指标发展迅速而造成的权数过大的误差。另外,基于中国疆域辽阔且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八大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变规律,可以为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

二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深刻阐释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六条路径。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从发展特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收入规范与调节、精神生活、农村农民六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信息如表1所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国泰安数据库等。

(二)权重确定

本文应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由于本文数据为面板數据,无论是以年度均值折算成截面数据还是不区分年度整体取权数的方法,都可能因忽略数据的动态波动特征而出现权数偏误。因此,参考张文斌等[16]研究,本文采用分年度对各指标计算其权数。在确定指标权重后,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与其权重相乘,最后得到中国共同富裕水平。

三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结果及区域差异分析

(一)共同富裕水平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中国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变异系数法对中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算,并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以及大西北八个经济区进行区域差异研究。测度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限于篇幅,部分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未予列示,作者备索。,全国及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变动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全国综合共同富裕均值基本呈现以2014年为底点的、不规则的“V”形波动。造成这种波动的原因在于:2011—2015年属于“十二五”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但收入差距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等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所加剧。2014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减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相对应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战略目标落实到了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保证其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致力于创造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基本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进而促进居民总体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这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契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

第二,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指数整体偏低,2011—2020年的最高水平也未超过0.6。另外,从六维度指数来看,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指数相对较高,高收入规范与调节、农村农民、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居中,发展特性与精神生活指数相对较低。

第三,共同富裕均值波动范围0.3917-0.7014,共同富裕差异明显。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均值为0.4717,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省份共有11个,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这三个沿海地区为主,其中共同富裕均值水平最高的5个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西藏、天津和浙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20个,以东北、西南以及长江中游地区为主,其中共同富裕水平最低的5个省份是广西、贵州、河北、河南和云南。因此,在关注区域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的同时,也应注意省份之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巨大差距。

(二)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分析

1.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中国八大经济区之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大多处于0.02~0.12范围内,三大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之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东部沿海—长江中游经济区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最大,为0.1638;大西北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间的共同富裕区域间差异较小,其中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大西北经济区的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小,为0.0292,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大西北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发展协同性程度相对较高。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处于0.1以下时,经济区间的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差距相对较小;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处于0.1~0.12范围内时,经济区间的共同富裕发展差异开始显现;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不小于0.12时,经济区间共同富裕发展不均的情况相对严重。具体而言:西南经济区与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以及东部沿海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共同富裕发展不平衡性强、协调性较弱。因此,重点提升西南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是促进我国共同富裕全地区平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2.我国共同富裕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分解

由表4可知,我国共同富裕发展差异的空间来源主要为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八大经济区内的省份差异较小。超变密度衡量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交叉程度。如北沿海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总体较高,但其中河北省的共同富裕水平低于其他经济区的大部分省份,此种情况越多,全国高共同富裕水平省份的布局就分散,超变密度值越大。具体而言,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在测度期内的均值分别为0.0635和0.019,贡献率分别为70.76% 和21.22%,而区域内差异均值的贡献率仅为8.02%。本文将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经济区内的省份之间存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这可能是导致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小的重要原因。差异贡献的波动幅度与差异贡献率的比较情况相似,2011—2020年测度期内区域间差异的波动幅度最大(0.053~0.069),超变密度的波动幅度居中(0.02~0.014),区域内差异的波动幅度最小(0.006~0.008)。区域内差异变化趋势平稳,因此区域间差异与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呈现出反向变化趋势。

四共同富裕水平时空演变分析

(一)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动态分析

本文采用三维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1—2020年中国及其八大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动态演进特征展开分析。

1.全国视角下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演变

观察图1可知,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就波峰数量而言,全国共同富裕水平从单峰向双峰演变,且次峰靠右但峰值较小,与主峰峰值差距较大,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水平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情况,但仅有少数地区共同富裕水平较高,处于0.6~0.7范围内,其余多数地区处于0.4~0.5范围内;其次,就波峰位置而言,全国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波峰随时间变化先向左移后向右移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增长的发展趋势;再次,就峰值而言,2012年峰值达到最大值,表示峰值处数据最为密集,区域差异最小,而后随时间变化,峰值呈现出下降发展态势且宽度变大,表明从整体而言区域间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距正被不断拉大;最后,就分布形态而言,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曲线存在明显的右拖尾形态,幸而拖尾期随时间正逐渐缩小,这代表不同省份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对差异但相对差异具有缩小趋势。综上,可认为我国总体的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提升速度存在差异,如何在地区共同富裕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整体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避免出现两极化問题,进而实现全面、全民共同富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区域视角下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演变

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趋势如图2和表5所示。就波峰数量而言,2011—2020年,除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外,其余四大经济区共同富裕核密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可知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普遍存在极化趋势,需警惕经济区内各省份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强区域内的发展协同性。就波峰位置而言,几乎所有经济区的波峰中心均是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与全国总体趋势一致,共同富裕水平均是先急速降低后慢速提升,仅有北部沿海经济区与大西北经济区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变化趋势。因此,未来应当警惕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异常下降。就波峰高度而言,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共同富裕水平核密度曲线演变趋势相近,2011—2014年波峰高度主要呈上升态势,且宽度变窄,其中以东部沿海的波峰增幅为甚。2015—2020年的波峰高度逐渐降低,且宽度变宽,其中东部沿海的波峰降幅最大,黄河中游地区的波宽增长最多。这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绝对差异先减小后变大,且变动最为明显。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与大西北地区的核密度曲线变动较为相似,2011—2013年波峰高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且波宽拉大,表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扩大,2013—2020年波峰大致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有所缓解。

就分布形态而言,黄河中游、西南与大西北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核密度曲线拖尾呈现出收敛态势,表明这三个地区内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减小;黄河中游为左拖尾收敛,表示黄河中游地区的低共同富裕水平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有所上升;西南与大西北地区为右拖尾收敛,表明西南与大西北地区的高共同富裕水平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有所回落。东北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核密度曲线拖尾呈现出逐渐延长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为左拖尾拓宽,表明该地区的高共同富裕水平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有所回落;北部沿海为右拖尾拓宽,表明该地区的中等共同富裕水平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向高共同富裕水平省份聚拢。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本文构建了包含发展特性等6个一级指标,平衡性等14个二级指标,共53个观测变量的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分年度采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除外)的共同富裕水平,从全国与八大经济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现况与发展特征。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均值达到了0.4652,并呈现出以2014年为底点的、不规则的“V”形波动,各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明显;二是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且超变密度的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三大沿海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之间的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三是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出现两极分化倾向。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区域协同性发展,整体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与基础。可以合理引导社会资源与先进技术流向中低共同富裕水平区域[17],减少虹吸效应,增强区域协同性发展。二是加大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环境,降低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差异。三是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缩小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差距,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重视原农村居民的再就业与生活娱乐习惯问题,在尊重农村居民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异。

[参考文献]

[1]肖贵清.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8-34.

[2]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41-47.

[3]胡宇萱,龙方成.共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3.

[4]顾光青.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5-11.

[5]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31-37.

[6]洪银兴.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0年[J].经济学动态,2018(4):19-27.

[7]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J].改革,2021(10):12-21.

[8]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动态,2021(5):8-16.

[9]龚天平,殷全正.共同富裕:思想回顾与伦理省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18.

[10]张春敏,吴欢.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1):14-24.

[11]唐步龙.改革开放40周年:从“共同富裕”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92-97.

[1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3]张来明,李建伟.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J].改革,2021(9):16-33.

[14]李逸飞,王盈斐.迈向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结构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1):88-100.

[15]万海远,陈基平.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量化方法[J].财贸经济,2021(12):18-33.

[16]张文彬,王赟.可行能力视角下中国福利水平区域差异、动态演进与结构分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12):45-66.

[17]潘文轩.超越再分配调节:对税收促进共同富裕作用的全景认识及政策建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3):68-77.

DOI:10.16339/j.cnki.hdxbskb.2023.02.012

[收稿日期] 2022-11-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精准扶贫視域下生态扶贫机制创新与效果评估研究(17BJY131)

[作者简介] 刘亦文(198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湖南工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与大数据分析。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