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琪
“共生”原本是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指不同而又互相影响的物种之间形成的紧密的互惠共生的联系。后来,这一概念从生物学科延伸至社会学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研究者把共生理念拓展至教育教学领域,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2022年4月颁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带来了明确的方向,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核心概念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建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以共生理念为引领,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既能实现“以导促行、以用促学、以评促建”,又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结合初中历史学习的特点,探究共生理念下的“广东汉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项目式学习。
一、聚焦人文共生的项目选题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是从关注家乡发展的角度出发。广东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梅州市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文化IP”,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通过探究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共谋家乡发展、助力家乡建设的热情。二是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新媒体时代,广东汉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戏剧,导致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戏以人传,提升青少年对广东汉剧的认知和学习,有助于唤醒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综上所述,笔者以广东汉剧为切入点,将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引领学生感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连接。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人文共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认同感,进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追求学科共进的探究计划
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活动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充分调动各学科的知识储备,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研、实验研究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简而言之,项目设计要基于两个目标,一是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二是跨学科学习思维的训练。笔者结合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设置了“广东汉剧是怎样形成的?”“广东汉剧的发展与梅州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广东汉剧的表演技法特点是什么?”“广东汉剧的脸谱样式有哪些?”“广东汉剧演员是如何炼成的?”“广东汉剧的生存现状如何?”“新时代广东汉剧该如何打开新局面?”等驱动问题,指引学生在探究后以数据可视化分析报告、主题论坛、思维导图、访谈视频、水彩作品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本次项目式学习从社会实践、技术训练、审美体验等角度出发,对学习活动进行预设和规划,旨在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并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活动过程中,在解决问题链问题的同时实现跨学科学习。
三、指向方法共生的实施阶段
学生了解项目的主题和规划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策划和分工。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结合预设的项目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学生能够在后面的探究过程中根据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随后,教师协助学生制定小组的实施方案,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适当提出补充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实现“做中学”。教师从设计师变为帮助者、指导者,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实施方案,并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持。为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提供了以下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文献查阅、信息收集
教师指导学生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广东省文化馆、梅州网等网站上整理广东汉剧的相关文字资料。同时,学生登录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网站搜索与广东汉剧相关的书籍,并前往借阅《广东汉剧志》《广东汉剧研究》《广东汉剧精萃》等资料。此外,学生还可在手机上下载“学习强国”“戏曲大全”等APP,查阅相关资讯,了解广东汉剧的动态。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载体收集有关广东汉剧的信息,再通过组内合作对信息进行处理、编排及整合,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平台搭建、示范体验
作为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广东汉剧的唱腔、乐器、形体、表演艺术等,需要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打开探索的大门。为推动项目式学习活动向纵深拓展,教师要充分汇聚多方资源,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近年来,“广东汉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及体验广东汉剧的魅力。通过汉剧演员的示范表演和讲授,学生了解了更多汉剧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艺术技能。该活动为项目式学习搭建了新的学习平台,既丰富了广东汉剧的传播和体验形式,又将美育课程融入学科教育,解决了校园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
3.现场观摩、人物访谈
为增进学生对广东汉剧的认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广东汉剧院进行现场观摩和人物访谈,共同感受戏曲演员的台前与幕后。在进行实地考察前,学习小组要先明确现场观摩的要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好访谈大纲,学习访谈技巧,进行模拟练习,并在练习中不断完善提纲。观摩与访谈结束后,学习小组要对获取的各类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通过观摩和访谈,引导学生近距离接受中国式美学的熏陶,引发学生内心对艺术的情感共鸣,增进学生的文艺修养。
四、促进意趣共生的总结阶段
经过长时段的项目式学习,最终迎来了展示阶段。创意酷炫的思维导图、自然灵动的脸谱水彩画、结构规范的分析报告、活力涌动的主题论坛等,无一不呈现出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最后的评价环节,教师把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收集的小组讨论情况、文献材料整理记录、访谈记录等过程性资料做成小视频并播放,引领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丰富多元评价的参考依据。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全面感受了广东汉剧的魅力,也增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的意识。
此次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超越学校的围墙,在开放的空间中自行探索,最后以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不同的成果。教师则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强化了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以及学习指导能力和教学评估能力。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教师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先勇于拓展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应对不断变动的未来世界。
注: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课堂整合构建的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GDJY-2021-A-b1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