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燕 王美
爱默生说:“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培根也说:“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人自己手中。”将之放置于“成长”的语境下,我们可知:成长从来都是内在于自身,一时的兴起难以消解成长的阵痛,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自我向上的追求,而非基于外在奖赏的推动,方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同时,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成长不能止步于口号,实践才是成长的关键。总而言之,成长应内化于教师的心中,并且外化于教师的行动。将生命与成长融合在一起,方可实现从教师到名师再到大师的蜕变。
《做个自驱型教师》的作者正是鲜活的例子。李志欣校长出生于黄河入海口的小乡村,因体弱多病,他出生后的几年里频频与死神“交手”。柔弱的生命并未磨灭作者的意志,作者小学时当选班长、中学时掌管班级钥匙、大学时担任体育委员。学生时期的生活、学习虽然艰难,却也磨砺出了作者顽强的意志,让作者“有一颗超脱自由的心灵,过一种时刻思考学习、向往光明的美好生活”。
如果说学生时代的作者是百花齐放的春日里毫不起眼的“翅碱蓬”,那么工作后一直在教育“减负”之路前行的他即是金色满园的秋日里硕果累累的“金凤凰”:在《学英语》《英语辅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出版教育专著《博弈中的追求:一位中学校长的“零”作业抉择》《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年度创新人物(校长系列)”“山东省英语学科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这是属于李志欣校长的成长之路。教育之路的踽踽前行使作者深知成长的苦楚、艰辛与喜悦。《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正是凝结了作者成长的智慧,直戳教师成长的痛点,从学生、课堂以及自我三个维度开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成长的“锦囊妙计”,希冀每位教师都能够成就学生、成就自己,成为了不起的大师。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呵护学生成长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当今教师虽深知“学生是独特的人”这一现代学生观,但往往难以将这一理念真正地付诸实践。现代教育下,教师的关注点通常固定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以及考试成绩等“硬性化”指标上,学生性格的差异、兴趣的不同等常常被忽略。在一把名为“成绩”的衡量标尺下,学生被贴上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标签,而不是被当成独特的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反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眼中的学生,他们不是枯槁的、僵硬的模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人:温和的闵子骞、刚强的子路、雄辩的子贡、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胆怯的冉有。正因孔子对弟子秉性的关注,才有了德行出发的颜渊、善于经商的子贡、善于外交的公西华以及怀有将才的子路等。
一名良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具备育人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趣特长,教师应该引导、指引学生,而不是以指令性、控制性的语言命令学生。当教师仅以成绩来评价甚至是“约束”学生,将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而,《做个自驱型教师》主张:“教师将学生当成有生命的种子,让自己成为耐心培育幼苗的花匠、精心修剪每一处枝丫的园艺师,让学生们在充满真、善、美的阳光和雨露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类似的语句在《做个自驱型教师》书中俯拾皆是,如“走进学生心灵,就不能只注重结果,把孩子当成瓶子,想装什么装什么,或将学生看作车间的机器,只会约束和压制”“允许学生出错,容忍学生出错,就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们真正记得的事情,就是自己老师对自己的那份爱心、诚心与矢志不渝的关心、用心”“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期待与人格的相互激荡”等。书中的语句无一不在向教师传达: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教师应给予学生自由的成长空间,用善意、尊重、爱护、关心等“养料”浇灌,静待学生的绽放。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以真心换真心。当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无任何情感上、心灵上的交流,那么如何能说教育是一门立德树人的学问?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敢拿脑袋担保,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二、构建学习型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时代,笔者也经历过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式的课堂。诚然,这是以“分数至上”为特征的应试教育下课堂的常态。如此,大抵会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厌学、恐学、苦学的学生。如何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李志欣校长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课堂这一育人的主阵地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且具有实操性的见解——构建学习型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学习型课堂”,是指学期开始前,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学习水平、心理素質、发展潜力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平行的学习小组,提倡合作、自主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的课堂。为了更好地推进“学习型课堂”的落实,《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创造性地介绍了教学七律。
“一律:教师定律——熟知,示范为本。”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熟知其要教授的知识,此即要求教师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本,促使教学过程通畅。“二律:学习者定律——激发,兴趣为基。”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导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生发感受,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律:语言定律——共通,明白为主。”教学语言应以教师、学生双方均熟知为前提,只关注一方语言不利于流畅的沟通、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四律:课程定律——已知,连接为要。”知识并非一个个孤立的点,教学的起点要以已知连接未知,用已知学未知,以未知成已知。“五律:教学过程定律——再生,唤醒为法。”教学是知识的交流,教学要围绕着一个核心目标,通过语言、手势、问题等唤醒并启发学习者的思想。“六律:学习过程定律:自主,赋能为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享受知识的乐趣。“七律:复习定律——重复,反馈为实。”温故而能知新,教师应利用复习,以达到“完善知识、证实知识,让知识学以致用”的效果。
凡此七律,无一不考虑到学生是课堂的行为主体这一点,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孔子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亦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孔子自述“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颜回评价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唯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成为学生内在自驱性的必然要求,从而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者、善学者、乐学者。
三、解答成长的困惑,助推自我成长
为人师很重要,为己师更重要。教育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长的“阶梯”。破茧方可成蝶,毋庸置疑,教师成长的过程必然是艰难的、痛苦的,唯有自我的内驱力才能实现自主的、可持续性的成长。
《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结合作者自身的成长经验,解答诸如“教师如何按自己的节奏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成长的密码是什么”“教师如何超越庸常的生活”“教师是否需要教育救济”“教师的自主成长该从何处下手”等教师成长的困惑,开出了教师实现成长的四个锦囊。
一是送给教师成长的基本信念,即自主发展。作者秉持并提倡自主发展,认为“自由自主,教师才能从本我走出,形成自我,走向超我;自由自主,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风格,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学说”。二是鼓励教师自发组建成长“自组织”,实现同伴互助。《礼记·学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言“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个思想多元但目标一致的成长“自组织”有利于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学习、携手共进。三是协助教师把握成长契机,找准三个“关键”,即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读物,从而“创造关键事件、遇见关键人物、发现关键读物”,此三者共同构建教师成长的支点。四是助推教师修炼学力,做到知行合一。作者提倡并践行“5+2”教师自成长模式。所谓“5+2”,是指“读书、写作、课例、课题、课程,以及游学和分享”。通过读、写、研、思、行以及分享等方式打破单一的教研模式,全方位练就教师的读写力、研究力、实践力、行走力和分享力。
上述四个锦囊无一不在强调:成长从来都是内在于自身,而非外在于他人。孔子被困匡城,仍讲诵弦歌不衰,就是因为孔子将弘道与自身的生命成长融为一体。教师唯有将自我的生命投入成长中,视成长为内在的要求,才能跨越成长的痛苦、艰难与坎坷,实现自我的蜕变,成为一名优秀的自驱型教师。
生命的本质在于成长,成长永远在路上。《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分“主动研究读懂学生、钻研教学驾驭课堂、自主发展提升自我、打破僵局自我突围、追逐理想体验幸福”等五辑,从学生、课堂、自我三个视角,对“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做出了全方位的阐释和分析。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生命里的一盏明灯,也是成长进步的阶梯。相信致力于解答教师自我成长之惑的《做个自驱型教师》一书,会助推教师实现自己职业生命的不断突破与持续飞跃。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