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2023-05-30 10:48:04张雪玲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育人专业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现状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为推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实现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新时代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实践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要切实推进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宽实践平台,充实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显然,实践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深刻领会实践育人的内涵,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途径。

艺术类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艺术类专业由于其实践性强、知识结构更新快的特点,用人单位在选聘艺术类专业学生时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在藝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分析现阶段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探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这对于发挥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实现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现状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渐渗透到各艺术类专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与发展脉络中。

研究表明,艺术类专业对实践育人的探索主要围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在实践教学方面,曹琳构建了对接产业链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李传伟等倡导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宋天妹等提出应将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全面、全程实践教学。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殷双喜等深入探讨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课;胡晓东以中国美术学院实践教学为例探索了“专业下乡”的实践育人路径;林曦等详细阐述了浙江工业大学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实践“双通道”育人模式。不仅如此,苏珊珊还从校园文化形态、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习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艺术院校“3+X”实践育人模式。由此可见,实践育人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结构,它是理论教学、创新思维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统一。

总之,在对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中,中央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课、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下乡”、天津美术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实践、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实践体系、北部湾大学的校政校企协同育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美育育人润物无声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实践育人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在实践育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与国家教育部所属院校和其他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在推动地方经济和区域文化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平台、资源等方面,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却有着诸多的“瓶颈”,这些劣势在实践育人方面尤为突出。

(一)缺乏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

艺术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艺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育人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地方高校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加深,但仍缺乏系统的实践育人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单一,缺少跨专业深度融合。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大部分围绕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与生产实践相脱离,实践教学目标多是模糊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际上未能与当地企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相结合,很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被忽略。此外,教学内容主要局限于自身专业知识,忽视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辅助,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少综合完备的平台。在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不断推动下,地方高校开始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然而,由于艺术类企业大多专业性较强,企业规模有限,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制约了各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和规模发展。

(二)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不深

当前,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对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较为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既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存在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较弱的问题。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虽然被列入了专业实践目标,但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支撑,更多是流于形式,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另外,思政教育也没有贯穿学生的整个专业实践过程,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缺少深度融合,对学生的持续性培养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奉献国家、回馈社会的意识,更缺少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实践。

(三)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承担者,直接影响着实践育人效果。然而,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双师型”师资匮乏,大多数教师主要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对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较少参与当下企业技术研发或设计制作,难以将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此外,由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限制,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存在专业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专业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难以适应企业岗位和行业发展需求,更难以服务于地方发展。

(四)缺少实践育人多元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集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多数地方高校设置的考核评价方案仅限于结果判定,缺乏全面动态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比如,仅以调查报告、实践作品或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学生实践结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过程性反馈和评价,未能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使得学生闭门造车的现象层出不穷,也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科学性,难以实现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实践育人目的。

三、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路径探索

针对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必须充分把握实践育人现状,在此基础上科学创新实践育人的内容、形式、保障、评价等环节,探索出一条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1.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加强跨专业融合。现代社会对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仅围绕本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和实践远远不够。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当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当地企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色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生产相一致,实践训练和岗位实习相衔接,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契合,提高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同时,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专业限制,增强跨专业联系,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由单一专业化转向复合多元化,满足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组织不同专业加强沟通与协作,根据行业需求开设交叉课程、组织跨专业实习、鼓励学生合作完成跨专业作品等。

2.搭建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达到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校企双向互动,以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受天气、场地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在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破客观条件限制,学生通过在虚拟平台中进行项目实践,体验项目实操全过程,为实习实训做好准备,从而使虚拟实践成为理论教学和现实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

(二)推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积极推动育人于行

为达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育人目标,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区域性教學案例建设为支撑,结合专业社会实践,推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持续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调研、市场分析、创新设计等,准确分析地方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地方特点开展相关项目设计,以此促进专业特色培养,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从而提高学生以专业知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前景,尤其是地方高校,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满足艺术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的关键。具体来说,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系统化的培训,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促使教师向学生传递与时俱进的信息和价值观念。比如,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内部学习,让教师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以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设计师担任校外导师,由校外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合作授课,让校外导师参与艺术类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和行业发展接轨,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师资质量与实践育人效果。

(四)改进实践育人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实践育人质量、促进实践育人科学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评价的影响因子,根据专业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相关性,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模型。在评价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内容由以知识测评为主向能力测评转变;评价主体由专业教师评价向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学生共同参与转变;评价方法由单一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评价标准由纸质调查报告、实践作品向关注市场需求和创新点转变。此外,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要在实践环节中融入行业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基于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从思政教育、艺术理论与技能、市场需求的三重角度检验实践育人效果。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艺术工作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的科学路径,希望对推动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培养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艺术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曹琳.对接产业链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8).

[3]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

[4]宋天妹,张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新会计,2017(8).

[5]殷双喜.社会实践课向何处去:“高等美术院校社会实践课的改革与研究”研讨会纪要[J].美术研究,2001(3).

[6]胡晓东.“专业下乡”实践育人的路径初探:以中国美术学院“治水最前线”社会实践教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9(11).

[7]林曦,沈莎,戚凤.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实践“双通道”育人模式探析[J].创意与设计,2021(3).

[8]苏珊珊.艺术院校“3+X”实践育人载体建设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5).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编号:2021SJGLX32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3-ZDJH-677)

作者简介:张雪玲(1983— ),男,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设计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类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