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 刻在树叶上的“大百科全书”

2023-05-30 13:10
云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佛寺傣族技艺

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贝叶上的贝叶经,是“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是“贝叶文化”的主要载体,甚至可以说是傣族文化的根。

西双版纳州拥有众多佛寺,形成了“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塔的”景观。大量的佛经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以及医药医方、天文历法、法规法典等都是记载在贝叶经里。傣族利用贝叶保存和发展了他们的文化,在西双版纳的几百座佛寺中,保存的贝叶经就多达5 万多部,今天各处佛寺还沿用古老方法制作贝叶经。

在西双版纳州,傣族同胞傣语称贝叶经为“坦兰”,高大伟岸的贝叶树,被西双版纳的傣族称为“戈兰”。根据现存的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和考证,用贝叶抄写经文,起源于印度。古代时期,西双版纳的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把文字刻在贝叶上,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而形成了独特的贝叶经,至今约两千年了。其记述经文、历史、政治、制度等,形成了特色鲜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贝叶文化”,被傣族人民奉为“教科书”和生活的“大百科全书”。

佛寺是傣族地区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是傣族的学校,一般7~12 岁的男孩需进入佛寺出家当小和尚学习文化,抄写经文和刻写贝叶经也就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和手艺。所以,会加工贝叶和刻写贝叶经的佛爷还俗后,便成为生活在民间的贝叶经制作艺人,他们除了刻写佛教经文,也把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民间传说、诗歌等都刻写在贝叶上,然后赕到佛寺里,积累和丰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过去,还俗的佛爷遍布西双版纳的各个村寨,所刻写的贝叶经,据说至少有3 万多部。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和技艺,面对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会在贝叶上刻写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生活在橄榄坝傣族园的康朗叫老人,便是贝叶经制作传承人。他7 岁时进佛寺,21 岁晋升为佛爷,开始学习刻写贝叶经,很快又被提升为佛寺的主持,教小和尚刻写贝叶经,他在这一时期教过的小和尚,其中就有一位贝叶经的传承人波空论。他25 岁还俗成家,因为知识丰富,按傣族人的规矩,还俗后被乡亲们尊称为“康朗”,通常被称为“康朗叫”。还俗后的康朗叫在村子里务农,堪称当地的能人,当过会计,也兼做过傣医。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近几十年来康朗叫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在自己家的竹楼上刻写贝叶经。据他回忆,他刻写的贝叶经至少已有2400 多本,共30 多部贝叶经典籍长卷。他所刻写的长卷,有的被乡亲们赕到佛寺,更多的则被博物馆和爱好者收藏。在西双版纳举办的“贝叶经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上,康朗叫和他的徒弟波空论多次被聘为首席师傅。据他回忆,从他开始收第一个徒弟到现在,已经传授了500 多人。问及他为何执着,他满怀忧虑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刻写了,我们老人如果再不带头刻写,我们祖先传了上千年的贝叶经制作要是在我们这代人失传,对不起祖先和自己民族。我虽然老了,但我还可以带徒弟,可以指导他们学好技术,争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把贝叶经制作技艺传下去,永不失传。”

作为康朗叫的高徒,波空论于2012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贝叶经制作技艺”代表性人物。自12岁时,波空论进入本村曼降佛寺当和尚,开始学习傣文和贝叶經的刻写制作。当了5 年和尚后,波空论17 岁还俗。还俗成家后对贝叶经的刻写和制作一直没有停止,几十年坚持刻写,他刻写的贝叶经也经常被作为政府的礼品赠送给重要客人。1987 年出生的曼春满佛寺的佛爷都广,是贝叶经技艺传承人中较为年轻的,刻写贝叶经已经成为他空闲时间坚持做的事,而且他刻写贝叶经已经开始被外界认识和收藏。

经过保护工作的实施,现在贝叶经的传承人越来越多。2014 年6 月,西双版纳州文化馆与曼春满佛寺一起在曼春满佛寺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叶经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展示中心”。将曼春满佛爷收藏的上千件贝叶经对外展示,同时每天安排专人向外界展示贝叶经刻写技艺,见证这一书写“活化石”的人也将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佛寺傣族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