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树叶 茶之源头 根之所系

2023-05-30 13:10
云南画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勐海贡茶巴达

茶,一种几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的传奇饮品,一种与人类文明互动极为频繁的自然介质。从古到今,茶与人演绎过多少传奇,而今又在延续怎样的故事,要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唯有到西双版纳。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是茶的源头,从勐海县4.8万亩百年树龄以上人工栽培型古茶群落,再到滇藏茶马古道起点易武,“瑞贡天朝”的匾额犹在,而普洱茶历经世纪沉浮,如今在世界茶界的地位已绝非当年“京师重之”的状态可比。中国普洱茶的龙头企业勐海茶厂、七彩云南、六大茶山、神益等数百上千家大小茶企以及无法计数的制茶坊遍布西双版纳的各大茶山,而来自全球各地的茶人每年奔走在各大茶山之间的崎岖道路上,为这嫩绿的奇妙叶片痴迷难舍。

茶的老家在勐海

有资料表明,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族人早在1000 多年前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迁徙至此的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以及汉族的日常生活,也从此与茶相关。当1799 年安徽人檀萃在其记录云南风物的奇书《滇海虞衡志》一书中写道:“普洱茶名重天下”时,事实上茶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已经传承了十几个世纪。

1952 年,一株古老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在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被首次发现,经苏联植物学家和我国茶叶专家共同测定,这株茶树树龄达800 多年,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人工栽培型茶树,茶界为此震惊!但这仅仅是开始,9 年之后,几名茶叶科研先驱在中缅边境巴达贺松大黑山深处调查时,再次发现一株树龄达1800 多年的野生茶树王,而且伴随巨大群落,世界茶文化史由此改写!贺松这个古老的哈尼山寨被纷沓而至的专家和学者奉为“圣地”,永远地镌刻于世界茶史!

勐海,这个鲜见于历代史书记载的祖国西南边陲小城,历经十几个世纪,一直在中国现代茶史乃至世界茶史上书写着厚重传奇。这世上还能有哪一块福地能像勐海一样,集巴达贺松、勐宋滑竹梁子、格朗和帕真野生茶树群落以及南糯山、帕沙、贺开、班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章朗、曼迈、曼糯、那卡等有名气的古茶山于一身呢?当贺松野生茶树王与南糯茶王穿越时空遥相对望的时候,有谁能感知1800 多年前就定居在布朗山乡、西定乡的布朗先民——古濮人,是如何將天赐的神树之灵,演绎成遍布勐海千山万岭那一片片古茶园、一座座古茶山厚重的历史?

身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勐海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驰名中外的勐海所产普洱茶还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堪称茶中珍品。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在国内外饮茶爱好者中长久风靡,成为海内外茶叶市场的热宠。

勐海茶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一些小范围的生态系统。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丰富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茶树品种,平添茶林的多姿风采。

勐海县内野生茶树分布较广,在西定、勐宋、勐阿、布朗山等地均有分布。其野生茶树属大理茶种,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 米左右的山区,从其分布规律看,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野生性状也逐次发生变异而不明显。其性状一般植株高大,树姿直立或半开展,叶片较小,叶脉少而不明显,叶面平整,革质厚而光滑,芽叶茸毛少,节间较长,叶缘锯齿疏而不明显,叶子后半部之叶缘常无锯齿,叶芽轮次少。制茶品质较差,滋味苦涩,汤色淡薄,抗逆性强。较典型的有树龄1700 多年的巴达茶树王。

巴达古茶区内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1961 年10 月,当地哈尼族人在贺松附近的山林中发现1 株大茶树,云南省茶科所派科研人员前往调查。1962 年2 月,时任所长蒋铨再次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调查。两次调查结果证实:这株大茶树树龄有1700 余年,属植株乔木野生型,树高32.12 米(1967 年被风吹断,高14.7 米),主干直径1 米。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还发现野生茶树群。

1980 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巴达山林中又发现1 株特大型野生茶树,树高34 米,主干围粗3.8 米。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勐海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事实,巴达也因此成为茶人朝拜的“圣地”。

刘献荣先生在时隔多年后回忆:巴达贺松大黑山海拔约1800 米,山高林密,原始森林中连小路都难以辨认。从勐海到巴达整整走了两天,由于森林中土匪、野兽出没,刘献荣等人身背枪支、干粮、行李,在整整一个民兵班的护卫下才进入巴达大黑山。当时一共发现了4 棵大茶树。世人熟知的茶树王只是这几棵古茶树中较容易测量的一棵,其他几棵则由于枝干太高太笔直而无法采样。茶树王样品在浙江中国茶叶研究所鉴定之后得出结论:树龄1700 多年!尽管2012 年这棵树终因岁月沧桑轰然倒地,令发现者之一的刘献荣先生倍感遗憾,但他指出,巴达贺松大黑山的古茶树是一个群落,与茶树王“同龄”者仍比比皆是。

2004 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对巴达小黑山野生茶树资料进行考察,证实小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树群落6000 多亩。勐海格朗和乡帕真村委会路南山,海拔约1800 米,丛林密布的大山深处,在靠近山顶地区,当地哈尼族男子又偶然发现了大片野生茶林。茶林面积500 多亩,集中分布在5 座山林上,间隔的4 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30 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 米,径围1.95 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 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难。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古茶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咙回甘。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此片茶园系布朗族先民栽种,至今约有1100 年历史。

“茗战”易武品一回普洱茶中的“绝世高手”

黄昏时分,金色的光线正在慢慢从易武关帝庙的高大身影上退去。庙堂中央立着一块碑刻,记述在道光年间发生的一件茶叶纠纷审理案件的始末,这个案件确定了茶叶交易的标准。这里有一扇高大的门框上贴着一副鲜艳的春联和一处幽深的大院。这是当年的县衙,易武县曾称镇越县,一个因茶而兴,也因茶而衰的城市。时光轮回到今,很显然,易武的春天又来了。

贡茶之乡 那些因茶而起的辉煌

明末清初,普洱茶被朝廷的封疆大吏看中,送进北京城,献给皇帝品尝,普洱茶一入龙门,则身价百倍。据《普洱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 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规定贡茶品种为“芽叶、团茶”,普洱府每年拨出采办贡茶的专款“例银”。普洱贡茶沿贡至宣统三年(1911 年),历时167 年。当时易武归普洱府管辖,而贡茶初期采自古六大茶山,渐以易武茶山为主,一百多年前的易武可称是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出口基地,普洱府一半的茶税都来自易武。

易武加工贡茶的茶庄也因此名声大噪,如易武茶商例贡进士修职佐郎李开基的“安乐”号茶庄,例供进士车顺来的“车顺”号茶庄,都因敬献“易武正山七子饼茶”而于光绪二十年(1894 年)获御赐“瑞贡天朝”匾额,易武也被誉为“贡茶之乡”。

出产贡茶,得益于易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易武是世界古茶树的原生地之一,在易武上千年的野生茶树现在还存活着不少,易武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各种最佳条件。易武古茶山主要包括易武、曼落、易天、麻黑等村委会的古茶园,海拔在1200~1500 米。园内现在古茶树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石屏县汉族结队“奔茶山”到达易武后所种植,树龄至少在300 年左右。实际上,易武茶山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 多年,据传是诸葛亮南征时传授当地人栽培利用茶树后逐渐发展起来。石屏人陆续到达易武后,在对原有茶园进行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开山植茶,扩展茶园。到清代中期,易武已是“山山有茶园,处处有人家”,茶山面积达1 万多亩,茶叶产量最高达300 多吨。

千里之路 连接世界的悠悠古镇

易武人制作的普洱茶名声享誉国内外,易武的先辈们为普洱茶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用双脚走出了一条连接世界的茶马古道,他们通过茶叶交易,向世界介绍了云南深厚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祖国内地与边疆就存在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交往的古老通道。古道绵延上千公里,纵横交错,分布甚广。其中,滇藏茶马古道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其路线为:西双版纳州(易武乡、倚邦或勐海)—普洱市(普洱市、宁洱、景东)—大理州—丽江市(丽江市或永胜)—迪庆州(香格里拉、德钦)—西藏拉萨。这条路线从滇之最南端边陲重镇易武起始,经滇西北横断山区至青藏高原。沿途高山险峻、谷深流急,马帮往返一次要耗时八九个月甚至一年。滇藏茶马古道以清代时期最盛,每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骡马多达5万余匹(次),年运输茶叶达1500~2500 吨,茶马古道铃声终年回荡,生意十分兴隆。易武镇的四面八方,石铺马道比比皆是。还有过往马帮经常歇息的“马驮子洞”。过去茶叶全靠马帮、牛帮运走,马帮走时驮茶,来时驮瓷碗、煤油、洋纱、香水、洋胰子(肥皂)、洋靛(染料)、洋发烛(火柴)等,有时也有象牙、犀牛角等名贵货。运送茶叶的茶马古道就从这神秘的丛林山岳中穿过。

易武作为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因古道的繁荣成为当时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易武古镇坐落在一個山梁上,易武正街(今老街)地处一个较为平坦的山丘顶部,如马鞍形一般,位居街道正中,大有“乘马奔驰”之意。有人说“易武街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数百年来,易武街作为茶马古道的陆路源头,既是普洱茶的中心发祥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等的集散地。易武正街的一段至今仍保留有庙宇、会馆,和当年供南来北往马帮歇息的马店。山梁与正山的连接处有一个平台,过去就在这里设集市进行茶叶交易。几棵参天古榕树,枝繁叶茂,像一个天然的大帐篷,仿佛要把这古镇覆盖,让它永远遮蔽在大山深处,独享这茶祖遗传下来的“活财富”。

世外传奇 “茶界高手”的缥缈幻界

顺着青石条铺就的茶马大道,我们进入易武古镇,两旁的房屋似乎如往日制茶卖茶的老屋,安坐在雕龙画凤屋檐下的老人,沉默无语,脸上是对沧海桑田的漠然。古镇并没消失,在市场的催生下,很多人办起了手工制茶的小作坊,他们用手工揉搓着晒青毛茶,然后蒸而成团,再用石头模子压成饼茶。

普洱茶界资深茶客有着认山头的传统,也有着认村庄和认茶树的特殊癖好,一些发烧友甚至精确到某棵茶树的阴面与阳面。如是,谈及普洱茶便分出了内行、外行,这种对极致的追求也把易武推向了一个“武林高手”的缥缈幻界。

即便是在今天,易武镇依旧领衔普洱茶界头号大名,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普洱茶朝拜者前来。他们在易武茶山穿梭,穿过那些密密匝匝的林子,盘旋于弯曲的羊肠道路,更多时候还需要在大雾中停留一段时间,只为一窥埋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易武古茶山真容。整座易武古镇如同活着的普洱茶博物馆:斑驳的石块上,寂静的古道边,百年老屋前簸箕中……随处晒着的茶饼,似乎是古镇亘古不变的印记,而一转角牛棚下面停留的“豪车”又会提醒人,茶叶曾经改变了一切,如今也还在改变。古镇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朝圣者、访茶人,但却记得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做茶人,不来这里,能做出什么好茶?”

猜你喜欢
勐海贡茶巴达
Taxonomic Revision of Raorchestes menglaensis (Kou,1990) (Amphibia:Anura),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Yunnan,China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尘封千年的古城纳巴达
勐海“南国春城”与茶
勐海甘蔗温水脱毒种苗试验研究
耒阳江头贡茶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茶文化形象设计
打造“勐海茶”品牌 做强普洱茶产业
——“勐海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用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