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探析

2023-05-30 10:48徐丙祥
铁军·纵横 2023年4期
关键词:沦陷区中共中央战略

徐丙祥

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是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结果。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这一道路的过程中,并未放弃城市工作。抗战后期,党根据抗战形势的有利变化,提出了夺取沦陷区城市与交通要道的战略,并作了较长时间准备。抗战胜利前后,党开始急速实施这一战略。然而,由于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国内外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弈,党中止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并对这一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党在时局转换的关键时刻及时调整夺取沦陷区城市与交通要道的战略,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又保存了城市地下党及革命力量,为此后的城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显示了其在政治决策上的高度成熟。梳理和分析这一战略准备、实施和中止的过程,对我们今天制定和实施重大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基本构想

抗战后期,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持续发展壮大,而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实力严重受损,国共力量对比出现有利于我的新趋势。为进一步打击日伪势力,争取自身在战后更为有利的地位,党从1944年6月5日发出《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开始,在以往实行积极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奠定城市工作根基,同时注意执行隐蔽方针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夺取沦陷区城市的新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构想主要为以下方面:

一是将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使党员干部高度重视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44年4月就指出:要注意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把城市工作和根据地工作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从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夺取城市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我们的根据地被敌人占领的大城市分割得相当分散,是不巩固的,如果我们夺取了大城市,各根据地就会连成一片,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了。因此,“城市工作要提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不是口头上讲讲的,而是要实际上去做的”[《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二是里应外合是从大城市驱逐敌人的根本思想。在确立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同时,中共中央还提出了实施这一战略应贯彻的根本思想。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占领沦陷区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一方面要发展和巩固根据地,建设更加强大的军队和地方工作;另一方面争取城市及交通要道的千百万群众,瓦解与争取伪军伪警,准备武装起义,并在时机成熟时,使二者相互配合,里应外合地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指示》还明确提出,“里应外合的思想,是我党从大城市驱逐敌人的根本思想”[《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第24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这些重要论述为此后夺取沦陷区城市的准备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导。

三是广泛组织各种形式的地下军。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实施需在城市内部组织武装力量,以形成强有力的内应力量。在敌人严密统治的城市,广大市民如何才能在时机成熟时转入武装斗争?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的彭真指出,“必须事先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武装骨干,即学习法国的榜样,组成有力的地下军”[《彭真文选》(1941-1990)第8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他还对如何发动和组织地下军作了具体阐述。一是打入伪军、伪警、伪军官学校、伪警官学校中,团结抗日分子,形成可靠的武装骨干,待时机成熟时起义反正,以形成很有力的地下军;二是在城市内部,特别是在产业工人与苦力中组织小型的武装便衣队;三是在城市近郊中组织便衣游击队,临时潜入城内[《彭真文选》(1941-1990)第76-10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二、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准备与实施

正式提出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之后,党在多个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在抗战胜利前后迅速实施这一战略。

(一)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前期准备

1944年6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主任的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9月1日,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由彭真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调整了中央城市委员会班子,并确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商讨性质的组织,城工部为实际执行工作的机构。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城市工作部门的指示》,要求地委以上各级党部必须建立城市工作部。此后,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开始建立城工部,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在县委一级建立城工部。同时,针对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线,各地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委员会,甚至对同一城市的工作由就近或关系紧密的党组织分头设立多个工作委员会,以增强工作力量。如中共山东分局在1944年7月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决定,在分局已有的济南工委外,再由渤海区党委建立济南工委,分头开辟济南地区的工作。

各地组建专门的城工部门和机构后,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到城市和交通要道建立党组织,以组建城市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不断争取广大群众。如,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党委成立的“中共太行区石门城市工作委员会”,以郊区为基地,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发展了几百名共产党员,组织了工人争生存条件、农民反摊派等斗争。晋察冀城工部系统(包括平、津、唐)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地下党员已有500多人。其中北平地下党员已由1942年的22人发展到200多人,固定联系的群众有413人。中共山东分局到1944年10月中旬时,就已在鲁中、鲁南、渤海等区城市发展了党员,建立了党组织,城市、矿山和要道的中共党员达到了501人[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白区斗争史》第457-458页,人民出版社1996版]。

同时,各地城工部门还通过长期耐心周密的工作,成功争取了大量伪军反正。中共山东分局将争取和瓦解伪军伪警作为城市工作和交通要道工作的重点,并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并切实执行对伪军的三项保证,即:对自动反正者不缴枪,不编散,帮助其抗日发展。自1944年7月至1945年7月,山东各军区成功争取了1.6万余人的伪军反正。豫鲁敌工办事处以河南境内的伪军第四方面军张岚峰部为争取和瓦解的主要对象,通过派人打人其内部,开展长期细致的工作,促成该部1.2万余人在日本投降前后相继起义[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上)》第332-3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此外,晋察冀边区在分化瓦解敌伪军方面也取得不小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1944年到1945年4月,晋察冀边区共瓦解伪军1万余人[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白区斗争史》第457页,人民出版社1996版]。

通过发动武装起义,实行里应外合夺取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线,离不开党直接领导下的地下军在武装起义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党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开展了地下军组建工作。上海地下党组织将组建地下军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城市工作指示》的重要工作。一方面通过所属各级组织在市区组建工人地下军;另一方面在郊区组建近郊地下军。在市区,上海地下党组织主要通过广泛联络各工厂和企业的工人,并注重充分发挥有影响的老工人的宣传和联络作用等方式建立地下军。在郊区,中共上海近郊工委首先从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人手,发展党的力量,并以此为核心,发动群众组建地下军。至1945年春,市区工人地下军共有260余人。郊区的杨行、龙华地区组建的地下军达50余人。上海地下军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情报搜集、策反敌伪、惩治汉奸特务等多项活动,为发动武装起义,实行里应外合作了准备。

(二)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迅速实施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反应。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8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连续发出相关的指示和决定,要求各地迅速组织力量,向敌、伪进行广泛的进攻,准备在日本投降时“我们能迅速占领所有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规部队占领大城及要道,以游击队民兵占小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第21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同时,中共中央还要求,“迅速加强城市工作,特别加强我党可能与必须夺取的那些城市的工作”[《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第22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并派出大批有能力的干部到这些城市里去,以迅速学会管理城市,维持城市秩序,坚决镇压反动派的反抗。

根据这些指示和决定,各地迅速开始了原先制定的准备武装起义,实行里应外合夺取沦陷区城市的战略计划。8月20日,中共中央同意了华中局提出的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根据起义计划,上海地下党决定在沪西地区组织武装起义,以信义机器厂为据点,首先夺取普陀警察局,以其枪械库的枪械武装地下军,扩大起义武装力量,占领沪西地区,进而迅速推广至全市。8月23日,上海地下党工委组织2000多名工人冲进信义机器厂,迅速控制了电话、制高点和厂内要道,坚守待命,准备进一步实施起义计划。同时,新四军军部任命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方毅为副市长,新四军准备攻占南京。南京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在中山门、太平门等处组织了群众武装,并作了夺取枪支的准备。此外,平津两市的地下党也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北平地下党员把八路军的布告和传单贴满了大街小巷,同时搜集武器,组织地下军,并通过上层统战关系策动部分伪军反正,准备配合人民军队攻占北平。8月19日,八路军冀中部队进攻至天津外围,天津地下党号召地下军和广大群众行动起来配合八路军解放自己,并组织袭击了伪建设公署,夺得部分枪械和粮食。山东分局也开始积极行动。8月20日,山东省政府派出大批干部进入济南,组织武装起义。

三、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重大调整

正当上海武装起义已开始行动,其他城市的起义也即将发动之时,中共中央却于8月21日中午和午夜连续两次急电,命令停止上海等地的武装起义。午电指出:“日本投降条约即将签字,蒋介石已委任上海官吏。在此形势下,上海起义变为反对蒋介石,必被镇压下去,宜改为组织群众各种团体,发动清查汉奸斗争”[盖军主编《中国共产党白区斗争史》第461页,人民出版社1996版]。午夜电再次指出,“关于上海起义问题,我们过细考虑结果,认为在目前起义对我们和人民是不利的,应即照本日午电停止起义,保存我们在工人中及其他人民群众中的组织基础,以便将来能够进行民主运动。”[《中国共产党上海史》第136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各地党委和各军区又发出《关于改变战略方针的指示》,指出:“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种形势下,我军应改变方针,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一般应以相当兵力威胁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使敌伪向大城市要道集中,而以必要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发动群众斗争,并注意组训军队,准备应付新局面,作持久打算”。8月2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分局、各区党委发出《关于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进行合法斗争的指示》,指出,我方不能切实占领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中的工作“必须仍作长期打算,蓄积力量,以待将来”;并要求这些地区派大批干部到国民党的党、政、军、经济、文化机关和工矿、铁路、银行、学校里去“建立工作,利用合法,團结群众,以便将来更有力地进行民主运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第25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上述两个《指示》表明中共中央对原先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将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作为工作重点,并将原先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力量转入隐蔽斗争。

按照中共中央新的方针,各大城市地下党立即中止起义计划,转入隐蔽斗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下令取消上海的武装起义计划。上海地下党还将已经开展的夺取城市行动迅速转为深入发动群众,广泛组织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复工、救济和清算汉奸的斗争。其他大城市也均照此精神办理。

从提出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到中止实施这一战略的一年多时间里,党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然而,从1945年8月10日要求“迅速占领被我包围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第21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到8月22日要求将工作重点放在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上,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即对原先的战略作出重大调整。这是在国内外多方力量博弈的形势下,党经过反复分析研判、权衡利弊之下作出的决定。

首先,战后美苏对华政策影响了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实施。全民族抗战胜利后,对中国政局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国。自一战以后,美国在中国的势力开始迅速发展。二战后美国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开始插手欧洲和亚洲事物,并在中国大力加强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苏联则与美国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苏联利用美国急于要求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心理,企图谋求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美国则奉行“一种利用苏联在华谋求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迈克尔·沙勒著,郭济祖译《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第189页,商务印书馆1982版]。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共产党所要实施的夺取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与苏联的对华政策形成了明显冲突。苏联政府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所限,不可能支持和援助中国共产党夺取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同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给各党委、军区的指示中就明确指出,“苏联为中、苏条约所限制及为维持远东和平,不可能援助我们”[《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第24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在美苏当时的对华政策下,党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战略的胜算很小。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力量相比仍处劣势。除了美苏两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产党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还直接取决于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力量对比长期处于彼强我弱的状态。党在1944年开始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在较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在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而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遭到惨败,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党的新变化。而全民族抗战胜利前后,国共力量对比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不利于我的新变化。此时,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垄断了日本的受降权,并命令日、伪军“负责”对人民军队作“有用之防卫”。另外,美国还出动大量飞机和军舰运送国民党军队和接收人员到各地。这些因素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原本存在的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一形势下,党继续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即使成功夺取也无法长期固守。因此,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中的劣势地位,是党改变原先战略的重要因素。

再次,战后国内的政治环境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继续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的战略。全面抗战胜利后,国内外舆论都呼吁中国和平,国内广大民众也都热切期盼和平。此时的蒋介石为了欺骗舆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已于1945年8月14日和20日两次发电报给中国共产党,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党坚持原先攻取城市和交通要道的计划,不仅要承受国民党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且还会在舆论上、政治上陷入完全被动的境地。同时党也考虑到,在当时的形势下通过与国民党谈判,争取国内暂时的和平,推迟内战的爆发,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有利于在全国获取政治上的支持。为此,中共中央及时调整了策略,改变了在敌占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在不放松自卫战争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谈判。

党根据全民族抗战前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即果断地中止了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并及时将工作重点转入到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上。这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力量损失,也使党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同时为解放战争时期形成和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显示了此时的党在政治决策上的高度成熟。

四、中国共产党夺取沦陷区城市战略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我们不仅能够明确方向、坚定信念、砥砺品格,还能够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启迪智慧,增强干好事业的本领和力量。对抗战后期党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战略的历史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们在制定和实施重大战略中坚持正确思维,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唯实思维

能否坚持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唯实思维,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符合自身利益的正确战略,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在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成熟的主要表现即是尚未形成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唯实思维,或是把马克思主义,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或是从自身的主观经验出发,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左”倾和右倾错误。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经过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从本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也是党之所以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战后期,党制定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就是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因素下积极作为的结果。通过实施该战略,党成功实现了对部分伪军的反正,增强了城市工作力量。抗战胜利前后,面对美国和苏联对华政策的不利影响,国民党政府在各种因素下实力大为增强,以及当时国内各界热切期盼和平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及时对原先的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中止了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行动。这一调整既使党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又保存了这些城市地下党及革命力量,为以后在这些地区的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唯实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挫折和磨难后得出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把它不断传承下去,努力将其化为自己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习惯。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面对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许多新的复杂矛盾将会接踵而至。在这一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坚持把握全局、审时度势的唯实思维,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全面分析和研判各种利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以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坚持进退从容、回旋自如的辩证思维

民主革命时期,往往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且变化不定的形势,这就要求党不仅能够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正确战略,而且还能够依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重大战略调整的初期往往不是对原有战略的完全抛弃,而是在一定程度继续保留原战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战略。此后,再根据形势的变化,或由原战略完全转变为新战略,或暂时放弃新战略而继续实行原战略。这样既能在形势有利时使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又能在形势骤然变化时具备广阔的回旋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坚持进退从容、回旋自如的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原战略和新战略之间的关系,既积极大胆地实施新战略,又不輕易放弃原战略。

抗战后期,党在实行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时,并没有放松对农村根据地的领导,而是明确提出将城市工作提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机动灵活地执行新战略。抗战胜利前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党中止了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而将工作重心放在夺取小城市和广大乡村。虽然经过战略调整,未能实现夺取沦陷区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目标,但使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目标与定位更加清晰,为此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开始步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步人新征程,实施新战略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坚持进退从容、回旋自如的辩证思维,将原战略和新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既做好原战略的巩固深化和补短板工作,又积极稳妥地推进新战略的实施,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三)坚持把准方向、善抓本质的政治思维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以实现其政治纲领为最终奋斗目标。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正确方向,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坚持政治思维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把准方向,明确最核心的政治利益所在;二是善抓本质,正确研判形势并找到有效方法。

党在抗战后期实施夺取沦陷区城市交通要道的战略,正是坚持了把准方向、善抓本质的政治思维的结果。抗战时期,党始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将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赶出中国。这是党最大的政治利益所在。因此,在抗战开始出现新的有利变化时,党适时提出了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战略。这一战略既能进一步打击日伪势力,争取抗战早日胜利,又能使党在战后处于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后,党最大的政治利益变为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原先的战略也根据政治利益诉求作出了必要的调整。尽管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利影响,国民党力量的增强,是中国共产党中止夺取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原因。但充分考虑当时国内民众对和平的热切愿望,集中力量开展和平民主运动,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与其说这一战略是被迫中止,不如说是党在坚持把准方向、善抓本质的政治思维基础上,对这一战略的主动调整。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和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短板急需补齐。在这一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准方向、善抓本质的政治思维,牢牢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找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展自己的正确战略,奋力夺取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沦陷区中共中央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战略
战略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爱, 用沉默代替挣扎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