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发
七、苏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陈毅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在苏南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以后,即陆续派遣部队北渡长江,开辟苏中抗日游击根据地。
(一)大桥、黄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新四军陈毅部北进的第一步,就是在长江北岸争取一块桥头阵地,打开新四军通向苏北的门户,为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逐步向江北发展提供落脚点。陈毅将这一任务交给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
大桥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夏秋,管文蔚部即控制了大港镇这个渡江点,并进驻长江中的新老洲。随之管部第二支队渡江控制了江都境内的嘶马、大桥一带,12月,韦永义率挺纵第三支队进驻该地区。1939年4月上旬,陈毅派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一部协同挺进纵队,攻克扬中岛,搭起了跨越长江跳板,并迅速增派梅嘉生挺纵第四支队北渡长江,将嘶马、大桥、扬中连成一片。在此前后,韦永义曾携陈毅书函赴泰州,会晤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商谈合作抗日事宜。“二李”同意挺进纵队在江都吴家桥一带进行抗日活动。10月下旬,陈毅、粟裕应李明扬请求,乘帮助从第三战区运送弹药到泰州之机,派陶勇、卢胜率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二营北渡长江.后与挺纵梅嘉生团合编,更名为新四军苏皖支队,开辟扬州以西仪征、天长、六合地区,并与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联系。11月底,叶飞率“江抗”二路到达扬中八字桥,与管部合编,仍称新四军挺进纵队,管任司令,叶飞任副司令,下辖4个团。年底,管、叶率第一团北渡到吴家桥地区活动。至此,新四军已有4000余人到达大桥、吴家桥地区,形成了扬中、新老洲和通扬运河以南至长江边的一块桥头阵地即大桥游击根据地。这块桥头阵地同镇江县隔江相望,江中有新老洲、扬中两大岛与江南衔接,向北可达高邮、宝应、兴化等县;向西可达扬州;向东连接泰兴、泰县。
“击敌、联李、反韩”的方针
陈毅在部署向北发展时,对苏北的军事力量作了分析,一是日伪,在苏北占有暂时的优势,侵占了扬州、靖江、南通、如皋等城镇,控制了战略点线;二是以韩德勤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势力,控制了苏北大部分地区;三是李明扬、陈泰运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控制了泰州、曲塘为中心的地区,四是新四军管文蔚、叶飞率领的挺进纵队。很明显,在苏北新四军积极抗日,就必须先变老三,再变老二,最后把日军赶出苏北,赶出中国。陈毅依照毛泽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统战策略,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策略方针,把同韩德勤争夺中间派作为解决苏北抗日领导权的重要环节。苏北的中间势力主要就是李明扬、陈泰运。李明扬是苏北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李是同盟会会员,北伐时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师长、副军长,抗战初期,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徐州会战以后,其部南移泰州,成立鲁苏皖边游击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其实力较强,最盛时辖11个纵队,号称3万人马。他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有历史渊源关系。李明扬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不满意蒋介石、韩德勤对他的歧视压迫。陈泰运为贵州苗族人,黄埔一期毕业,因得同乡何应钦支持,故能在苏北立足。1939年,曾被韩德勤软禁于兴化,幸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季方、中将设计委员黄逸峰相助,方得脱身,故与韩德勤矛盾甚深。他的部队原为盐警,时称税警团,有4个团.三四千人,连以上军官多是军校生,装备精良。驻守在泰州东北、兴化东南的水网地区。李、陈两部受韩德勤节制,受韩的排挤与压迫,还被克扣经费,不发武器弹药。李明阳、李长江原任职的省保安处长、副处长,被韩德勤、李守维取而代之,因此,韩、李(名扬)矛盾可以利用,“二李”可以爭取。
早在1939年初,陈毅已先后通过管文蔚、李的部属颜秀五的疏通,同“二李”直接取得联系,先后由管文蔚、惠浴宇陪同,三进泰州与“二李”会晤,经过谈判,建立了统战关系。
1940年春夏,大桥、吴家桥地区两次遭日伪扫荡,挺进纵队奋起还击,大量杀伤日伪军后,于5月17日,移驻“二李”防地郭村休整。对此,“二李”颇为不满,韩德勤乘机煽动,挑唆“二李”制造摩擦。6月28日,李长久纠集了3个纵队并韩的保安三旅共13个团兵力,向郭村发起进攻。挺进纵队第一、第四团和及时东援的苏皖支队奋起还击,在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又得陈玉生部和王澄、姚立部起义的配合,逐次击退了“二李”部队的进攻。7月4日,新四军全线出击,一举夺得塘头,进至泰州城郊,泰州唾手可得,陈毅即令部队停止进攻。进而派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进泰州与“二李”谈判。朱克靖北伐时是三军党代表,与时任副军长的李名扬私交颇深,李明扬见新四军派代表与之谈判,深感新四军的宽厚仁义,还让出郭村、塘头阵地。表示愿意团结抗日,助新四军东进,如韩德勤寻衅进攻,则保持中立。郭村及塘头之战的胜利,特别是正确的善后处置,既巩固了桥头阵地,利于大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也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建立
1940年7月25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3个纵队挥戈东进,直指黄桥,李名扬部如约让路。韩德勤则令保四旅何克谦部、税警团陈泰运部南北夹击新四军,陈部、何部被新四军先后击败。7月29日,新四军攻克黄桥,随即转兵南向,攻克靖江东北之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挫败日军两次报复性扫荡。8月份,成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8月2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出《对于创建黄桥根据地的指示》,下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召开南通、如皋、靖江、泰兴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宣告“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临时行政委员会颁布了抗日民主政府施政纲领、二五减租法令和群众团体组织办法。创办了苏北军政干校及各种训练班,统一税收工作,在组织群众参加减租减息斗争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抗会、妇抗会和青抗会等抗日团体。新四军刚进驻黄桥,陈毅就开始了团结争取中上层人士的工作。他登门拜访了黄桥的朱履先,邀请他参加抗日工作;亲笔写信给海安的韩国钧,陈述共产党、新四军团结抗日的主张,争取他的同情帮助,出面调停与韩德勤的关系,向其转达新四军力求在苏北分区抗日的愿望。经过陈毅深入细致的工作,关于在苏北分区抗日的主张,受到中间人士的欢迎。而韩德勤在未能完成战争部署的情况下,于8月中旬派代表与新四军达成“各守原防,努力抗敌”的协议。但“协议”墨迹未干,8月23日,韩德勤即确定了“先南后北”的方针,31日,就发布了进攻黄桥的命令,同时对新四军实施粮食禁运。9月4日,陈毅派朱克靖约请黄桥代表数人,前往泰州、东台“奔走和平”。各界人士被新四军顾全大局、忍让求全的和平诚意感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从政治上孤立了韩德勤。9月初开始,韩德勤集中优势兵力,分左右两路进攻黄桥。企图将新四军苏北部队赶回江南。苏北指挥部争取了右路军李明扬、陈泰运保持中立。6日,苏北指挥部开始反击,一举歼灭占领营溪的保安一旅1000余人,战后随即释放被俘官兵,使该旅大为震动,表示不再跟随韩德勤打内战。9月14日,苏北指挥部主力又击败了据守姜堰的保安第九旅,攻克了姜堰,打开了粮道。9月中旬,在黄逸峰协助下,由韩国钧主持,在海安召开了“停止苏北内战,团结抗日”协商会议。由李俊民执笔,联名发出三封函电,一封致苏北各方军事长官,两封经由黄炎培转致蒋介石。在陈毅倡导的、得到各界用户的反摩擦、争和平的政治攻势下,为了欺骗舆论,韩德勤竟提出要新四军退出姜堰,方可实现和平的条件。为挫败其阴谋,9月27日,新四军在姜堰召开各界军民代表会议,陈毅在会上宣布,为了团结抗日,新四军愿意退出姜堰。30日,新四军主动撤出,将姜堰交由李明扬接防,送给陈泰运100多条步枪和几挺好机枪,进一步稳住了李、陈两军中立。韩德勤却视新四军胆怯,竟亲率26个团共3万余兵力,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新四军陈毅、粟裕部队以不足5000战斗人员,展开自卫反击战。黄桥战役,从10月4日至6日,新四军歼韩顽主力12个团和保安旅一部,共1.1万人。黄桥战役的胜利,为新四军在苏北开展抗日斗争,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
(二)如泰靖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1938年3月,日军相继占领南通、如皋、泰县等地,是年冬靖江县城沦陷,随后扬州失守。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如皋、泰兴、泰县、靖江的爱国青年和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号召,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如皋师范进步青年俞铭璜以“春泥社”为阵地,创办《救亡》《民族解放》刊物,组织“读书会”“流动剧团”;泰县的盛坚夫、黄克孚和泰州的戴欧(戴为然)、李硕诚(李进)等人主持的“抗战剧社”;泰兴的黄云祥、莫珊等人创办《民办报》“学生生活社”;周华生、陈庆堂在黄桥创办“抗日剧社”;《泰县日报》副刊每周有《抗战文化》《抗战戏剧》《抗战妇女》《小拳头》等专刊;他们或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或发表短评,宣传抗日道理。如泰靖爱国青年还组织起各种爱国团体。泰县组织了“泰县文化界抗战工作团”,有些乡镇相继成立了分团,泰兴组织了“泰兴县青年战时工作团”,全县建立了5个分团,团员达2000人,争取青年参加抗日活动。此外,还有“苏北抗日同盟会”泰(兴)泰(县)扬(中)分会等组织。张三鼎、周伯藩等人还利用国民党的“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如皋,有季凯领导的抗日武装“如皋人民抗日自卫第二大队”;在泰兴,有陈玉生领导的抗日游击大队,到1938年秋,已发展到700余人。在靖江,1938年1月,祝惟干动员一批青年,组织了抗日自卫队,一个月就发展到100人枪。他们举起抗日大旗,打击日伪,破击日伪骚扰。
中共苏北特委与政权组织的创建
1939年初,新四军挺进纵队到达吴家桥地区后,挺纵三支队政治部主任惠浴宇遵照陈毅指示,负责重建地方党的工作。3月建立了中共江都县工作委员会,陈扬任书记;金求真依托陈玉生的抗日游击队开展活动,发展了黄云祥、谢克西、董铁山、陈玉生等一批党员,4月,在陈部建立了中共总支委员会,后又成立中共泰兴县工作委员会,金求真任书记;2月底,俞铭璜发展张雷平、戴为然、黄克孚等5人人党,成立中共泰县支部,同月,改建成中共泰县工作委员会,俞铭璜任书记。同年5月,陈毅首次渡江北上视察工作,发出指示,不久,中共苏北工委建立,由惠浴宇任书记。7月,苏北工委改为苏北临时特委。10月,组建中共苏北特委,由韦一平任书记,惠浴宇为副书记,隶属东南局,不久又改属新成立的苏皖区党委领导。苏北特委所属江都、泰兴、泰县工委均改为县委。遵照苏北特委指示,各县县委十分重视武装工作。1939年春,金求真在陈玉生部办了学兵训练班,发展了一批党员,在支队、营、连建立党的秘密组织,使该支队成为共产党控制的武装。惠浴宇对颜秀武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取得颜的同意,苏北临时特委派周文在、鲍志春进入该部,与颜部的朱群一起,建立了中共秘密总支委员会。是年夏,泰县县委决定由盛坚夫等人组织青年自愿抗日自卫队,经季方联系,获得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特务二连番号,盛任连长。1940年2月,中共靖江县工委成立,不久,改为靖江县委。8月,新四军进驻黄桥后,在黄桥中学成立中共如泰泰工委,以泰兴的古溪为中心,开展如皋、泰兴、泰县党的工作。
1940年9月中旬,根据中原局指示,中共苏北区委员会在黄桥成立,陈毅兼任书记,陈丕顯任副书记,对苏北地区的党组织实行统一领导。原属苏皖区党委领导的苏北特委改称泰兴中心县委,下辖江都、泰兴、泰县、靖江等县党组织。原属江苏省委领导的江北特委改称中共如皋中心县委,下辖南通、如皋、启东、海门、崇明等县党组织。10月,中共泰县县委在海安成立。10下旬,如皋中心县委随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东进通如海启地区。11月,如皋西乡成立中共如西县委。1940年2月,挺进纵队在吴家桥建立了该地区第一个半政权组织“江都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由惠浴宇任主任,同时成立江都民众抗日自卫总团”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了准备。
如泰靖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940年8月下旬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同时委任了泰兴、泰县、如皋、靖江四县的县长,黄桥战役胜利之后,中共中央于1940年10月指出:在韩顽主力已歼,我优势已立的情况下,应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并强调“根据地之建立,政权问题有第一等重要意义。”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对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多次指示。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根据刘少奇指示,经过积极筹备。于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有江都、高邮、泰州、扬中、丹阳、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崇明、东台、盐诚、兴化等14个县的代表380人参加会议,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产党员72人,占五分之一,旁听代表20余人。会议改组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通过《施政纲要》和团结抗战,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苏北的决议。会议选举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公推韩国钧为名誉议长。任命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陈玉生为副主任。此后不久,如皋县、泰兴县、如西县、泰东县相继召开了参政会,建立了民主政权,开创了如泰靖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
(三)通如海启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共产党在南通地区的活动
1938年3月,在上海的中共江苏省委派茅珵到江北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南通一带与党失联的共产党员也在积极找党,中共江苏省委遂派吴佐成往南通考察。8月,中共江北特委在上海成立,唐守愚任书记,不久,特委成员前往南通县金沙镇落脚于爱国青年姚溱家中,与姚父姚味香建立合作关系,姚宅成了江北特委的联络机关。特委还通过国民党《新通报》主笔李俊民在报纸上宣传抗日救亡。经过培养,发展了爱国青年姚溱、、赵琅等人人党,建立了党支部。唐守愚还协助金沙区政府建立了抗日自卫队,在金沙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特委在金沙创办了《大众周刊》,开设了苏北文化服务经销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推动抗日救亡斗争。1938年底,江北特委自金沙转移到如皋马塘一带,在马塘区区长叶胥朝掩护下,唐守愚以区公司职员身份领导江北特委的工作。江北特委派洪泽带少数人去南通县常备大队开展工作。同时亦派人与抗战支队政治处主任梁灵光联系,把一批隐蔽的干部,由陈伟达带到抗战支队。根据特委意图,梁灵光在政治处组织了政工队,分派到如皋东乡的马塘等地开展民运工作。1938年9月,周一峰受江苏省委派遣到江北,特委将他由叶胥朝关系,进入如皋县常备第二团。是年冬,常备第二团扩编为两个团,改番号为保安第一旅,周一峰任第一团政训室主任。1939年秋,江苏省委又派钟民到江北,周一峰将钟民安排在保安一旅政训处。1939年四五月间,抗战支队扩编为两个总队,梁灵光任第二总队总队长。江北特委决定利用共产党在抗战支队的基础,让抗战支队到海启地区开展活动。1938年冬至1939年初,江北特委在大生一厂组建了一支直接领导和控制的抗日武装“抗战支队南通独立分队”,1939年夏,又发展为一个中队。1940年三四月间,抗战支队改编为苏北游击第二纵队。4月以后,唐守愚调江苏省委工作,赵毓华任江北特委代理书记,特委机关转至如西。9月,中共苏北区委员会成立,江北特委奉命撤销,同时建立如皋中心县委。
开辟通如海启地区
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鉴于通扬运河以东地区的通如海启地区仍为国民党地方武装控制,且派系较多,各自为政,又钳制着东进的主要通道,遂决定采取和平方式,以达到团结、改造、争取这些武装的目的,向黄海之滨发展。10月中旬,陈毅派钟民、梁灵光等,携带他的亲笔信赴如皋,到达保安一旅的薛承宗旅部,会同叶胥朝一道,以新四军代表的身份,向薛承宗提出合作抗日的四项条件,进行谈判。薛承宗迫于形势,接受条件。该地区其他地方武装亦消除了疑虑。在此之前,季方已根据陈毅的建议,回到了通如海启地区,在陈同生陪同下,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身份,于10月下旬,同该地区国民党军政当局民主协商合作抗日。得到与会者同意,建立了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由季方任指挥。为新四军进驻通如海启铺平了道路。此后,陶勇、刘先胜遵照苏北指挥部之命,率领第三纵队3000余人,从海安出发,进驻通如海启地区,11月初到达掘港镇,陶勇出任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副指挥。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率领第五团挺进海启地区,于11月5日到达海门江家镇,与茅珵、韩念龙领导的从通海地区开到的崇启海常备旅,在海门江家镇胜利会师。12月,第五团与崇启海常备旅正式编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三旅,茅珵任旅长,改编后,部队移驻掘港。
至此,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完成了通如海启地区的开辟任务。
通如海启地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初创
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进驻掘港后,11月中旬,由季方出面,在掘港镇召开了通如海啟地区各阶层代表会议。新四军代表再次阐明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会议通过了推行抗日民主法令的《告苏四区民众书》,并决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改组各县抗日民主政府。
梁灵光主动请缨到南通去接管政权,改造保安旅。他针对敌方实力派与韩顽县长之间的矛盾,采取“稳定局势,力争合作,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针,11月24日到达北兴桥,把专署的命令交给县长何润章,告知“我们是来正式接收的。”第二天,宣布正式接管。12月1日召开行政会议,各区区长均参加,会上,宣布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梁灵光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
11月15日,顾民元未带一兵一卒,只身来到启东县政府,通知国民党启东县长董伯祥办理移交。董借口拖延。第二天顾民元正式接任。但韩德勤不久宣布国民党崇明县县长孙元达兼任启东县县长,孙携几十人枪来到汇龙镇,企图逼迫顾民元交出大印。顾民元从容应对,孙无奈。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
12月26日,苏四区的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受韩德勤指使,纠集了3个团的兵力,突然围攻第三纵队留守机关和地方党政首脑机关驻地掘港。留驻掘港的第三纵队第五团两个营、游击第三旅两个营,在第三纵队参谋长张震东、游击第三旅旅长茅珵和第五团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的指挥下,奋勇抗击,顽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29日,陶勇、刘先胜率领第三纵队第三团从海安回师驰援掘港,打得徐承德率残部逃窜,掘港保卫战取得军事、政治双胜利。陶、刘率部星夜出征乘胜追击徐承德残部,追至启东汇龙镇,徐部大部被歼。徐仅带少数亲信,逃往崇明投靠日伪。沉重打击徐承德部,稳定了通如海启地区地区的局势。
(四)兴化、东台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开辟
共产党在兴化、东台等地的活动
1939年2月底,中共泰兴工委成立后,派盛坚夫到里下河地区开展党的工作。11月成立兴泰东边区工委,由盛任书记。到1940年以后,已发展150多名党员,共建立了11个党支部。7月,成立了兴化城工委,开展抗日宣传和党的秘密工作。12月,在戴家窑建立了中共兴化县工委,负责人陈淦。同时,兴化县各区联合办事处成立,解钧任主任。苏北区党委陆续派出10多名党政干部到兴化县协助开展民运工作。1941年1月7日,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在戴家窑召开兴化县工委会议,撤销县工委,成立中共兴化县委,李华楷任书记,4月底,又调戴为然任副书记。1940年10月8日东台城获得解放。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遣彭冰山、戴为然赴东台,接管城市,组建机构,开辟新区工作。10月14日,成立中共东台城工委,彭任书记,11月,苏北区党委派杨辛率领二三十人的工作队至东台,组建中共东台县工作委员会,由杨辛任书记。县工委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区委;二、筹粮筹款,保障供给;三、组织抗日协会。四、发展地方武装。10月底,东台县以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警卫大队留下的一个排为基础,组建了东台县警卫大队,各区相继建立了常备队。
兴化、东台地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1940年10月15日,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长彭冰山。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兴化县各区联合办事处”的基础上宣告成立,县长由民主人士朱廉贻担任。东台、兴化抗日民主政府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动员各阶层人士、地主士绅参加抗日工作,号召各界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曹甸战役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部署于东台、兴化、盐东地区,苏北区党委和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等机构进驻东台。两县党的组织以县民运部的名义,派出民运工作队赴各区、乡、镇开展工作,初步打开了局面。东台县收编了垦区实业保安总队,改编为垦区实业保安挺进团;接收了两淮盐务管理局及其场警部队,改编为抗日民主政府盐务管理局的盐警大队,以此为基础建成东台县警卫团。兴化县也组建了县独立团。此皆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