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发挥其对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信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教育性、人文综合性、实践育人性等特点,探索出在中职院校中存在“思政课程”同质化、与专业学习相互独立、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中职院校可以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数字技术的利用率并充分利用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以APP为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校、构建思政课程多元化点评机制等手段以发挥“思政”课程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职院校 思政课程 发展现状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198-03
中职院校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些年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不仅对中职院校职业技术能力更加重视,而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化人才也成为高职院校的职责。纵观中职院校发展现状,虽然其认识到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是其立校之本,也的确在从各个维度提升教学质量,但中职院校却缺乏从思政课层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意识。中职院校的思政课存在课程教学方法传统、课程内容同质化、与专业学习相互独立、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如果可以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进而优化课程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等方式方法,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人目标,是对中职学校“思政课程”设置探讨的意义。
通过中职学校“思政课程”设置探讨,掌握其思想教育性、人文综合性、实践育人性等课程特点,挖掘地方性思政教育素材、继承本土化红色传统,融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改进,既能把握新时代各大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又能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打造优质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因地制宜开展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式,促进课程、实践与管理思政的融合,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一、思政课程的特点
(一)思想教育性
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一般是通过集中教育、专题教育等说理的教育形式,让中职院校学生在认清形势下增强正能量。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思想教育性:其通过将外部灌输和对学生自觉性开发结合在一起进行人格教育;通过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化教育內容和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形成习惯;用诱导式教育方法代替强制性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最后使中职院校学生在自我思索中培养优秀的人格。
思想政治课程从其作用来看,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及个人综合发展,负向功能则会起阻碍作用。针对具有外部性的事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要想使其发挥外部经济效以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摒弃无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课程,大力推广遵循人和社会综合发展的思政课程,最终实现思政课程对中职院校学生正的思想教育性。
(二)人文综合性
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征,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现。中职院校思政课程将社会体系、课程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全部融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中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前,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院校思政课程存在认识片面化、思政与课程简单相加、生硬嵌入国家主流价值观等问题[1]。要想发挥思政课程的人文综合性的目标,一定做到“以生为本”,既关注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又要围绕“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教育维度,促进中职院校学生思维与人文大局观的融合,促进个体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三)实践育人性
实践育人包括劳动实践、研学实践、主题教育及课后服务等内容,而中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一定做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也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不断融入国家和社会中持续发展[2]。
对于中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性的实现,不仅要培养其在课堂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情怀,更应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公益劳动,通过实践性工作来体现育人的价值。新时代思政课程的更新,不仅需要切实改变重理论、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还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真正落实中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育人性的目标。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程”发展现状
(一)“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传统
中职院校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水平为主,通过技术培训可以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满足生产智能化企业对管理机械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要想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对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关注其技术能力,更应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而中职院校重视技术教育、忽视思政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传统也成为阻碍中职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障碍。
各大院校的教学目标无非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而中职院校对于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中职院校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的现象: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授课,课下学生若无其事地听讲,往往导致一个问题强调多次仍错误频出的后果。中职院校专业技术教学实践不足的现象普遍,更不用说“思政课程”的教学。思政课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有效率的思政课程在中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成为助力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一步。如何改变传统以说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社会各界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
(二)“思政课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与普通院校相比具有较大差异,也导致中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缺乏自信,自卑感强。近年来国家提倡中考高考分流,虽然已经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理解,但不乏部分人员认为只有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成为优秀之人,而去中职院校的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动力,逐步成为学习中的“末流”,最终使得中职院校学生滋生很强的自卑感,其中来自中职院校学生自身、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异样眼光是“堕落”主要源头。如何发挥中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使其能在中职院校教育中帮助学生晓事理、知进退、明局面至关重要。
中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同质化问题严重。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受家庭及自身原因影响,导致专业知识的学习十分吃力。再加上学习习惯不佳,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中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未发挥其教学对象特殊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形式。解决中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质化问题,设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合共建的教育模式,在中职院校学生实践培训中穿插心里指导,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三)“思政课程”与专业学习相互独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出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操作时,中职院校仍以技術培养为中心、将提高就业率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随着社会各界对中职院校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视,职业院校也逐渐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方案,转而采取教学研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也正因为对技术能力重视的提升,思政教学也出现倾斜。
中职院校“职业课程”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互独立。很多学校的思政课枯燥乏味,甚至成为很多学生的“放松一课”。加之大部分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一般不区分具体专业、所有学生共同学习,更使思政课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所以如何使学生对思政课程更感兴趣、将中职院校的思政课程融入各个专业技术方向,才是当前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道路上亟待解决问题。
(四)“思政课程”不能与时俱进
中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并与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一门学科,在传授社会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教会学生做人待事的道理。但中职院校思政课程的作用有限,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未能与时俱进,是阻碍思政课程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理念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专注配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政策与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3]。此外,教师必须把握专业技能的差异性,在教学内容上因材施教、研发适合不同专业特性的思政课程内容。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更新增加时间交流的机会,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但如今中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封闭性、滞后性,导致无法良好体现思政课在中职院校中的地位[4]。
三、数字经济时代中职学校“思政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思政课程的授课内容广而深:广即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层面;深即包括哲理、中华文化及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具备综合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已实属不易,如何为中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提供优质的教务服务更是挑战。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通过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论,将成为中职院校思政课程设置改进的重要一步。
中职院校教师通过思政课程完成中职学生意识形态的建设,这要求思政老师必须提高社会责任自觉性。牢记教师的社会使命、价值取向及个人魅力,吸引中职学生对思政课程充满上课激情。此外,面对中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也要求教师必须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同时拥有专业授课及思政育人的双重能力。在让学生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又时刻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受到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最后,思政教师一定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让中职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隐形教育带来的强大动力。
(二)提高数字技术的利用率
近些年数字技术取得了不俗进步,已广泛应用于批发零售、手机及互联网等服务业,但在制造业及农业等产业的应用率较低。而作为提高技术人才的中高等院校,如果能抓住时机,将数字技术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融合,必定会使中职院校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不等于网课资源,而是涵盖动画、音频等各种类型的教学素材库、试题库、教研库。虽然现在的数字化资源很多,但院校的需求更大,再加上中职院校对此注重不足,导致数字技术的利用率有待大幅提高。
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上硬件、软件或者资源升级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老师实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制定个性化、分层化的教学方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如杭州人民职校以课堂为基础、与企业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舞蹈实训系统,能实现对舞蹈的15个基础动作做到精准定位和智能诊断,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技术对教育的价值取决于使用方式,这无疑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数字技术在中职院校思政课堂中的利用率,必须把握好“数字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向,实现教师能力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以APP为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生专业学习
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在以APP为平台将职业教育融入中职学生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建成了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实现了教育教学和校务管理信息化。既覆盖学校内部办公的即时交流、文件传输、工作目标管理、公文审批等日常工作,又能融合课堂考勤、考试成绩管理评优处罚等学生校园的成长轨迹。进一步深化院校平台功能,以APP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生专业学习,必定能进一步发挥思政程对中职学生的教育作用[5]。
在中职院校平台上开通课程资源管理系统,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上传教学课件、方便后续教学工作,更能通过开通思政课程实现在线学习。以APP为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既有利于教师选取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又能帮助中职学生通过互联网调用资源自主学习。
(四)构建思政课程多元化点评机制
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课堂活动评价机制进行多元化的点评:内容融入提高课堂质量方法的建议、思政案例的探讨等集教学、思维、价值观等为一体的综合思考模式,主体涉及企业、学生及家长等多元化评价渠道[6],一定能够起到极大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目标。
在中职院校实施切实可行的点评机制,既方便教师对思政课程授课方式及时调整,又可以激发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创新模式既能释放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又能构建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重要的是,构建思政课程多元化点评机制,能极大发挥受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全面落实中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四、结论
如何实现中职院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目前各大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中职院校“思政课程”设置研究,进一步总结出其具有思想教育性、人文综合性、实践育人性的特征,并根据“思政课程”同质化、与专业学习相互独立、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提出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数字技术的利用率、以APP为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生专业学习、构建思政课程多元化点评机制等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成军.试论中职学校就业导向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J].就业与保障,2021(20):161-162.
[2] 吴轩辕,彭子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实践路径创新研究[J].经济师,2022(08):118-120.
[3] 洪娟.“教为不教”理念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2):134-136.
[4] 张鹏,李亚鹏,鲁梦彤,张若澜.大学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09):82-83.
[5] 李怀彬,杜黎丽.新媒体技术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24):107-109.
[6] 趙晓晓.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2.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定侨荣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龙岩 364000)
[作者简介:王楠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德育管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