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2023-05-30 12:27:33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火星车制造业工业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开展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量子工程等项目。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大批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的青年在接续奋斗。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了制造业领域的骨干力量,在重大的国家项目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

热点素材

工业互联网: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安全四大功能体系,是实现人机物全面连接、打通信息“大动脉”的重要载体,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中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大规模工业设备互联促成工业大数据的全面采集,为中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了数据基础。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工业互联网对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了45个国民经济大类,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了240个,成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素材解读】

当前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破局关键。“中国制造”将插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翅膀,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力、创造力。

数智赋能:中国制造业抢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在全球132家“灯塔工厂”中,中国以50席领跑。“灯塔工厂”项目旨在寻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入选工厂均为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创新示范者。如今,充满未来感的数字化生产场景已成为现实:连入5G专网的AGV小车,满载生产物料灵活穿梭;遍布的MES看板,实时显示车间运行情况;数字化精密注塑看板,实现所有设备可视化……工业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越来越多中国工厂入选“灯塔工厂”,是中国制造业抢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缩影。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到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将取得重大成就。

【素材解读】

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同频共振,正拓展出融合创新的广阔前景,赋能更多行业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中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匠心铸就大国重器:中国制造加速前行

2022年,“复兴号”成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4000多组动车组中,以组为单位换算,仅“复兴号”就已累计运行超19亿公里,大约相当于环绕赤道行驶48000圈。“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勾勒出我国蓬勃涌动的经济“大动脉”。

一列“復兴号”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需要被严丝合缝组装,而在这背后,是成千上万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工人的精益求精。胡俊祥就是其中的一员。2万多根型号各异的线束构成了整列动车的神经网络,而将这些线束一根不差地连通是每天摆在胡俊祥和同事们面前的“考题”。他能在一个连接器芯体内部直径仅有5毫米的圆形范围内,均匀焊接上7根金属针,难度极大,堪比“针尖绣花”。2秒成型一个焊点,胡俊祥当年一周内就练了2000多次,而背后花的功夫更是不下10年。

从曾经的绿皮车到如今的“复兴号”,中国制造的列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在不断刷新历史。如今,智能动车组和高寒动车组已先后面世,今年,一款速度更快的新车型也有望投产。一辆又一辆的新型列车,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加速飞驰。

【素材解读】

越来越快的高铁跑出了中国制造的“加速度”,精益求精的匠心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名片。一位位中国工匠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了中国制造的标杆。

人物素材

年轻的团队“人造太阳”

2022年10月,郑雪及其团队在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的新纪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的研发距离聚变点火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我们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3岁。”郑雪说。这支年轻的队伍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多年来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首先是人造太阳的心脏真空室,这个是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未来核聚变将发生的地方。郑雪及其团队还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地形双曲面的全焊接式超高真空容器,它可以在运行当中抵抗住上百吨的电动力。最近,郑雪及其团队又面临新的问题。“磁体系统中有一个膨胀螺栓,目前国内没有,只能从美国进口,单根造价高达1万美元,我们需要300根,这一项投资需要2000万人民币。”郑雪坚定地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罗阳青年突击队”破解“卡脖子”难题

王刚是第一批“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在航空战线上工作20余年,如今成为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

“我们全体队员不惧困难,敢打敢拼,时间紧我们就抢进度连夜干,难度大我们就深入实验反复摸索,最终,我们完美解决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为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罗阳青年突击队”的成立,越来越多的突击队员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在科研攻关现场解决了大量生产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各型航空武器装备生产进程。王刚也在工作中逐渐担当重任。尤其是以王刚名字命名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科研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技术问题解决率达到100%,被大家称为“生产线上的120”。

“硬科技”青年啃“硬骨头”

“要想经济更好,必须把硬科技的根基扎好。只有真正的‘硬科技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也是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中国制造需要从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2010年,米磊首次提出硬科技的概念。之所以取名为“硬科技”,是因为米磊是陕西人,陕西话“硬”这个词张扬又霸气,另外,他也深受刘慈欣小说中“硬科幻”的启发。“集成电路虽然是‘卡脖子问题,但光芯片可能是下一个换道超车的重要机会,所以我们做了平台加基金的模式,支撑了很多半导体芯片公司。”“做芯片、半导体设备,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销售额不够高,很少有人愿意等待它成长和蜕变。”米磊说,他愿意“啃”这块“硬骨头”。“新一轮科技革命需要新时代青年,去做更困难的事情,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做硬科技,啃硬骨头。”米磊说。

航天青年藏在火星车上的浪漫

2021年3月,中国首辆火星车的全球征名活动中,“祝融号”荣登榜一。以火神“祝融”命名这辆火星车承载了我国千百年来对火星世界的向往之情。副总设计师贾阳介绍,火星车额头位置的车标,来源于南宋时期大金国官印中的一个九叠篆手法的“火”字,他和团队对此进行了精心装扮。不仅如此,在火星车的车轮上面还有两个“中”字。贾阳解释说,这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星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否安全,车轮一周大概对应1米,如果发现在车辙上两个“中”字之间的距离是1米,就意味着火星车安全行驶在火星大地上;如果两个“中”字之间的距离只有0.5米,意味着发生了打滑,火星车处在相对危险的境地。另外,在河南方言里,“中”寓意着“好”“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3月2日)

猜你喜欢
火星车制造业工业
沙尘暴让火星车差点丧命?
军事文摘(2023年2期)2023-02-17 09:20:46
火星车的危险7 分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火星车越野赛
揭秘“天问一号”火星车
军事文摘(2020年18期)2020-10-27 01:54:22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