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广东汉剧产业的创新式发展路径研究

2023-05-30 10:48文菊李罗阳林嘉宁刘胤彤曾昱玟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

文菊 李罗阳 林嘉宁 刘胤彤 曾昱玟

[ 关键词] 新媒体;广东汉剧;创新式发展

一、广东汉剧概述

广东汉剧原称为“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1959 年在广东省梅州市成立广东汉剧院。广东汉剧在客家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研究客家戏曲艺术具有重大价值。

广东汉剧的表现形式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音乐、舞蹈、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涵盖“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其中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还包含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曲调。广东汉剧的角色有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个行当,各行当唱腔均有其较为鲜明的特点,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普通话,其表演中唱、念、做、打的形式尤为丰富,因此研究广东汉剧时必不可少的便是研究其音乐内涵与舞台角色的呈现方式。

二、广东汉剧的研究意义

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是传承广东汉剧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广东汉剧作为国家著名地方性戏剧的同时,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人文上的重大价值,也有社会上的重要意义。创新性发展地方特色艺术与创造性转化,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挖掘,为广东汉剧戏曲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寻求新路径。对于广东汉剧传承,通过这样一种创新的发展方式去触达年轻一批的潜在群体加大对广东汉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以此推动广东梅州地区优秀文化的长远发展。

三、探析广东汉剧的发展现状

广东汉剧的发展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文化艺术涌入我国,开放包容的政策也使文化更加多元,流行元素逐渐取代传统的汉剧演出。受市场经济发展与国潮流行元素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争相追求新潮震撼的现场演出,传统的广东汉剧演出难以维持,让许多剧团不得不合并或者撤销。广东汉剧与京剧、粤剧相比,存在知名度不高、普及程度较低、老艺人辞世、年轻一代不愿学习等情况。这一系列问题的涌现,使我们更迫切地意识到应紧跟政策,加大对客家传统艺术的保护力度。

直到2006 年,广东汉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新姿态出现的广东汉剧,拥有了再次传承和发展的机遇。传统的广东汉剧大多数都是演绎已有的故事,通过歌舞来演绎文本。目前,除了常规传统的剧目,广东汉剧加入了现代戏。现代剧的故事情节是根据原来的汉剧改编或者新编出来的剧本,音乐上则是将传统的单一戏曲转向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在服装、灯光、化妆、音響、舞美等方面也进行革新,从而产生了新颖的舞台效果[1]。

四、探究广东汉剧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媒体传播的生动力不足。通过实地调查与新媒体数据分析,近年,广东汉剧虽然借助短视频传播提升了知名度,但与其他剧种相比,独具客家特色的艺术优势不够突出,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传播剧集碎片化。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亦会让听众对客家汉剧艺术的了解停留在浅层的认知层面。目前汉剧短视频传播内容大部分表现的是较为单一的演唱形式,让观众对广东汉剧形成了固定观念,让大众对汉剧的认识停留在“唱”的层面,这样会影响汉剧的较深层次的传播。实际上,汉剧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若想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表演者要放弃固守传统的模式,不要继续给人以老套、重复的艺术表演,否则将得不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2]。

其次,新媒体对汉剧人文立场的冲击。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潮流行元素的冲击,汉剧演出场次越来越少,原有剧团难以继续经营或面临合并。在动画、元宇宙、5G 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非遗”被赋予焕然一新的智能化传播语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演绎,多元文化冲击改变了受众的视野。我国的传统音乐、本土音乐影响力不断降低,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基本无人欣赏,不利于广东汉剧系列作品的长远发展以及剧团的后续发展,同时对于汉剧IP 文创产品的设计也会失去传播优势。

再次,主流媒体助推缺乏积极性。虽然国家政策推动汉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在新媒体传播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汉剧的报道和宣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关于传统汉剧文化的信息来源仍然比较单一,主流媒体推送时速缓慢。另外,诸如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移动客户端,言论发表的严格管理,使网友的互动相应减少。在这类媒体上,小众剧种难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地方宣传与国家政策扶持相统一方面有一定的出入。

五、提出针对广东汉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建设策略

(一)丰富传播形式,激发汉剧产业传承活力

在形式上进行改变。广东汉剧是表演的一种,通过融入现代影视作品、现代歌曲的形式进行创新,让戏曲的传播时代特征更明显,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3]。我们可以利用相关政策推动汉剧产业的发展,近年广东省政府建立了汉剧相关的评奖机制,设立汉剧折子戏等评奖项目,旨在为广东汉剧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促进剧种的传承,向大众展示广东汉剧独有的魅力。这个奖项主要针对青年演员群体,鼓励年轻演员对汉剧进行创新演绎,打造广东汉剧品牌。

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首先,推动各类“汉剧进校园”、汉剧讲座活动,向公众普及汉剧知识。打造一个由汉剧传承人及传承机构积极主导、汉剧戏迷踊跃参与的“短视频汉剧生态圈”。招募汉剧传承人成为汉剧UP 主或者主播,以直播的形式,与各民族的观众在线互动,改变大众对于汉剧传统“唱腔”的认识。其次,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引进专业汉剧运营团队,引导大众对汉剧作品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等,实时反馈汉剧作品的传播数据与粉丝量,在此基础上优化调整汉剧演绎新形式。打破汉剧表演形式单一、刻板的印象,融合多元发展推动汉剧更好走进大众视野。

(二)创新传播形式,加速广东汉剧优化转型

为了让戏剧、戏曲元素得到更好的传承,让其历久弥新,就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依靠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造出广东汉剧多层次、多密度的传承与传播平台。把握传统文化开展的时机,创新传播形式,为戏曲元素与多种技术的融合带来可观性[4],适应当代社会,赓续戏曲理念,让广东汉剧在短视频、动画、元宇宙、5G 技术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加速广东汉剧的优化转型。

广东汉剧与短视频相结合,要深入挖掘汉剧深层次的内蕴,其不仅要包含体现汉剧文化的表演形式、发展演进、经典唱段等专业知识类内容,还应包括汉剧服化道展示和汉剧演员化妆、换装、排练等生活类内容。短视频赋能广东漢剧,让传统经典与娱乐流行融合互长,旧剧新形式,以流行带动传统,以情怀引发共鸣,文化互文性得以良性的发展。

广东汉剧与动画相结合,以动画的表现形式将广东汉剧的元素融合在故事当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影片,通过戏剧电影及戏曲动画的设计,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再加上采用新的数字技术达成特别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5],赋予传统戏曲艺术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中国特色动画品牌。

广东汉剧与元宇宙相结合,构建广东汉剧戏曲元宇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等问题限制,通过一种新奇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广东汉剧戏曲文化魅力。元宇宙所描绘的未来场景几乎是数字化表达的最佳载体,其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凭借国际化、数字化的表现手法,打通广东汉剧产业传播传承新路径,更新赋能非遗技术,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6]。

(三)打通传承节点,促进广东汉剧“香火”延续

传统文化唯有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价值,才能实现长久的传承。广东汉剧是一种活的艺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社会的需求,做出适度的改变与创新,我们要打通“传承”节点、提高传承人生活、创作条件,实现打造高水平、高标准的精品剧目,多方面提升戏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促进广东汉剧的传承延续。

政府作为文化的管理者,要从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充分认识、保护广东汉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广东汉剧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同时,需要抓住年轻人的审美重点,对汉剧传播网站设置光标等容易引发年轻人关注的细节。在广泛宣传普及中,优化宣传形式,例如趣味答题、汉剧模拟表演等,将汉剧根植于大众的心中。

打造品牌剧目,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广东汉剧的发展与兴盛,必须要有优秀的剧目作为支撑。优秀的汉剧精品在发扬客家文化及汉剧的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实现汉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时代需求推陈出新,融合地方特色和客家文化创编出一批融合汉剧的歌曲和现代戏,打造高水平、高标准的精品剧目[7],通过提供创新发展路径,构建保护传承新格局,丰富广东汉剧的传播方式、演出类别,从而增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借势热点传播,融合日常生活场景圈层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社交媒体都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播提供了平台,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相融合,贴近大众的多态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因此,抓住新媒体传播热点,以“疫情”“妆容”“特效”“传统穿搭日常化”等为标题,更容易抓住大众眼球。

疫情期间,广东粤剧院推出的《抗疫有我哋》引起大众关注,融合粤剧唱段与粤语说唱,在多个新媒体社交平台爆红。同年8 月份,粤剧演员吴非凡推出了一首《戴返口罩》的视频,用粤剧表演的形式提醒市民出门一定要戴口罩。突破传统的展现形式,以热点作为创作的灵感,用传统戏曲的形式助力抗疫,借助多方平台、新的传播形式给大众新面貌,让戏剧也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突破不同受众的文化圈层,通过创作贴近热点时事的广东汉剧作品,为汉剧注入新鲜感和想象力。

网名为“小淅儿”的京剧达人,凭借其展现的京剧手势大合集获得了高达93 万次的点赞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时代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挖掘汉剧中唱腔、妆发、手势、形体等大众感兴趣的内容,借助新媒体演绎经典选段,同时进一步展现汉剧表演的服装、化妆、道具,以及专业的唱腔唱段,让更多的用户体会到汉剧艺术的魅力,让更多用户有想了解汉剧的相关知识、想聆听某个唱段、想观看某种场景等的良好趋势。汉剧演员除了发布专业表演的视频外,还可以录制自己的练功排练、化妆卸妆、趣味模仿、汉剧的常识等一些较为日常化的视频,通过台前幕后的个人展示和个体叙事,更好地融合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

日常生活系统包括器物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其内部文化形式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传统的戏剧表演、专业演员讲解,以“看得到,摸得着”的方式走进老百姓的视野中,为优质的传统戏剧文化创造出新时代的价值,带动戏剧爱好者以自学等形式,让汉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六、结语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一定水平上突破了传统文化在传播和传承方面的困境,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广东汉剧历史悠久,作为次生性的地方剧种,经历了从“外江班 ”到“本地班 ”的交融历程,最终在客家人的居住地实现生存与发展。它不仅含有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戏曲表演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服装、化妆、伴奏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通过与现代新媒体技术传播平台的结合,可以形成较好的非遗文化传播形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