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赢 星辰大海和绿水青山的辩证法

2023-05-30 19:11符超
绿色中国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温室环境监测

符超

2022年4月16日,第一次,我国将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22年8月4日,第一次,我国将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碳汇监测正式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这两颗卫星可联合为开展碳源碳汇科学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兴赢而言,这两个第一次弥足珍贵。

逐梦星辰大海

张兴赢出生在福建北部的一个四季皆绿的小村庄。1997年,因为想看看雪花的模样,高考选志愿时,在地域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首都北京。他最初梦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但高考误打误撞进入了材料学专业,最后又跨专业选择了攻读大气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作出这样的选择并非任性之举,因为在北京求学的几年中,张兴赢虽然可以领略到冬季“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童话盛景,也被每年春季京城的黄沙漫卷深深地“震撼”。“面对着灰黄的天空,我曾不止一次在问自己:苍穹之下的小小尘埃,小到肉眼看不见,却能径直入侵五脏六腑。大到成霾至雾,茫茫一片遮天盖地……大气里究竟有哪些东西?又发生着怎样的化学变化?我们要进行怎样的科学研究,才能让空气更加洁净,以涵养我们生生不息的万物?”他对大气化学的兴趣就此萌发。

2006年,博士毕业后,张兴赢进入了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展前沿的卫星大气成分探测研究工作。3年后,他成长为卫星气象研究所的副所长。

2013年5月,张兴赢成为当年气象系统最年轻的研究员。同年12月,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大气环境治理的需求,他从卫星气象研究所的研究崗位调任遥感应用室的业务服务岗位,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建立了我国自主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业务服务体系。

2016年,我国第一颗碳卫星成功发射,作为中国碳卫星应用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张兴赢带领团队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卫星大气二氧化碳地面验证观测网,实现了自主卫星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高精度定量探测。2017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工程师。

2022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全球第一颗具备大气二氧化碳主动激光雷达探测能力的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5月,张兴赢受邀作为中国代表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温室气体监测研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中国在卫星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前沿工作引起全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世界气象组织专门给中国写来贺信。8月,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张兴赢是这颗卫星气象主用户的代表……

与大气“打交道”的20余年,也是张兴赢“固执”追逐梦想的一段旅程。“刚工作时,大气环境研究是冷门领域,迷茫时,一位年长的同事对我说:‘年轻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等若干年后付出的心血实现的瞬间,你会觉得所有苦难都是值得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没办法交换的。”张兴赢对记者说。

守护绿水青山

201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张兴赢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领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和“双碳”重大战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实施,为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言献策。

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科学监测和准确评估各个地区和行业的碳排放结果。这就要求对碳排放、碳汇的现状和变化过程有深入了解,而全面准确的监测数据是重要基础。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主要通过地面站点监测二氧化碳排放,虽然绝对精度较高,但因地面监测站数量有限,很难覆盖全球,无法得出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及碳源、碳汇的空间分布情况。

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张兴赢提交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的提案”。他表示,实现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须尽快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当前国际社会对于碳排放的核查和计算,是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开发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我国当前碳排放计算也遵循了这一国际通用的方法学。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计算方法,主要清单是基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和林业,以及废弃物处理领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计算总的碳排放。

“虽然计算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是统一的,但是不同机构基于不同口径统计数据,得到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国际上不同组织、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方法学计算得到的同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存在差异,这种传统的核算方法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张兴赢说。

而现在全球科学家正在利用观测站和专门的碳卫星,开展前沿的“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利用监测得到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结合地球科学系统模型,来反推全球不同区域排放和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藉此来科学评估全球碳排放的核算结果。

张兴赢建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部门加大投入,依托我国现有的温室气体地面观测和气象卫星观测成熟业务体系,统筹我国各部门现有分散性的地面温室气体试验观测站,建设科学完善和数量合理的温室气体地面业务监测站网,支持依托气象卫星成熟平台的大气温室气体高精度定量遥感观测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的研发,形成天地一体化、业务化和长期高精度的温室气体科学监测网络。

张兴赢还提出,依托天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观测资料、我国地球系统模式、气象预报数值同化以及再分析方面的优势,加大投入开展“自上而下”的碳同化业务运行系统研究和建设,支撑全国碳排放计算结果的测量、报告、核查,开展碳中和有效性及潜力的评估工作,特别是评估碳中和各项计划、行动和措施取得的效果,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从建议被采纳,收到答复函到采取行动,速度快得惊人。2021年8月24日,生态环境部“政府信息公开”栏就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143号(资源环境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同年9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对16个城市、5类重点行业和11家集团公司开展碳监测。12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首批60个台站名录;2022年1月,又印发了《温室气体观测业务建设发展方案》。张兴赢说:“这些都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更为可喜的是,去年,我国连续发射了两颗具备激光雷达探测能力的卫星,张兴赢“自上而下”的蓝图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作为地球观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他全程参与了这两颗卫星的工作。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大气遥感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卫星在轨应用后将实现对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最大的特点是搭载主动激光雷达载荷,不仅可以获取云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星上的激光雷达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高精度探测。”张兴赢介绍,“相比于被动遥感,主动激光雷达不需要依赖于太阳光,主要是从卫星向地面发射多个波长的脉冲激光,激光穿过大气层时碰到气溶胶颗粒物、云和大气化学成分(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发生散射或者吸收,利用这些变化特征可以非常敏锐地捕捉大气中这些成分的变化,因此不受白天黑夜影响,可以全天候观测;也不受纬度带的影响,可以全球观测,因此可以获取更多有效的大气二氧化碳高精度观测数据。”

2022年8月4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这颗“碳星”名为“句芒号”,能够对森林植被生物量、气溶胶分布、叶绿素荧光的高精度定量遥感测量。“句芒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

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与祝融齐名,象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责任。“句芒号”卫星在轨运行后,与4月16日发射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协同合作,可获取全球森林碳汇的多要素遥感信息,提高碳汇计量的效率和精度,转变传统的人工碳汇计量手段,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实提供重要的遥感支撑。

“这颗星是我们中国第一颗激光雷达测树高的卫星。”张兴赢向记者介绍道,“过去,中国的碳汇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对森林植被进行抽样监测,从森林面积上看,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对于中国如此巨大的森林碳库,仅仅靠人工和抽样监测碳汇耗时旷日持久。碳星‘句芒号的出现,无论从效率还是准确度来看,与过去的传统方式监测相比,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飞跃。”

张兴赢曾经想当记者的理由之一,就是羡慕记者有向社会呼吁的权利,能够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政协委员后,这个愿望也婉转地实现了。

“让我高兴的不在于政协委员这份荣誉,而是我突然发现通过委员的渠道,自己的很多思路和政策建议可以有途径和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张兴赢叙述着自己加入政协以来的发现,“这些年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政协的调研活动,写的提案全部得到了立项,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国防科工局等承办单位积极地来跟我沟通,对于我的相关建议,他们正在考虑和采取措施……”张兴赢欣喜地看到各项提议真正落地参与到了国家治理,也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

“追风、听雨、减污降碳保民生;建言、资政、履职尽责护家国。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希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张兴赢对自己的白描。2023年全国两会开启在即,作为新成立的环境资源界委员中的一员,他将继续深入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实施。同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对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不容忽视,张兴赢还将着重关注国家防灾减灾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为筑牢防线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温室环境监测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可以避免一个温室化的地球吗?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