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感光材料需要摄影师手工涂布在底版上,但在胶片普及后,最流行的感光材料是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化产品,不存在像个体涂布的底版一样的巨大差异。标准化的感光材料意味着曝光参数具有相对的一致性,那么测光的准确性就尤为重要。二战后,随着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元器件开始被应用到照相机中,照相机技术从纯机械结构开始向机械+电子结构转型。采用电子元器件进行测光计算显然是最准确的方式。至今为止的测光元件有三代,第一代是硒光电池(Se),第二代是硫化镉光敏电阻(CdS),第三代就是目前主流的蓝硅光敏元件(SPD)。前两代属于机械式测光,第三代则是电子式测光。照相机上搭载的普遍是反射式电子测光系统,而高档的外置测光表既可以测量入射光,又可以测量反射光。
有了准确的测光系统,基准反光率也得到普及,手动曝光的准确性获得了质的提升,另外自动曝光系统的配备也就水到渠成。在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照相机上开始搭载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自动等自动曝光模式,这意味着摄影曝光的准确率与效率都大大提高。从照相机的测光系统与曝光系统开始的电子化,成为数字图像时代的先声。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照相机对焦系统的电子化也开始步入正轨,再加上自动对焦与连拍功能相结合,提升连续捕捉瞬间的成功率,解决了摄影师面对运动题材或高速摄影需求时的痛点。自动对焦技术经历几代进化,从最初的单点自动对焦进化到多点自动对焦,自动对焦模式也从单次自动对焦、持续自动对焦发展到跟踪对焦,越来越复杂,但同时也越来越便利。
在搭载电子元器件后,电子照相机中相当于植入了电子计算机,功能扩展到机械照相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将照相机的各种误差进一步降低。照相机在结构上的进步,使其增加了许多机械照相机不具备的新功能。现代照相机另外一个重要的电子化功能则是防抖,这项功能是电子照相机的专属功能,可以有效提高低照度情况下影像的清晰度,纯机械结构的照相机和镜头并不具备该功能。
但在此时,20世纪最主流的感光材料——胶片,却逐渐不适配这些新功能,短板也愈加凸显出来,比如胶卷的可拍摄数量的物理限制,无法匹配越来越快且准确的连拍系统。另外,反光板既会拖累连拍速度,震动也影响防抖效果。在更换了数字图像传感器之后,反光板这个为了避免化学感光材料意外曝光的零件,就成了多余的结构。拆除反光板之后,单镜头反光取景照相机正式成为历史,无反光板的可换镜头照相机成为数字化照相机的最新形态。无反相机因为去掉反光板,第一个优点便是机身更加轻量化。其次就是解放连拍速度,目前许多无反相机都能实现至少10张 / 秒的连拍速度,曾经在单反相机中这是只有旗舰级相机才具备的性能。第三个优点是更短的法兰距与更大口径的卡口所带来的光学素质提升。最后一个优点便是去除反光板后,更适合拍摄视频,这迎合了当下的数字照相机摄影与录像一体化的趋势。视频拍摄功能的加入,使照相机机械结构中又增加了一个必要的配置——散热系统。
?安德烈亚斯·弗兰克,《甜蜜的芭贝特》(Sweet Babette),2013,选自《沉没的世界:斯塔夫罗尼基塔》(The Sinking World: Stavronikita),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3.7 月刊
1. ?安德烈亞斯·弗兰克,《芭贝特在帕斯卡》(Babette On Pascal),2013,选自《沉没的世界:斯塔夫罗尼基塔》(The Sinking World: Stavronikita),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3.7 月刊
2. ?安德烈亚斯·弗兰克,《马蒂斯和杰拉德》(Mathis And Gerard),2013,选自《沉没的世界:斯塔夫罗尼基塔》(The Sinking World: Stavronikita),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3.7 月刊
3. ?安德烈亚斯·弗兰克,《一起》(All Together),2013,选自《沉没的世界:斯塔夫罗尼基塔》(The Sinking World: Stavronikita),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3.7月刊
安德烈亚斯·弗兰克Andreas Franke
安德烈亚斯·弗兰克, 1967年出生于奥地利格蒙登,在维也纳学习摄影和平面设计,已经从业20多年。在鲁尔泽的档案馆,他跻身200位最佳摄影师之列。他曾为本 & 曾傑瑞、可口可乐、福特、通用电气、吉列、喜力、耐克、维萨或箭牌等知名品牌工作。他的作品以静物写生和超现实主义效果闻名于世。在他的照片中,每一个小细节都被精确地计划好。没有给偶然性留下空间。安德烈亚斯·弗兰克是一名旅行者,他周游世界,穿梭于世界各地之间。他的工作经常让他去不同大洲的不同国家。他对水肺潜水充满热情。在他的照片中,安德烈亚斯·弗兰克跨越了幻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凭借系列作品《沉没的世界》(The Sinking World),安德烈亚斯·弗兰克将一个陌生的、被遗忘的海底世界带回现实舞台,并展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这些照片产生了极端的两极:沉睡的沉船的柔软、隐秘的水下空虚与真实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相搭配,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诡异和不可抗拒的一同纠缠。沉睡在海底的巨物不仅为安德烈亚斯·弗兰克的风景构成了迷人而独特的背景。它们还构成了可以想象的最佳展览场所。这些壮观的水下画廊使潜水员们被它们的魅力所吸引,展示了海洋本身的杰作。在水下的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海洋为这些照片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无与伦比的痕迹。它为这些照片涂上了某种奇特的色彩,赋予它们奇异的生命力,使它们变成了罕见的美景。
1. ?AES+F,《特立马乔的盛宴,寓言 #4(绑架欧洲)》[The Feast of Trimalchio, Allegory #4 (Abduction of Europe) ],2010,图片来源于阿拉里奥艺术空间(北京),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2.1 月刊
2. ?AES+F,《特立马乔的盛宴,金船到来》(The Feast of Trimalchio, Arrival of the Golden Boat),2010,图片来源于阿拉里奥艺术空间(北京),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2.1月刊
AES+F
1987年,塔蒂亚娜·阿尔扎马索娃(Tatiana Arzamasova,建筑师)、列夫·叶夫佐维奇(Lev Evzovich,建筑师)和尤金·斯维亚茨基(Evgeny Svyatsky,平面设计师)成立了最初的 AES 团体,1995 年,弗拉基米尔·弗里德克斯(Vladimir Fridkes,摄影师)加入后,团体更名为 AES+F。AES+F 致力于传统媒体、摄影、视频和数字技术的跨界领域。他们将自己的实践定义为一种“社会心理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他们揭示和探索当代全球文化的价值观、罪恶和冲突。
AES+F在 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俄罗斯馆凭借其挑衅性的、超凡脱俗的《最后暴动》(Last Riot,2007)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誉,这是三件大型多频道视频装置中的第一件,具有惊人的独创性,已经开始定义AES+F前沿的美学和媒介。该系列的第二部《特立马乔的盛宴》(The Feast of Trimalchio, 2009)于2009年在威尼斯展出,第三部《神圣的寓言》(Allegoria Sacra, 2011)于2011年在第四届莫斯科双年展上首次亮相。作为《阈限空间三部曲》(The Liminal Space Trilogy)的联合,这一巡回展览系列于2012年9月在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和艺术家家乡城市莫斯科马内格的中央展览厅首展,此后在各种博物馆和节日中多次展出。2015年,AES+F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展出《颠倒的世界》(Inverso Mundus)。《颠倒的世界》后来在科钦-穆齐里斯(Kochi-Muziris)双年展和世界各地的許多其他博物馆和艺术节上展出。
2016年至2019年间,AES+F还从事戏剧和歌剧的布景设计。他们为《精神错乱》(Psychosis)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布景设计,这是对莎拉·凯恩(Sarah Kane)与亚历山大·泽尔多维奇(Alexander Zeldovich)共同执导的著名戏剧《4:48 精神错乱》(4:48 Psychosis)的重新诠释。《精神错乱》于2016年6月在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剧院首演。2019年,该团体与意大利歌剧导演法比奥·切尔斯蒂奇合作首演了他们的第一部歌剧,这是一部重新构想的《图兰朵》(Turandot),被评论家称赞为大胆而富有远见。《图兰朵》是巴勒莫马西莫剧院与博洛尼亚市政剧院、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和圣彼得堡拉赫塔中心共同发起的国际联合制作。
?特哈尔·帕特尼,《Splash 日历 2011》(Splash Calendar 2011),2011,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5.11 月刊
?特哈尔·帕特尼,《Splash 日历 2011》(Splash Calendar 2011),2011,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5.11 月刊
20世纪70年代,感光材料的电子化进程也开始了,最早开发出数字图像传感器的便是胶片霸主柯达。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相机终于在21世纪开始普及,2000年前后主流的图像传感器是100万像素,2003年前后便增加到500万像素,2006年前后已经增长到1000万,2008年前后已经是2000万像素,如今高端数字照相机普遍在5000万像素,而最顶级的数字中画幅照相机已经有1.5亿像素。
相比之下,数字图像在处理方式上的差别,与化学图像属于截然不同的范畴。化学图像也可以修改,但制作起来要麻烦很多。借助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修改数字图像要方便很多,而且不仅是专业摄影师能创作出天马行空的图像,摄影爱好者或普罗大众也可以使用傻瓜化的软件获得理想的效果。数字图像适应了计算机普及的时代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保存和传播,这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图像分发与分享方式。
数字图像传感器不仅解决了胶片的物理数量限制和消耗过快的问题,也进一步扩展照相机的功能,最近十多年的一个显著趋势便是摄影与录像一体化。如今的数字照相机不再是单一的拍照机器,拍摄视频的功能也是标配。数字图像传感器可以集成到手机与航拍无人机之中,实现摄影和录像功能,在摄影大众化普及的过程中,扩大功能覆盖范围。如今的照相机经历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最新一步则是算法化。
随着数字化的深入,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开始体现数字图像最具革命性的特征。通过算法优化图像,实质上改变了摄影技术上的传统认知。目前计算摄影虽然主要应用在手机上,但是未来的前景一定是应用在所有的数字摄影系统中。
目前的计算摄影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增强动态范围、优化低照度拍摄、计算景深效果、通过算法进行数字变焦等。在这些领域里,计算摄影以算法的方式增强光学效果,规避甚至超越硬件的限制。第一代计算摄影依靠程序员编程的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计算摄影将植入人工智能技术编程的算法,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特哈尔·帕特尼Tejal Patni
特哈尔·帕特尼在印度出生和长大,并于1980年代移居迪拜。特哈尔·帕特尼毕业于孟买 JJ 爵士应用艺术学校,开始时是一名图片摄影师,后来在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与 Harvey Nichols、Bloomingdales、Chanel、Hugo Boss、Levi's、Splash Fashions、EmiratesAirlines 等品牌以及 GQ、Grazia、Harper'sBazaar 等杂志合作。
1. ?路德·范·安佩爾,《世界 #13》(World #13),2005,图片来源于 Flatland 画廊(乌特勒支 / 巴黎),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1.6 月刊
路德·范·安佩尔Ruud van Empel
路德·范·安佩尔于1958年出生在荷兰布雷达,目前工作和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976—1981年,就读于布雷达圣约斯特美术学院。直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路德·范·安佩尔一直使用传统的剪贴和修饰的拼贴技术来创作他的摄影组合作品。1995年,路德·范·安佩尔改用数字技术,用电脑来创作他的概念照片。路德·范·安佩尔使用大量的数字照片来创作他的照片,改变了数字美术摄影的面貌。尽管他确实使用了纯粹的摄影合成技术,但他从不应用所谓的变形技术。在他的最终图像中,他努力追求一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而不是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人造性是可见的,但最终的图像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自主的现实。虽然是数字制作,但路德·范·安佩尔的图像是独一无二的,每张都是由不同的照片组合而成。他使用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描述形式。虽然是数字制作,但相机和摄影仍然是他实践的核心。每张图片都是由他自己拍摄的照片组成,然后在电脑上进行数字组合。路德·范·安佩尔的作品构建到最微小的细节,他考虑每一个元素的确切位置,使他的图像有一种理想化的完美感。虽然在数字时代使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创作,但路德·范·安佩尔的作品并非是时间结构,而是代表了普遍的主题。
2. ?路德·范·安佩尔,《模拟 #1》(Analogy #1),2016,图片来源于 Beetles + Huxley 画廊(伦敦),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7.6 月刊
3. ?路德·范·安佩尔,《礼拜日 #2》(Sunday #2),2012,图片来源于 Beetles + Huxley 画廊(伦敦),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7.6 月刊
4. ?路德·范·安佩尔,《奇观》(Wonder),2010,图片来源于 Beetles + Huxley 画廊(伦敦),原刊载于《摄影之友》2017.6 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