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关注当下的政治智慧(五):让敬畏成为生活态度

2023-05-30 10:03王杰
月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敬畏领导干部

王杰

四、学会敬畏自然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拒绝谦卑,坚信人类才是世界的主宰。但一次次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人和动物在各自的领域安居乐业,这样不是很好吗?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缺乏敬畏心的自然观破坏了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在自然中生存,没有自然的健康,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健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于是有的人开始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任意驾驭自然,可以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这种自然观在工业革命后大为流行,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这种自然观也逐步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全球气温变暖、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瘟疫流行等已成为人类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次次生态灾难提醒我们,不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大自然的报复是不会停止的。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致力于重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有限的水资源已空前紧缺,而浪费与污染又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已造成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全球有数十亿人无法获取安全用水。据2021年监测数据,相比于1979年,北极海冰的面积已融化掉了40%,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观测,北极的冰层正在以每十年13%的速度减少,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根据英国哈德利气象中心预测,到2035年北极的海洋冰层将全部融化。20世纪以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无数海岛、沿海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力量变得日益强大的同时,也更容易忘乎所以。但无数的事实表明,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利,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灾难。要想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不能仅靠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的转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人们时刻牢记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类永远不能胜天,只能认识自然规律为我所用,人类必须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中华文化强调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可以为当代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和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确立了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殷商时期商汤“网开三面”、春秋时期里革“断罟匡君”等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讲仁,讲道德修养,讲为政以德,但他也要求我们人类要把仁爱之心延展到自然万物身上。他提出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主张要爱护自然界的生命,不要竭泽而渔,以维持自然界生命的可持续繁衍和发展。孟子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是主張把仁爱之心从家庭伦理之亲投射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张载则是把苍天看作是父亲,大地看作是母亲,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他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把天地间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兄弟姊妹,把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体看作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中华文化始终认为,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是贯通的、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永远充满了虔诚和敬畏。

中华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这一思想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我们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地球生命群体中的一部分,我们带着敬畏之心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掠夺和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因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盲目破坏自然,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终只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智慧。

五、做一个知敬畏的人

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父母给了你生命,你不单是为自己活着,还要顾及自己亲人们的感受。对一个人来说,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只有健康成长,报答父母和关心自己的人,才是负责任的。

我们要敬畏人民。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真心实意地尊重群众,感情上融入群众,行动上帮扶群众。对人民没有敬畏,必然会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要牢记党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永葆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把整治腐败和作风问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纠正什么;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破除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搬掉惠民政策落实中的“绊脚石”,改正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治理弊端,以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要敬畏组织。时刻牢记使命,忠于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立场坚定。要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尊崇权威、服从大局。要强化组织观念,真正做到对组织负责,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组织,多为组织着想,多替组织分忧,服从组织的安排,维护组织的权威,接受组织的监督。

我们要敬畏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法律法规是治国理政最重要、最基本的规矩。不管权力多大,地位多高,财富多少,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力。每位领导干部都要把法律法规视为行为的准绳,心存敬畏,明白当为不当为的界限。遵纪守法看似受到了约束,实际是维持了公共秩序,而人类的生存不可能离开秩序。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偷小摸起步的。频繁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每个人都敬畏法则,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信仰法律、敬畏法律,逐步形成法治思维,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来处理问题,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

我们要敬畏科学。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按规律办事,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科学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敬畏科学就是尊重科学。

我们要敬畏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人生的拐杖;用不好,就是杀人的利刃。权力能让人高尚,也能让人堕落;能够提升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要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强化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严守权力边界,自觉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要坚持刀刃向内,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心谈话、提醒教育、批评警示。

我们要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要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要敬仰高人,会生出见贤思齐的力量。

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当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这是一个有品位有思想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六、领导干部要让敬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因为不知道顾忌。”

领导干部应该培养敬畏之心,做心中有畏的表率。《论语·颜渊》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影响着社会风气。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官德就像一面镜子,一座风向标,可以折射出社会道德风尚、官场政治生态环境的好坏,可以引领党风、政风、社风,家风、民风。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敬畏观念,强调让敬畏成为生活工作的一种态度。周恩来总理常告诫领导者要始终保持一种“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满意”的心理状态。邓小平同志1957年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要好一些。”陈毅元帅写过一首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彭德怀同志有“三怕”:怕言过其实,怕出名,怕老百姓骂娘。任弼时同志也有“三怕”:怕工作少,怕麻烦别人,怕花钱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 2010 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要求:“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作为履行公职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秉持一颗敬畏之心,对党组织、对法律、对纪律有所敬畏,讲规矩、守纪律,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自查。

讲规矩、守底线,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级别再高,也高不过人民;权力再大,也大不过法纪。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才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做到法律面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相反,从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轨迹来看,一旦失去敬畏,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轰然倒塌,行为就没有任何底线。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领导干部更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走好为政为民的人生道路。特别是那些手握社会资源、权力资源的人,更应谦虚谨慎,防微杜渐,对法纪心怀敬畏,这样才能戒除浮躁之心、贪腐之念、功利之欲。当今很多官员之所以会在腐败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失去了敬畏之心,导致漠视群众利益,损害群众权益,最终陷入泥沼不能自拔。严以用权,就应该坚持用权为民,心存敬畏,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約束,这样才能不被世俗名利所诱惑,做一名俯仰无愧于天地、人民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保持敬畏之心,把人民、组织、法纪放在心头,才能在新的时代历程中乘风破浪,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敬畏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