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曲艺发展的社会需求、伦理价值和传播策略

2023-05-30 15:56李凌
曲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言说曲艺艺术

2023年春节期间,发轫于民间、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脱口秀登上春晚舞台,以28.617%的综合收视率超过相声、小品、歌曲、舞蹈等文艺节目,夺得2023年央视春晚收视率第一。徐志胜等脱口秀演员与主持人撒贝宁互动的段子还被剪辑成短视频,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尽管脱口秀在某种意义上是欧美舶来品,但其在中国本土的爆火,却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不仅受到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支撑,而且基于中国语言的独特韵律,吸收传统语言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步融入本土语言艺术,具有越来越强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脱口秀的持续走红,以及央视春晚对脱口秀的接纳,既折射出人民群众特别是新生代对语言类节目创新的巨大需求和美好期待,也反映出以语言艺术为主要特色的曲艺仍蕴含着重要的伦理价值,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不可或缺的艺术机制。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如何推动曲艺等语言类节目的与时俱进、繁荣发展,创新曲艺的融合传播策略,更好地发挥曲艺的伦理价值和社会功能,是值得曲艺界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曲艺发展的社会需求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语言的动物,有声地表达乃是对心灵体验的一种显示。海德格尔更是将语言视为人类存在方式,是人类借以把握真理、塑造世界的基本形式。“人类是在言说,并且人类总是在说某种语言。”①这句看似常识的话却道破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人类无法不说话,人类必须要说话。由此而言,作为一门以说话见长的艺术,曲艺有着基于人之本质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既然人类无法不言说,那也就意味着人类无法不追求以曲艺的方式言说。尽管曲艺也曾遭遇发展危机,但注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复兴的广泛需求。

(一)曲艺起源与基层生活

曲艺是完全属于基层劳动人民的艺术形式,其扎根于民间,起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婚丧嫁娶的情感倾诉、田间劳作的你唱我和、农闲休暇的自我娱乐,以及宗教祭祀的诵唱咏叹等场景。古代文论《毛诗·大序》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为了沟通交流、表达情感和阐释道理,人们总是会找到一种合适的艺术形式,言说不足则嗟叹,嗟叹不足则歌唱,歌唱不足则舞蹈,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言语或肢体动作将情感、逻辑和话语表现出来。曲艺介乎言说与歌唱之间,并且将两者巧妙融合,是最接地气、最朗朗上口、最方便人们使用的艺术形式。

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是曲艺艺术滋生萌芽的根,日常生活的变迁则会带来曲艺形式和内容的变迁,但其中不变的是人民群众对曲艺“以言传情”“以声带形”“言之不足则嗟叹之、歌咏之”的自然而然的需求。故而曲艺艺术发展会有波折,但却始终没有消亡,反而是历久弥新,不断变换形式进而发扬光大。例如唐宋时期就以“变文”“鼓子词”进入繁荣的曲艺,虽然在元明期间因戏曲、戏剧的兴起而面临威胁竞争、经历大起大落,却始终葆有生命力,“因曲艺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大的社会底层的观众群而存活下来。”②又例如,清末民初广为流传的河南坠子,脱胎于开封的三弦书,传入皖北后与道情相融合,借道情的曲目、部分乐器和表演方式而兴起,最终又回流豫北,至今已流传160多年的历史。③区域和时空的变迁,不仅没有导致河南坠子的消亡,反而因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而获得更多内涵,这正是源于曲艺是扎根基层人民日常生活的艺术。

(二)互联网时代的言说与曲艺

互联网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让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民每周人均上网时间攀升到29.5个小时。④基层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逐步从真实的物理空间跃迁到虚拟的赛博空间,深度媒介化、数字化生存成为人类存在的主要形态和面相。而生活空间和场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人们的言说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从对空言说到对着媒介言说,从直接言说到数字化言说,从既定封闭场景的言说转向广场式、公开化的言说,从日常生活的言说转向社交化、表演性的言说,从少数人的言说转向人人皆有麦克风的言说,总而言之,人们言说的机会、渠道、形态、目标和意义等都在发生微妙的改变。

互联网言说方式和形态的变革,对曲艺的创新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曲艺作为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经代代相传的艺术方式,是一种“文化的遗留物”,具有较强的大众性、稳定性和保守性。曲艺融入到我们传统的日常生活、习俗节日乃至思维方式当中徐徐发挥作用,虽然也在持续创新进步,但从长期主义的时间维度来看,曲艺演进步伐异常缓慢,以至于整体上很难跟住互联网加速进化的节奏。无论是曲艺表演者还是听众,都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无论是曲艺的表演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显出老态龙钟的样式;无论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方式,都与互联网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曲艺发展面临陷入“形式上的低谷和迅速地变异和裂变”⑤。

互联网给予曲艺发展的机遇则在于人们对于表达言说的需求并不会减少,相反由于“在深度媒介化社会中,个体的力量被激活”“传播互动及其代表的关系联结成为新的权力来源”⑥,人们言说的需求、机会和空间反倒得到大幅拓展,这就给曲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方面,在互联网中,特别是音频、短视频赋能曲艺的生产与传播,传统曲艺人将表演场地拓展到互联网空间,重振了曲艺的艺术魅力,拓展了曲艺的社会影响,还带来了曲艺人收入的增加。根据抖音的官方报告,2021年,抖音平台上曲艺类主播平均每天开播3719场,收入同比2020年增长232%。⑦另一方面,则是适合互联网本身特质的民间语言艺术不断创新发展,涌现出正在发育、尚未成熟的新语言类节目形式,例如脱口秀、即兴编歌等。这些语言类节目以言之不足则嗟叹之、歌咏之的方式进行情感叙事,获得了日益增长的社会影响,脱口秀节目的流量和影響力在各类网络综艺之中名列第一⑧,涌现出众多明星艺人和爆款节目。2022年,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成立脱口秀艺术委员会,筹办脱口秀大会,吸纳脱口秀的创作方式滋养曲艺创新,同时借鉴曲艺的表演技巧拓展脱口秀的形式,脱口秀与曲艺的双向奔赴产生相互借鉴、相得益彰的融合效果。⑨在互联网时代,源于日常生活、扎根于基层人民的曲艺,仍然大有可为。

二、曲艺发展的伦理价值

扎根于日常生活世界,曲艺的言说,有着经济、文化、历史和伦理的多重价值,但其最为重要的价值仍在于超越性的伦理价值。人们通过曲艺言说的,正是他们对于人该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立己达人的基本态度和质朴理解。无论是传统乡土社会孕育的相声、二人转、坠书,还是互联网时代的脱口秀、即兴编歌等,曲艺折射出人民大众的生活态度,浸染着最真实也最朴素的生活智慧与生活艺术。

(一)曲艺的伦理调节价值

孔子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道德修养,从读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之根基,而将曲乐作为完成进阶。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海德格尔,都非常重视诗歌、曲乐等美育的伦理调节作用。对于道德个体而言,曲艺的创作、咏唱的过程,既是情绪和压力得到释放,心灵享受轻松愉悦的过程,也是张扬生命力、表达自我价值主张、进一步确证自我价值的过程。“表演是艺人才能展示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过程。自己卓越的才能、精湛的技艺博得了观众普遍的喜爱,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⑩当耄耋老人推着板车哼唱着当地的梆子,当民间艺人在舞台上悠然自得地拉着弦子唱着坠子,当三五好友围坐餐桌像脱口秀那样讲段子说笑话,他们正是通过如此自然而然、酣畅淋漓的曲艺言说,摆脱了日常生活的苦痛忧愁,得到了情感的补偿或宣泄,获得灵魂的愉悦和升华,进而达到孔子所言“立于礼、成于乐”,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的道德完满和灵魂自洽状态。

(二)曲艺的道德教化价值

在表象上,曲艺是语言的说唱,但在根子上,曲艺是生命与灵魂的对话交流。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大多数时候,曲艺“是生活和斗争的一种表达,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的产物,是内在精神和思想冲突的自然伴随物”。?作为语言类艺术,曲艺的语言、音乐和表演都经历过长时间的淬炼,可谓字字珠玑,承载着社会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娱乐之中给人以启迪、教益,因而蕴含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例如,“唱新闻”是流传于浙江地区的传统曲艺,又被称为“小热昏”“雀冬冬”,主要是以说唱形式对新近发生的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进行演唱。“在江浙一带的乡村,每当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时,有人编成唱词到处演唱,以此为生。这种以‘唱新闻为职业的人,可能现在还有。”?有学者研究发现,“唱新闻”虽然针对时事政治而起,讽喻政治、针砭时弊、警醒世人,但其并不挑战既有政治秩序和伦理体系,而是由于其曲目大多数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如《中国人勿要吃鸦片》《劝赌》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底层民众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三)曲艺的社会凝聚价值

作为活着的传统文化,曲艺承载着民族或者族群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人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因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族群的情感归属和群体认同,是证明群体存在、促成群体凝聚的文化遗迹和重要依据,也是激发族群认同、感召集体行动的重要途径。?因此,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从小处而言,在老乡会、同学会等群体聚集或者共同行动之中,基于特定区域、语言、文化或集体技艺的曲艺表演,往往能够激发内心深处沉睡的文化基因,进一步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大处而言,曲艺表演对于塑造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家国认同,促进社会认同和凝聚,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抗美援朝时期,曲艺工作者创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曲艺作品,如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京韵大鼓《黄继光》、弹词《蝶恋花》等,不仅在当时鼓舞了中朝战士的士气,而且流传至今,维持和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三、曲艺发展的融合传播策略

既然曲艺仍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需求与伦理价值,那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借助互联网传播渠道,基于人民群众日益媒介化、数字化的生活世界,推动曲艺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成为曲艺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曲艺的时代化传播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任何思想观念、文化艺术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正是时代孕育并容纳了特定艺术形式或思想观念的存在。将自身融入时代之中与时偕行,是曲艺得以发展复兴的重要前提。思想理论工作者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对于曲艺工作者亦是如此。曲艺植根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体现了曲艺工作者对人民生活、时代命题、历史潮流、发展趋势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曲艺的时代化传播,实际上也是曲艺工作者借助互联网创作传播具有现实指向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

曲艺要在互联网时代继续获得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Z世代”的青睐,就必须敢于、善于、乐于回答好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忧当代青年之所忧,创作心系人民疾苦、回应人民期盼的优秀作品。曲艺的选题要有新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曲艺的内容要贴近现实的生活,使用人民的话语,冒着基层的烟火气,曲艺的形式要符合互联网互动化、沉浸式、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吸纳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将脱口秀、即兴编歌等新形式纳入,保持曲艺形式的与时俱进。例如,天津业余快手爱好者万毅夫和刘纪铭,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开设“红鲤鱼与绿鲤鱼”账号,原创脍炙人口的快板作品对热点时事、社会现象展开犀利评论。例如,盛赞女足亚洲杯夺冠的《女足好样的》,祝福神舟十五号上天的《中国航天永在征程》等,已发布了600多个,获得大量粉丝关注和点赞,其快手平台拥有粉丝54.7万,获赞678.7万,抖音平台拥有粉丝216.5万,获赞2607万,成为曲艺短视频的顶流。

(二)曲艺的在地化传播

在地化相对于全球化、全国化而言,指的是嵌入到当地的现实环境、文化生态当中,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需要。虽然互联网打破了空间的壁垒,将全世界纳入到近在咫尺的虚拟空间当中,使得局限于一时一地范围的曲艺能够毫无限制地全时段全球化传播,但是曲艺扎根于基层人民日常生活,就不能完全脱离为其提供滋养的土地和人民,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曲艺的在地化传播并不会阻碍某一曲艺形式扩大社会影响,也不会影响其创新性发展,恰恰相反,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曲艺能够从本土化、在地化之中充分汲取营养、吸收养分,反倒更容易长成参天大树,在全国、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

促进曲艺的在地化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曲艺融入乡土或城市文化,特别要注意发挥曲艺在乡村振兴之中的优势和作用。互联网所创造的主要是一种城市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主流文化,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社会影响力广 、接受程度高,这也是脱口秀之所以能够依托互联网广泛传播,走在新时代语言艺术前列的根本原因。不过由于传统曲艺更多集中在乡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文化相比具有弱势性、边缘性。促进曲艺的在地化传播,并不是要摒弃互联网的作用,而恰恰是要借助互联网的赋能机会,以乡村为基础,将富有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曲艺传播出去,赋予乡土文化更多展示传播的机会,让曲艺成为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则是要注重发挥方言的优势和作用。表面看上去,方言限于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使用方言的曲艺在互联网传播会缩小受众面,不利于其扩散繁荣,然而事实上,用方言表演曲艺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很多曲艺用方言讲故事,更有韵味,跌宕起伏,不仅能够抓住当地老百姓的心,还能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吸引外地人的好奇与关注,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融合。

(三)曲艺的下沉式传播

万物互联的互联网虽然是去空间和扁平化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人的连接和联系是无障碍、无缝隙的。随着头部互联网平台的集中化、垄断化经营,流量与连接的成本越来越高,获得某类理想用户的单位投入越来越大。曲艺的创新与复兴,必须要细分用户市场,下沉到更为精准的领域,采取下沉式传播策略,尽可能占领目标用户的注意力。

具体而言,就是要抓住“一老一小”,满足他们的娱乐和发展需求。所谓“一老”,就是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是曲艺艺术最为合适、接受度最高的受众。在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应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供给和精准匹配优势,瞄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他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精准地传播给他们,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听”“老有所乐”。所谓“一小”,就是年轻一代的大中小学生,他们是曲艺的未来和明天,可以从曲艺文化之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补,从童年时代打下文化基因的底色。应当要扎实推进曲艺文化进校园,推动曲艺的课程化,引入曲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发兴趣类课程、社团类课程,充分发挥曲艺的德育、美育功能,既能从根子上给年轻一代筑牢文化基因,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曲艺的传播、传承与创新。

(四)曲艺的碎片化传播

与体系化、精致化的戏曲、戏剧相比,曲艺具有非常强的草根性、基层性和碎片化。自其起源起就形成门槛低、场景广 、节奏快、变化多、节目短的特点,无论是相声、评书、快板,还是顺口溜、数来宝,茶余饭后、劳作闲暇的消遣开心之时,无需舞台、不用道具,张口就能来,讲完就可走。这种短平快的艺术形式,与互联网碎片化、多元化、低成本、快节奏的传播场景非常相匹配。短短几分钟的曲艺节目,就可以完整地展开一段情感或逻辑叙事,非常适合短视频碎片化传播,也非常便于人们利用乘车、锻炼、家务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倾听。由此而言,曲艺传播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简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不过相对于人民的需求而言,曲艺节目的数字化、碎片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受到经费、版權等限制,很多经典曲艺节目并没有上传到互联网短视频或音频平台,即使上传到互联网平台的节目,网络化、碎片化的处理也不够。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出富有文化孵化性质的曲艺节目互联网传播计划,推动曲艺社团、曲艺表演机构将经典或创新曲目录制成短视频或音频,上传到专门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方便老百姓随时随地刷屏收看或收听,这既是扩大曲艺的传播渠道和文化影响,也是对曲艺文化的记录、保存,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

注释:

①戴维·J·贡克尔、保罗·A·泰勒:《海德格尔论媒介》,吴江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4页。

②龚丽娅:《从曲艺的兴衰看艺术的传递现象》,《作家杂志》,2010年第9期,第192页。

③李易霖:《河南坠子起源与发展探究》,《艺术科技》,2019年第13期,第110页。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2年8月31日。

⑤龚丽娅:《从曲艺的兴衰看艺术的传递现象》,《作家杂志》,2010年第9期,第192页。

⑥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12期,第76页。

⑦李凌:《曲艺守正创新的互联网驱动力》,《曲艺》,2022年第5期,第10页。

⑧武峻、杨帆、王天雨:《我国综艺脱口秀节目的流变、困境与对策》,《传媒与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第64页。

⑨言禹墨:《江苏脱口秀大会:一场曲艺和脱口秀的双向奔赴》,《文艺有意思》,2022年11月23日。

⑩丁永祥:《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07页。

?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传誉:《先秦唐宋明清传播事业论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页。

?李东晓:《“唱新闻”:一种地方说唱曲艺的传播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8期,第104页。

?李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道德价值探究》,《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第27页。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彭央华、欧阳玉森:《论曲艺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80页。

(作者: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言说曲艺艺术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纸的艺术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