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曲阜孔庙的礼乐进行了简单介绍,选择“琴瑟和弦”七弦琴、柷、敔三种曲阜孔庙所藏的古代乐器的作用、特点等进行分析,希望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曲阜孔庙;礼乐文化;古代乐器;七弦琴;柷;敔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便开始了对中国人长达两千多年的全面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后世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受到了民间、读书人、封建帝王的集体推崇。据统计,我国历史上共有12位皇帝亲临曲阜祭祀孔子,且不断对孔庙进行修缮、扩建。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下令大修孔廟,使之形成如今的规模。放眼我国历史长河,曲阜孔庙是保存完整度最高、蕴藏文化最深的历史文化建筑之一。若要深入解析孔庙,可选择孔庙所藏古代乐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孔庙礼乐展开分析。
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代,我国古人便十分重视“乐”。在古代社会中,上到封建帝王,下到普通民众,均对天地、祖先、家国怀有敬畏之心,故会选择特定的时间,开展形式丰富的祭祀、典礼活动。这些活动中均会伴有各种类型的“乐”。长此以往,我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乐”和“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称为“礼乐”。此外,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乐”在古代为“六艺”之一(“礼”同样是“六艺”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学习、使用的,只有特定的人群(一般为封建时代的贵族阶级及地主阶级)才有相关资格。因此,现代人在研究古代乐器、音乐作品时,必须充分认识其时代背景,否则得出的结论会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
曲阜孔庙的礼乐文化中,最著名的便是“祭祀礼乐”。儒家思想认为,祭祀活动是关于人的思想及精神“超脱肉身”的重要时刻,这是因为在祭祀的过程中,参与祭祀的人会缅怀祖先、思考生命的意义,进而对“天地万物”进行“关照”。在祭祀的过程中,不同的环节会搭配不同的乐曲,祭祀之人必须按照礼制定制,完成相应的礼仪动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礼乐治天下”的思想观念。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礼乐文化虽然是中华文明的独有文化,但与其他文化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比如西方文化是典型的宗教文化,其中影响最深的便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民将“上帝”视为最高神。但上帝并不是人格神,而是无形的,即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上帝形象可能都不一样。因此,上帝只有“超脱一切”,作为“上帝之下”的所有个体才能实现人人平等。按照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解读,西方人民在上帝面前的忏悔、诉说,其本质都是一种“内心独白”。西方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精神、思想的寄托和超脱。与之相比,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没有或很少有宗教信仰,我们信奉的都是“人格神”。这种“人格神”的范围十分广阔,“天”“地”“人类先祖(包括传说中的人类先祖,如女娲、伏羲、炎黄二帝等)”“历史知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关云长等)”都逐渐成为人格神,在广大人民心中有相对统一标准的形象。基于此,中国古人在祭祀这些人格神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寄托和诉说自己的需求,本质都是精神活动。为了使这种精神活动更加肃穆、庄严,必须搭配礼乐。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地,曲阜孔庙与其他地区的孔庙经常组织表演礼乐,这是曲阜孔庙能够不断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原因。
(一)曲阜孔庙中收藏的“琴瑟和鸣”七弦琴
旋律优美、富含精神寄托的古代音乐曲目必须由古代乐器演奏才能良好演绎。以“大成礼乐”为例,人们熟知的《学而》《福兮》《关雎》《大同》等均按照古代仪典演绎,所用的乐器既有传承至今且经过改良后的乐器,也有完全保留古代风貌的古代乐器。如图1所示的曲阜孔庙中收藏的“琴瑟和鸣”七弦琴。如孔庙中的礼乐演艺人员在演奏《关雎》时,扮演书生之人便持七弦琴,通过“左手按弦、右手拨弹”的方式,控制七弦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种旋律能够令听者脑海中自然浮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不仅如此,听者听到会心之处,脑海中还会闪过具体的画面,这便是曲阜孔庙中所藏的古代乐器以及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礼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曲阜孔庙中收藏的祭礼乐器
1.柷和敔两种古代祭礼乐器的主要功能
曲阜孔庙中收藏的另一些古代乐器,在外形方面与大众熟悉的乐器几乎“完全不沾边”——如果没有人介绍,几乎很难将之视为乐器。如图2、图3所示的孔庙收藏的清代乐器,分别为“中和邵乐柷(读zhù)”和“中和邵乐敔(读yǔ)”。这两种古代乐器均为古代祭礼乐舞中的专用乐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其一,在古代祭礼上合奏“雅乐”时,柷负责“奏开场音”,敔负责“收尾”,此即所谓“柷主首,敔主末,谐俪呼应”。孔庙对这两种古代乐器给出的说明分别为:其一,针对柷——“奏乐中之善始者”,是古代雅乐编制过程中绝不能缺少的重要器物;其二,针对敔——“敔以止乐”,表明敔用在古代乐曲临近尾声之时。
2.柷和敔两种古代祭礼乐器的古籍分析
古代乐器柷又被称为“椌”,是一种打击乐器。如图2所示,这种乐器的形状好像一个“木斗”,上下宽窄程度不一——上面宽下面窄。在奏乐时,乐师需手持木棒敲击柷的内壁,使其发出声响。该乐器的命名典故及其在古代祭礼音乐演奏过程中作为“起乐信号”的原因是:“柷”这个字在我国古代与“俶”的含义相同,而“俶”有“开始”的意思。我国古人对柷这种祭礼乐器的描述很多。比如在刘熙所著《释名》一文中,明确记载了“柷以作乐”,意思是:开始敲击柷的时候,雅乐便开始“起拍”。郭璞在对《尔雅·释名》作注释时对柷这种祭礼乐器的外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1]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古代的度量单位与今天的某些度量单位虽然同名、同字,但丈量尺寸却存在差异。比如我国古代的“尺”在不同时期对应的长度不同。如汉代的“1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而今天1尺是33.3厘米。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计算长度单位时不能用今天的度量标准进行换算,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如很多人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其中提到关羽的身高为“身长九尺”,按照汉尺计算,其身高约为208厘米,尽管很高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与现代很多篮球运动员的身高相似。如果用现代度量标准换算“九尺”,那么得出的关羽身高为3米,这是不合逻辑的。基于此,按照典籍记载的柷外形描述语句,按现在的单位换算,柷的高度约为46.6厘米,上方口四条边的边长均近70厘米,底面方口每一条边的边长约为54厘米。此外,上口四边镶有木框,底部有座,其中一面留有出音孔。孔的直径约15.5厘米,另三面内壁中心处是一个“凸起”的圆鼓面以备受击。上文提到,“礼乐”拆开来看,均为我国古代“六艺”之一,“礼乐”合而为一,意味着“礼”和“乐”出现的场合规模必定不小。在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不同级别的人所使用的器皿、所穿的衣物都有明确规定,否则便有“僭越”之嫌,这在我国古代是重大罪名。这种现象在古代乐器中同样有所表现。以柷为例,古籍《文庙丁祭谱》中明确记载:“里面黑漆,外面绘五彩山水花卉。四角立柱,漆以金趺。……柄用朱漆……柄端如意金云头以黄龙绦结之。柷之中,东方图青隐,为青龙;南方图赤隐,为丹凤;西方图白隐,为驺虞;北方图黑隐,为灵龟;中央图黄隐,为神螾。外三面绘山,东一面绘水。水上穿一大圆窍,象日之浮于海。”[2]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青龙、丹凤、驺虞、灵龟、神螾均为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祥瑞之兽”,只有皇家和贵族才可以使用,普通老百姓不能僭越。因此,在柷体上画什么样的彩绘图案,完全由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派遣礼部官员严格设定,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更改。有关柷这种乐器起源于何时的记载可在《周礼·春官·小师》中找到相关证据。该文明确记载了“掌教鼓鼗、柷、敔”,其中同时提到了柷和敔,表明这两种乐器至少在周代已经存在,诞生时间理应更早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的乐舞活动。
柷自從诞生起,一直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喜爱,故一直传承至今。相比之下,敔曾经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漫长时间内,敔这种乐器被废止,但并未被完全销毁,有关典籍依然得到保存。到了宋代,由于文化限制放松,文人士大夫们着手“再兴古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宋仁宗时期重新赋予敔这种乐器新的地位,在朝堂祭祀典礼之上,再度与柷这种乐器并列。自此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民国年间,在我国所有孔庙(包括曲阜孔庙在内)乐队编制之中,柷和敔两种古代乐器一直存在,乐制也一直沿袭宋代。同样按照尺寸换算原则,可得到敔的相关数据为:体长约69.9厘米,虎头高约30.3厘米,尾高约25.9厘米,籈长约77.7厘米[3]。可以看到,敔与柷的某些数值几乎完全一致,这是否为巧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时代也有不同意见,这正是曲阜孔庙所藏古代乐器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乐器的主要作用除了演奏音乐之外,还是绝佳的文化传播载体。即使是同一种乐器,不同时代的人在制作、演奏乐器时,也会在乐器上留下不同的时代痕迹,从而在传承千年之后,使古今之人完成跨时空的交流。在我国古代,乐和礼同为“六艺”之一且二者的联系最深。当乐和礼成为一个整体时,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自然也蕴含在其中。基于此,当代人前往曲阜孔庙观光游览时,可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对其中所藏的古代乐器进行深度观摩,以精神为指引,感受古代礼乐的鼎盛,最终获得更好的体验。
作者简介
杨群,女,汉族,江西万载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龙涛.关于曲阜孔庙所藏古代乐器的研究思考[J].东方收藏,2022(10):34-36.
[2]杜心乐,晏清.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2):119-128.
[3]李翠芳.试论曲阜孔庙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