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具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出现而产生,与宗教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商周时期世人崇鬼尚神,面具被奉为通天地敬鬼神的法器,特别是人面具更是成为祭祀者显赫身份的象征,是宗教神权与世俗政权相结合的体现。平顶山博物馆收藏的三件西周应国铜人面具,皆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应侯墓中,是以青铜材质制作成人面形象的脸壳,铸有面部的轮廓和五官,刻画生动真实,彰显了墓主人高贵的社会身份和显赫的政治地位。
关键词:西周;应国;铜人面具
应国是西周初期分封建国于今平顶山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应国历史的文字记载较少。直到1986年,平顶山应国墓地被发现并开始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共发掘古墓葬500多座,其中有12座应侯级别的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数千件,在西周中早期的3座应侯墓中都出土了数量不等、形制各异的青铜人面具,本文撷选平顶山博物馆藏第一代和第四代应侯墓中出土的三件铜人面具做详细阐释,并以此来探究西周时期应国的政治地位、宗教祭祀和丧葬习俗等各个方面。
西周应国铜人面具(图一),1件(M232:11),1993年平顶山应国墓地第一代应侯墓中出土。面具宽14.2 cm,通高18 cm,腔厚3.5 cm,重约440 g。该面具为铜制,整体造型为侧视人面形,正面隆状,背面相应凹陷。其正面铸有人的眉、眼、鼻、口、耳、头发等,且数量皆为人脸的半数;眉作棱脊状向上隆起,其上布满细密的眉毛;头发细密有致,皆向后梳理,并于脑后做绾结;其眉毛与头发皆用平行的凸细线刻画而成。眼睛和口部皆为透孔,眼睛为椭圆形,与眉毛的形状、大小相对应;口部为张开的半口状。鼻部向上隆起,下端有一近圆形单鼻孔。周边有多组成对的小穿孔。此件铜人面具制作精细,突出表现人物面部五官的表情神态,庄严肃穆,彰显了墓主人高贵的社会身份与崇高的政治地位。
西周应国有发铜人面具(图二)1件(M84:27),1992年平顶山应国墓地第四代应侯墓中出土。该面具宽15.5 cm,高16 cm,腔厚3 cm,重约360 g。该面具整体仿自人的面部形状,正面向上呈隆起状,铸有人的五官,背面相应凹陷。面具正面铸有头发、眉、眼、鼻、口、耳等。头顶部有长发,自中间向两边相互对称分缝梳理,各向上和两侧耸立飘逸;两眉皆作弯月状隆起,眉毛用平行的凸细线清晰刻画而成;两眼睛向外凸出,为一对镂空近圆形;鼻梁挺直,向上隆起,鼻翼下端较宽,双鼻孔为两个透空;口部微张,为月牙形镂空,在上、下嘴唇间用一道纵向的横梁作连接;双耳位于眼的两侧,大致为四边形,双耳中部有不规则的弧状镂空。从该面具的整体面部特征来看,上宽下窄,略显清瘦。在面具背面,头发下端和头顶相连处加铸有一个条带状横梁,据推测,在当时可能是用以系绳佩戴之用,可以固定在人的脸上或某种器物的表面。
西周應国无发铜人面具(图三),1件(M84:52),1992年平顶山应国墓地第四代应侯墓中出土。该面具宽14.2 cm,高17 cm,腔厚3 cm,重约350 g。该面具整体仿自人的面部形状,正面向上呈隆起状,铸有眉、眼、鼻、口、耳等人面的五官,背面相应凹陷。脸颊较为宽阔,面庞略微显胖,头顶光秃无发。两眉皆作弯月状隆起,眉毛用平行的凸细线清晰刻画而成;两眼睛向外凸出,为一对近圆形镂空;鼻梁挺直向上隆起,鼻翼下宽,有一对透空双鼻孔;口部为半张口状月牙形镂空;双耳位于眼部两侧略微靠上,双耳中部有两处镂孔,两孔之间加铸有一个横梁,可用以系绳佩戴。
青铜人面具是我国商周时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假面,国内诸多文化遗址中多有出土。考古学者推测,这可能与商周时期大兴巫术有关,而青铜人面具则是从事巫术活动的道具。在我国历史上,从新石器时期就开始盛行巫术,到商周时期,鬼神崇拜达到了高峰。故而人面具与宗教活动相伴而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其材质、造型也有独特的要求,带有神秘的宗教意味。当时的统治阶层通过宗教巫术开展祭祀活动,这样自身既可以由此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又可以在民众面前彰显他们是秉承神灵意愿来进行统治的。因而商周时期许多贵族墓主人本身就是巫师,他们死后把青铜面具作为日常用品随葬。上文中的三件西周应国青铜人面具即西周时期古应国宗教祭祀活动的产物,其承载的是古应国统治阶层所信奉的宗教文化思想,更是对当时应国贵族宗教信仰、巫术仪式等内容和目的的真实反映。关于文中铜人面具的性质和用途作以下探析:
(一)应侯生前所戴的祭祀礼器
据《礼记》中“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的记载可知,在西周时期,人们普遍信奉鬼神,经常举行宗教祭祀活动,人面具则是巫师主持宗教祭祀活动时持有的法器,其用法是佩戴在人的面部或某种器物的表面,具有沟通鬼神的功能,是当时人们在精神领域内原始宗教思想的反映。宗教巫术是当时人们企图利用或战胜自然力的一种宗教手段,而人面具作为巫师通神法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工具或媒介作用。据《周礼·夏官》记载:“黄金四目……以索室驱疫”,即当时的巫师或方相氏在祭祀仪式上佩戴或使用面具进行通灵祈祷,周代的铜人面具边缘大多都有成对的穿孔,可佩戴于人的面部或固定于某种器物表面,巫师可以通过佩戴青铜人面具,与神灵相通,不仅可以代表神灵向广大民众传达旨意,还能代表民众向上天传递超自然愿望,具有驱邪避害的社会功能。由此可知,这项佩戴面具的祭祀礼仪活动在当时作为夏官的职事,逐渐成为周人一种固定的礼仪传统。
在西周时期,社会制度大多为政教合一,巫政结合的形式,也就是说当时在政治上掌握诸国政权的统治者,在宗教祭祀方面同样也掌握教权,因为祭祀活动对当时的国家和人们来说是头等大事。由此看来,青铜人面具作为当时沟通神人的法器,只有身份较高并且垄断教权的统治阶层才有资格佩戴。故而在政教合一的西周社会,礼仪制度较为森严,人面具在宗教巫术活动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体现的是君主的个人意志,也是世间君权与上天神权融合共存的彰显。
据考古发掘统计,商周时期墓葬中出土铜面具的人在当时非王即侯。故而推测,铜人面具在当时有可能是标志所有者身份与地位等级的一种统治阶级独享的祭祀礼器。从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青铜人面具的墓葬来看,只有数代应侯墓中出土铜人面具,而其他陪葬或同葬的族人墓中未见出土。由此可见,铜人面具在当时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彰显其在应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军权、政权和巫权,表达了西周早期古应国最高统治者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之意。应侯作为古应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其权力的由来一方面是周王的封赐,另一方面为了让应国内的民众尊崇和服从他的统治,借以通过民众对宗教巫术思想的原始信仰,通过佩戴面具举行祭祀活动,向神灵和祖先传达大家的祈求、愿望等。因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原始宗教信仰是阐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唯一依据和途径,而巫术祭祀仪式是人们抗衡未知自然灾害最为普遍的选择。总而言之,西周应国青铜人面具是统治者举行巫术祭祀仪式,借助古应国祖先神灵的力量,将自己成功塑造成神灵与公众沟通的道具,让人们相信可以依靠神灵帮助应国民众驱退自然灾害、兵戈祸乱等。一方面安抚民众对自然的恐惧情绪,另一方面又可深化民众对统治权力的认可与服从,日益成为稳定应国秩序和巩固应侯政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二)西周时期特定的丧葬礼器
从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依据青銅人面具放置的位置来推测,放于椁盖或外棺板上,与棺椁装饰器物、随葬礼器等放置于一处,其用途应是反映当时人们精神领域内某种丧葬思想。据王龙正《应国墓地出土翣器研究》一文中对应国墓地中应侯大墓中的随葬棺饰的系统阐释,M232第一代应侯墓中出土4件青铜面具,3件人面具、1件兽面具,贴放在墓室东西墙壁面上或放置在椁外二层台上;M230第二代应侯墓中出土人面具1件,组合型兽面具为一套75件,发掘时的位置主要为墓中的椁盖和外棺板上;M84第四代应侯墓中出土青铜人面具8件,放置于椁盖板中部,后因椁板腐朽而向下陷落于椁室内或悬于椁壁板上。由此可见,西周应国青铜人面具出土时或为四副,或为八副,放于墓室壁面或棺椁两侧。据推测,青铜人面具有可能是祭祀四方神灵,作为死后通天法器,具有飞升上天的引导功能,与四方玉器功能相似,即随葬玉璜、玉琥、玉圭、玉璋等祭祀四方的玉礼器。汉代以后墓葬中分绘四方神兽,寓意相同,应是神祇的具体化,赋予了人面具辅助逝者灵魂飞升上天、沟通神灵的功能。
从以上应国墓地出土的青铜人面具数量和形制来看,它可能是一种专门为丧葬礼仪而制作的标志逝者身份等级的陪葬礼器,据目前考古统计数据,商周时期凡是出土青铜人面具的墓葬,大多为王侯级别的大墓,其墓主人身份和地位均较高,同时伴随出土的是大量高规格的青铜礼器,进一步说明出土人面具的墓主人生前肯定是显赫的统治阶级贵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单从礼制方面来看,铜人面具在当时既然是随葬者身份高低的标志,那么其陪葬的规格和数量必然有严格制式规定。
由以上可知,青铜人面具的人物形象造型,可从当时人们的原始崇拜的角度来看,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西周应国青铜人面具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宗教祭祀典仪中统治阶层用来沟通人神和天地的用具;二是贵族阶级的陪葬礼器,其功能主要是用来护卫逝者的灵魂,使其死后得以飞升。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应侯生前佩戴的器物,还是作为死后的随葬礼器,青铜人面具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息息相关,上文中的三件西周应国青铜人面具在当时应该是作为一种宗教圣物受到古应国民众所顶礼崇拜。从平顶山应国墓地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西周时期历代应侯墓中出土的人面具数量和形制,不仅给普通民众带来距离感,更会让民众产生敬拜之心,也进一步反映了古应国统治阶层在当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集军权、政权和神权于一身,代表应国统治阶层极高的权力。
作者简介
靳花娜,女,汉族,河北邯郸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博研究。
注释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Ⅰ上)》,大象出版社,2012年7月版。
②柴晓明:《论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考古》,1992年第12期第1111-1112页。
③刘士莪,黄尚明:《商周面具初探》,《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6期。
④王龙正,倪爱武,张方涛:《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考古》,2006年第9期第61-71页。
⑤张明学,李霜平:《关于青铜人面具的宗教人类学阐释》,《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第148-153页。
⑥黄尚明,笪浩波:《关于商代青铜面具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2007年第4期第47-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