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
第二章 和平解放中甸,历史翻开新篇章
解放军进驻中甸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
1949年12月9日22时,时任国民党云南省主席的卢汉向中共中央发出起义通电,宣布云南起义。1950年2月22日,陈赓、宋任穷率领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从此云南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50年2月,以宋任穷为书记、陈赓为副书记的中共云南省委成立。3月14日,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二师进军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剑川县,并成立了以四十二师师政委张子明为书记,中共滇西北地委副书记、滇西北专员公署专员欧根为副书记的中共丽江地委,在剑川县召开了由各县主要领导参加的团结会。会后,张子明专程去拜见老领导宋任穷,宋任穷热情地接待了他。在得知张子明马上要带部队进入中甸后,宋任穷对他说:“我们都是从战火中走过来的,许多事情我们都经历过,事实证明都处理得很好。但民族问题不同于其他问题,必须慎之又慎。为了完成接管中甸任务,必须端正执行我党的民族政策,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获得解放,必须防止‘左倾偏向,防止犯‘急性病。”
中甸、德钦、维西一带是云南省藏族聚居区,也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对于解放军进军西藏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西南局、云南省委和滇西北地委对进军中甸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方针,对争取藏区上层头人和宗教界人士的政策作了明确规定。3月下旬,张子明和四十二师师长廖运周前往昆明参加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和平解放中甸。
4月2日,为了方便工作,丽江地委、滇西北专员公署从剑川迁移到了鹤庆县。刚到鹤庆立足未稳,就有人向欧根和四十二师副师长崔振山报告说,中甸的地方实力派汪学鼎派来的代表要求拜见。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迪庆时,汪学鼎曾经攻击过红军,给红军造成巨大的损失;1949年9月,汪学鼎又在箐口伏击滇西北地委派往中甸谈判和平解放事宜的代表,杀害了李烈三等代表团成员,还曾奉国民党指令进攻丽江、维西、兰坪通甸等解放区,可以说干了不少坏事。这次汪学鼎派代表恩定珠、马占春等人来,名义上是欢迎解放军进中甸,实际上是迫于当前的形势,想探一探风头。
在鹤庆,四十二师官兵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民族风俗,保护宗教信仰,还利用空余时间帮助藏民做事,关心人民的生活,他们的模范行为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所有这些恩定珠、马占春都看在眼里,但又担心这一切都只是做做样子。对此,欧根说:“党的民族政策是一贯的。回去向汪学鼎汇报一下,只要他拥护党的政策,对他既往不咎,这一点政府是说话算数的。”
恩定珠等人走后,欧根立即把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省里对这件事很重视,立即指示张子明和廖运周从昆明连夜赶了回来。张子明和廖运周带回了省委对民族工作的指示和决定,经过传达学习,大家在认识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张子明说:“省委对滇西北情况作了详尽分析,宋任穷、周保中等领导作了明确指示。这一带地区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与内地相差很大,甚至与省内少数地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长期实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各种矛盾紧张而激烈,民族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同时存在,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很深的隔阂;其次就是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的若干矛盾同时存在;另外,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阶级斗争也同时存在。”廖运周说:“鉴于历史上造成民族间很深的隔阂,上级要求我们以和平方式解放藏区,要宜缓不宜急,反‘左不防右,讲团结不讲斗争。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17个字,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和遵循。”
欧根汇报了会见汪学鼎代表的情况,说:“他们对党的民族政策有怀疑和顾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甸是打是和的问题;二是对汪学鼎所作所为是否能谅解的问题;三是喇嘛寺的‘皇粮供应是否能得到保障及23员旧制是否还能保存的问题。”经过研究,会议决定由欧根向汪学鼎作出承诺:噶丹·松赞林寺的口粮、23员官员的职位一切照旧,决不取消,对汪学鼎等人既往不咎。
4月底,四十二师接到开赴中甸的命令后,决定分东、南两路进军中甸。5月初,一二五团团参谋长石宝庆率领三营,由翻译雷正坤带路,先经宁蒗,然后转中甸;廖运周和一二五团团长臧树桐率领一个加强营、师部一个连及工作人员,再加上新任中甸县县长孙致和等地方政府有关人员,经丽江、石鼓前往中甸。
5月10日上午,部队进入了期盼已久的中甸城。进城前,廖运周又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都知道,这里再强调一条就是遵守民族宗教政策,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违反纪律。”部队进城时,全城群众齐集南门外,摆香案、颂祝词,迎接解放军,廖运周、孙致和等与欢迎的群众亲切握手。当天下午,石宝庆率领的三营也到达县城,两路部队在中甸胜利会师。
恩威并施,收服汪学鼎
汪学鼎在中甸一带势力强大,在得知解放军进入中甸后,他就率部逃到山上,观望时局。解放军刚到达中甸,汪學鼎就派代表来到中甸城与解放军接触。廖运周、张子明、孙致和对这些代表给予热情招待,廖运周等人十分清楚,汪学鼎仍然对党的政策不放心,对共产党如何处置他心里没有底,于是又把党的政策向代表说了一遍,并明确表态,只要汪学鼎拥护共产党,便既往不咎。
不久,中甸县城召开大会,庆祝中甸县人民政府成立。会上宣读专区委任令,正式任命孙致和为中甸县县长,汪学鼎为副县长;宣读中甸县政务委员会名单,安排原中甸县营官、千总、把总、土司头人在区乡任职名单,建立健全基层政权组织。
此后,廖运周与孙致和依靠当地党员和进步头人,团结各阶层人士,很快成立了中甸县政务委员会,并组成了由孙致和任县长,汪学鼎、刘恩任副县长,刘汉勋、七耀祖等人分任各行政部门领导的县人民政府。他们相继拜会和邀请绅士头人、各寺掌教,召开了中甸县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这些措施有力地团结了当地各族人民和各界人士,稳定了形势。当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都积极为解放军和政府办事,从各方面给予极大帮助。
中甸形势在发展,汪学鼎也一直摇摆不定。由于他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又被西昌国民党残部收买利用,对共产党的政策有着重重疑虑,一直拒绝同政府合作。各界人士座谈,他未到;任命他为副县长,他也不来。廖运周分析了汪学鼎的历史,提出要争取与此人合作,就必须让他真正理解党的政策,并希望中甸各界人士积极向汪学鼎转达部队和政府的诚意,敦促他下山就职合作。
经过各方面的工作,1950年5月15日,在中甸和平解放后的第五天,汪学鼎提出在箐口会面谈判。
廖运周在回忆录《我在中甸的日子里》曾经详细地描写了这次见面的情况:谈判那天,汪学鼎率百余骑兵来到平坝上,这些人个个挎长短两支枪,还有一部分架起机枪躲在西坝侧的松林中。廖运周把部队留在居都阁村里,同孙致和、刘恩、七耀祖带了两个翻译前去。警卫人员见对方荷枪实弹,怕出意外,便悄悄跟了上来。廖运周见了便生气地说:“谁都不要跟我们,这是命令,谁再跟我们,军法处置。”说完,他又将手枪从腰间摘了下来递给警卫员,“我们就这样赤手空拳的(地)去见汪学鼎。我相信,汪学鼎在第一次交往中还不至于铤而走险,我们手里虽然没有枪,但是党的政策的威力是可以让他们慑服的。”
汪学鼎见廖运周他们几個赤手空拳来了,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了下来。见面相互问候后,在清泉流淌的坝子里,大家席地而坐。廖运周说:“汪副县长听说过傅作义将军吧,他以前也是同共产党互相拼杀,共产党同他也有仇恨。但为了保护古都,保护中华文化,共产党不计前嫌,主动跟他讲和,他也深明大义,最后率20万大军起义,保护了文明古都北京,后来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功绩,选他当了新中国水利部部长。”
见汪学鼎思想有些松动,廖运周又把当前的形势向他认真分析了一遍。
偏居滇西北一隅的汪学鼎,第一次听到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想想中甸在全国的位置,环顾一下自己目前掌握的地盘,一下子感到自己的渺小,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态度开始有了变化。
孙致和接着讲到了政府对汪学鼎的期望,讲到了这次来和谈的目的,他说:“今天,我们既是来和汪副县长亲切会面、认识的,又是来面交滇西北专员公署签署的委任令的。我愿遵照省委通过上层联系群众的精神,和汪副县长协同执政,携手把中甸的事情办好,让受苦人民有衣穿、有饭吃,过上平安日子。”孙致和情真意切的一席话,使汪学鼎连连点头。
随后,孙致和站起来,把专署签发的委任状郑重地交给了汪学鼎。汪学鼎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深深鞠躬接过委任状,然后叫手下又摆出两床褥子,将几十两金子和3000多块银元摆在褥子上,还牵出4头牦牛。汪学鼎指着这些东西,说:“这都是投诚礼物,首先请允许我投降一下。”
廖运周与孙致和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是共产党的副县长,还投什么降?向谁投降?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今天以前我们不认识,认识了就是朋友。我们到中甸来,你并没有打我们嘛,对经商、迎军、和谈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步骤,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今后我们只要团结合作好,就对得起中甸的父老乡亲了。”
听这么一讲,汪学鼎就不再提投降的事,但他坚持要廖运周他们收下两样礼物,否则就是不相信他,没有诚意。根据藏族礼节,廖运周、孙致和决定收下褥子和牦牛。接着,廖运周、孙致和同汪学鼎就安顿社会秩序、建立各区政权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第二天,汪学鼎派他的外甥汪曲匹到政府报到,他本人仍住在小中甸没露面。汪学鼎之所以如此,廖运周、孙致和分析:一是同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特务的挑唆有关;二是他这个人一贯多疑,仅通过一次谈话,还不能消除疑虑,他怕政府调虎离山,骗他入网。因此,廖运周、孙致和热情接待了汪曲匹,给他安排工作,希望用事实使汪学鼎信服。
1952年,受到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汪学鼎在国民党特务的煽动下发动了叛乱,封锁道路、断绝交通,对中甸县政府实施包围。当时,廖运周正在丽江开会,中甸只留下一二五团驻守。收到汪学鼎发动叛乱的消息,廖运周立即带领一二六团的一个营赶往中甸。第三天晚上,当他们走下一个山坡,进入平坝,已经看到小中甸的灯火时,突然遭到叛军的伏击。由于猝不及防,我方有38人负伤,有十几个同志牺牲,其中还有一名连长和一名参谋。对方隐藏在一座楼内,易守难攻。直到下半夜,部队才攻进楼里,俘虏了450人。经审讯,廖运周发现他们都是彝族和白族的群众,显然是受了汪学鼎一伙的欺骗。于是,廖运周对他们进行政策教育后,把他们都放了,缴的枪也都还给他们,并说:“以后不要听信坏人的谣言,回去后好好生产,安心过日子。”这些彝族、白族群众原本是受人利用,他们原以为解放军像汪学鼎讲的一样,捉住一个杀一个,所以不敢投降,这回受到宽大处理,十分感动,非常后悔对解放军进行袭击。
部队顺利到达中甸后,与一二五团会合,展开平叛作战。在军事打击和政治宣传两方面的大力作用下,跟随汪学鼎的叛军基本被消灭或逃散了,他的身边只剩100多人。为了防止汪学鼎向西藏窜逃,廖运周故意放风说:“汪学鼎逃到西藏最好,我给十八军的张国华军长拍个电报,就能把他抓回来,他要是上山钻洞我就不好办了。”此话传到汪学鼎耳中,他果然中计,率部躲进东旺一个山洞内企图据险顽抗。
廖运周率领部队前去追剿,部队包围了汪学鼎半个月。最终他走投无路,只能放下武器,束手就擒。
汪学鼎下山后,政府为了感化他,没有对他采取任何关押措施,而是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反省。廖运周、孙致和前去见面会谈时,汪学鼎讲了一番认错的话,说:“我有罪,将来死后灵魂也不能升天,我现在要好好反省,争取将功补过。”为了防止他出尔反尔,廖运周用从战场上缴获的录音机把汪学鼎说的话录了下来,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把这些忏悔的话放给追随他的人听。那时,当地人还不认识录音机,只听见汪学鼎的声音从一个盒子里发出来,十分惊奇,议论说:“汪学鼎的灵魂都被收回来了,大军真不得了,我们还是不要抵抗彻底归顺吧。”
汪学鼎归服后,政府派他到西南地区参观学习,贺龙在重庆接见了他。汪学鼎很受感动,见到贺龙时,他说:“我过去是犯错有罪的人,真的没有脸见您。”贺龙笑着说:“你在反对国民党清丈、征兵,制止金圆券在中甸流通等方面对地方作出了贡献。俗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下一步要好好改造,争取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安心工作,好好跟共产党走。”
汪学鼎听后很激动,说:“比我汪学鼎罪恶大的人没有了,政府宽宏大量对我既往不咎,我今后只有好好跟共产党走。”
这一系列以政治争取为主的方针、对为首分子的处理采取宽大团结的政策,特别是对汪学鼎不关、不杀、不辱人格,教育中掌握分寸,有理、有利、有节,结果不仅感化了汪学鼎本人,也影响了中甸地区的上层人士,对当地社会安定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待续)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