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婷
交流,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
我们需要与家人一起生活,与同学一起学习,与同事一起工作。对于同学和同事而言,交流是一个双方互相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但彼此之间如何看待对方,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陌生人之间首次接触的感觉,它决定着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大致形象,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现象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影响着彼此关系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都希望给周围的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我们总是会不知不觉中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不是我们的本意,我们想要他人了解真实的自己,进而形成信任且健康的人际关系,那么关键就是如何将糟糕的第一印象扭转过来。
若你一开始犯了错,之后要打破这种不好的固有印象,就需要不断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许多相反且引人瞩目的信息,以便启动第二阶段的思考,使得现有信息不断挤压并占据原有信息在对方脑海中的记忆痕迹,让新信息占据有利地势。
比如,你给别人第一印象是一个非常宅的人,想要打破这个固有印象,你可以时不时在社交网站上放一些出去旅游或者到处玩的照片。随着时间积累的过程,对方脑海中关于你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位喜欢用脚丈量世界的人。
当然,让他人记住全新的你,仅仅自己展示是不够的——因为第一印象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是大脑喜欢偷懒。在遇到新问题时,人们喜欢用旧有思维来进行思考,这可以节省他们的认知资源,提高效率,加快对环境的适应。
同理,如果没有一个比较让人惊讶的理由来让大脑重新启动,那么人们也不会过多地注意新信息。
因此,除在社交网站上不定时发旅游照片之外,你可以主动邀请对方出去玩耍,并且一路上介绍自己做的各种旅游攻略,不断与对方进行互动,让对方不得不在内心反问自己,“他/她不是很宅的吗?”
紧接着,在惊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保持这种新行为,使得新信息不断轰炸大脑懒惰的堡垒,让他们开始主动反思并意识到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
在以上有序的操作下,如果你发现你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那么恭喜你,你的努力有收获了。这时,你可以斗胆尝试问下对方对你的最初印象,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們对你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的。
我们知道想要改变他人对自己糟糕的第一印象,正确看待与认知自己,就需要让对方反复接触新印象,继而诱发以往旧印象的遗忘,但这种选择性的展示信息有一个前提——你们有能够继续了解的机会。
如果没有机会,那你就要去创造机会。
想与他人有进一步的接触,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方法是确保你能帮助到对方。
这种现象也叫结果依赖,表明他人如果没有你的合作,就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你在某方面的知识更加专业或者更加擅长,对方要想完成任务,必须依赖于你的专业知识和帮助,这意味着对方必须与你产生联结。也正因如此,依赖他人的人,会不计麻烦去了解对方的个性、习惯等特性,进而猜测对方的欲望和需要。
比如,上司因为你第一天上班就迟到而觉得你是一个对工作不专心的人,对你越来越不重视,即使后面你每次都准时到公司,但上司都不关注你。这时候你可以借机邀请上司去打篮球,因为打篮球是你比较擅长的活动,上司喜欢但经验不足,在打球的过程中,上司就会依赖于你的专业知识,发现你不同的一面,并且吸引上司对你的关注,让他渐渐将注意力放到你每次都能准时并提前到达公司的行为上。
我们总是会考虑到他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而会忽略我们同时对他人也形成了第一印象。
如果对方给我们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我们通常会避免与对方交往或者更多的接触,只当作生命中的过客。但我们经常会因为道听途说或者听信别人的言辞,来对一个人进行不客观的判断,这导致无法全面和真实地认识一个人。我们和他人都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如果我们总带着偏见与人相处,就难以形成一个健康、信任的关系氛围,这也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的进一步合作。
我们常常将遗忘和衰老联系在一起,遗忘代表着记忆的丧失,总让人感觉惶恐。但实际上,遗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第一印象,需要自己走出舒适圈,不断去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有意地忽视和遗忘关于最初糟糕的印象。因此在合作的最开始,建议先不带任何评价色彩地去观察对方的行为,有意将最初偏见的信息抛之脑后,将行为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不断去接受对方新的一面。
正如《傲慢与偏见》所写的那样,初见时,达西先生给伊丽莎白小姐留下了恶劣的印象,但经过主人公试图扭转第一印象的各种努力,消除了误会,最后两个人喜结连理。这使得我们相信,不经意间的坏印象是可以被淡化和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