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问题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高中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既有助于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式教学概述
问题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它强调运用“问题”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问题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思考如何选择问题情境、如何设计问题链条、如何评价学生表现等。
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问题的载体,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知识点,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家乡特产——潘集酥瓜这一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创设情境并设疑:市民喜爱的酥瓜为什么产自潘集?紧扣这一核心问题,分步骤开展情境探究活动:结合酥瓜的生长习性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潘集酥瓜产业布局的有利自然条件;结合潘集酥瓜的发展历史、政府政策、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潘集酥瓜产业布局的有利人文因素;结合酥瓜新品种的培育、快递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潘集酥瓜市场拓展等情境材料,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了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始终围绕潘集酥瓜产业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情境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家乡酥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了思维训练,提升了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更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2.巧妙设计关联问题。
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得是否合理关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关注这樣几个方面:要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对教材进行加工与重组,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值得思考探究的地理问题,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标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问题的呈现要依托真实的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封闭到开放,也要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问题研究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的教学中,笔者以家乡突发暴雨导致市区部分区域内涝的现象为情境,设计问题链条。(1)城市内涝给我市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2)市区大面积地表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3)试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4)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5)推测“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6)假设我市将打造“海绵城市”,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7)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城市控制雨洪的思想有哪些发展?本节课以“城市内涝的影响、原因及解决措施”为逻辑线索设计问题链条,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地理问题。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让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去体验、思考和讨论,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程强调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该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而是要重视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结构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课堂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和运用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巧妙设置问题链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注:本文系安徽省淮南市教育科研研究项目2020年度课题《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