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玉燕 郭津津
托马斯提出的环境教育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和理论实践基础。我国通过在中小学以及高校进行生态文明的渗透和培养,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由理论指导实践,将生态文明意识上升到具体实践。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生态文明理念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一致,提倡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生态文明行为注重学生的实践,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落实。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效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这些都要求初中地理教师仔细分析教材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有效的生态文明地理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地理课堂渗透生态文明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必然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中学生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中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现实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也成为衡量地理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1.融入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生态文明教育资料的收集,没有认真筛选贴合教学内容的教育资源,导致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地理教师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单调讲授生态文明内容,致使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教学目标不明确。
生态文明教育紧跟时代,具有指导意义。有些地理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还在探索阶段。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将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度。
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策略
2022年7月,庙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育”课题组成立。课题组成员组织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研究活动,通过详细全面的网上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针对性地设计一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研究课,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方案,切实保障课堂上提倡的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贯彻下来。这些研究活动积极寻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策略,将理论落到实处,在校园里、家庭中掀起了一股生态文明行动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效。
1.了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把控学情。
我们组织了两次生态文明素养问卷调查活动,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学习品质、性格特征、思想动态、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程度等,把控学情,为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做好前期工作。
两次调查设计了四到五个类别,每个类别有十五到五十个不等的问题,设置了五个不同程度的选项供学生选择,分别是:很不同意、不太同意、说不清/不确定、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历时两周,发出43份调查表,收回42份,通过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文明素养。这里从众多项目中截取最典型的部分进行说明、分析。
(1)了解每个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8%的学生上学距离较近,他们一般骑自行车上下学,个别步行。其他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花在路上的时间较长。一般家庭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学生上学所选用的交通方式大多符合绿色出行原则,家庭学习环境较好,可以静下心来读书。
大部分家庭可用于学生学习的电脑、书籍很少,导致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面较窄,对很多知识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一般家庭没有读书氛围,学生少有读书习惯。
(2)调查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环境的保护,养成绿色、文明的习惯。
提示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生活的环境,还要付诸行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捡垃圾、打扫卫生等,保持周边环境的整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家长、亲属、朋友,加入到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的队伍中。
(3)设置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坚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有进步,愿意努力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乐于合作,与他人交流时能够考虑对方的感受。乐于探究新知识,学习主观能动性强。班级学风正,学习氛围好,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调查学生对学校、对家乡的情感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对家乡的感情深厚。热爱学校,喜爱教师、同学,认同自己的家乡,对家乡依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新课标“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的课程目标将会比较轻松。
(5)调查学生对生态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现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持乐观态度,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还有很多学生认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能力是无限的,可以主宰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贯彻新课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严重性,并在生活中養成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
(6)调查学生的人生观。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努力。
2.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督促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
(1)引导学生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
每周末一次,共设置四次绿色习惯打卡,详细记录作息时间、做作业的时间、体育锻炼的时间,一天的心情,是否和父母沟通,外出的时间、交通工具、具体行程,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时间和用途。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倡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2)组织学生进行两次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生活。
设计小区垃圾桶安放点平面图、撰写论文的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品格。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学校里受到的教育要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
京外进京旅游导览图涵盖的面较广,学生在完成这个课题任务的过程中要了解北京的著名景点及其具体位置。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自觉地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区垃圾桶安放点平面图设计、京外进京旅游导览图设计等活动,并分别撰写论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一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课堂的课程,有计划地实施课题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3.完成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课堂的研究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经过前期的深入调查和实践活动,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学习品质、思想动态,督促学生养成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使地理课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水到渠成。研究课列举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实例,阐述了气候变暖的种种危害,引导学生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自觉地探究治理的措施,并认真地去执行。课堂最后设计的“写一句绿色低碳生活承诺”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来成就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大事,从而为整个人类改善气候环境尽一份力。
4.形成性评价,追踪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诺言贯彻在实际生活当中,教师设计了形成性评价。
(1)将自己在课堂上写下的绿色低碳生活承诺贴在家里的书桌上,随时提醒自己兑现承诺,在生活中坚持做到。
(2)每天晚上九点前记录自己的行为是否实现承诺,做到了就在承诺书上划一道竖线,拍照发送给老师,连续一周,养成好习惯。
21世纪,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进入全新的生态文明阶段,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热切呼唤与全新要求。地理学科和生态文明教育在研究宗旨、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等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与相似性,可以承担起初中学段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今后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会一如既往地探索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育的方法,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ECSD2022-06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