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远
有幸,我是跟恩师智林先生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学生。凡有演出,我就在旁边拭汗奉茶,用梨园行的话说就是跟包。因为搞理论研究,无法将先生的表演艺术继承,只能将平时所见所想,付诸文字。
提到恩师智林先生,只要对川剧有所了解的,第一句话绝对是“陈智林有条好嗓子”。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从先生的“好嗓子”说起。先生的嗓音宽度、高度、厚度都有。高音通透而不飘,我曾经仔細观察过他的发声,发现他的发声是“两紧一松”,“两紧”是丹田紧和口型紧,丹田紧是每次发声最先用力的地方就是小腹,腹式呼吸是伴随着他的整个演唱过程的,所以先生一天一出戏连唱了两遍,唱完之后他嗓子不累,但小腹酸痛,就是因为丹田一直在收缩扩展中发力。动物世界里狮子老虎吼啸的时候,它们的小腹也是一收一缩,很轻松就发出很大的声音。口型紧主要针对的就是吐字归韵,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只有把上下嘴唇绷住了,字从嘴里出来才是规范的,他的声母和韵母才能准确,才能够保证字正腔圆。再来说说“一松”,松指的是嗓子松,声音的发出是气流穿过声带,声带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声带是由肌肉和韧带组成,都是比较薄的薄片,如果每次过于紧绷,很快就会充血嘶哑,就像我们平时扯着嗓子喊,最多四五句嗓子就哑了,那唱一出戏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怎么保证嗓子不哑呢?那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声习惯,喉头和嗓子都放松。做到“两紧一松”,还有一点就是共鸣,先生的共鸣方法也是非常独特,具有他自己的思考,可以说是中西合璧。他在学校学习时曾遇到过一位教歌剧的声乐教师,通过歌剧的气息通道将共鸣点上移至面颊和额头,高音演唱时通过mask(面罩)增加高音的宽度和质感,同时采用传统戏曲的“脑后摘筋”让“膛音”和“立音”同时存在,这就是先生高音质感非常好的方法。
艺者,术与道也。术求技艺,道发精诚。窃以为术易达而道难至也。先生取得今天的成就,良好的自身条件与善于学习思考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先生的发心。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要想更上一层楼,那么看的就不仅仅是技艺了,还要看德。如果有德,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德艺共进,反之则寸步难进。
在跟随先生为四川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而辛苦奔走时,我经常能想到《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始终以四川文化事业为中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放在第一位,他说:“要为四川文化事业增添磅礴力量。”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不避寒暑,功倍于人。毯毡磨透,功靴踩穿。每每思之,如利锋过顶,寒泉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