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景”理念下渝东南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研究

2023-05-30 15:04杨文华张梦思罗明金
工业设计 2023年3期
关键词:改造设计传统民居

杨文华 张梦思 罗明金

关键词:一院一景;渝东南;传统民居;改造设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各地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地处渝东南的传统村落民居及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跨越性的发展。然而发展改造的同时,村落里的传统民居被逐步破坏,文化景观也在随之快速消亡。加上人们缺乏对村落庭院与民居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大量的本土文化建筑消失殆尽。最终,整体村落改造设计缺乏本土文化基因,出现了乡村风貌城市化与“千村一面”等问题。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结构独特,传统建筑及装饰是自然和乡土文化的体现,而改造民居的出发点应该围绕如何将建筑的优点扩大,尽量避免缺点。因此,应多参考多方面的建议,尊重不同的文化特点,站在不同角度剖析问题,分析实际需求,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严格、规范的设计能让改造的空间更加合理,通过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提高文化归属感,接纳传统文化的意识。

1 “一院一景”理念概述

“一院一景”理念突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的“院”是指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聚居体,是除居住建筑空间外的家庭生活休闲空间。院是聚居体的最小单位,可以是自然村的一部分,由多个不同规模的院落组成一个大的自然传统村落。而“景”是指民居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中的植被与山石营造的一种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远方,也是一间自然的解忧房,亦是寄蜉蝣于天地间的太极场,院与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生活空间。“一院一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周边的环境共生,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体。民居作为村落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对它的改造需要契合本土传统习俗的设计理念,挖掘每个村落庭院的差异化、特色化基因,突出打造每一个村落院景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形成“一院一景”的村落改造设计新风貌,使渝东南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1]。

2 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现状

传统民居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也是各个民族的真实写照,是先民们的生存智慧、社会伦理、建造技艺和审美意识等文明成果最丰富、最集中的载体。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民居的形成,主要是它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也受到了移民活动、民族分布、山地文化、土司文化、风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聚落形态、民居类型和异彩纷呈的建筑形式,显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丰富了我国的山地建筑体系类型,也是独特的文化遗产[2]。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村落布局缺乏规划

村落布局缺乏合理规划,村落肌理被破坏。渝东南地区在进行传统村落改造设计时,忽视了民居庭院景观与房屋之间的联系,误将它割裂成两个独立部分,盲目追求城市化建筑,认为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即是美的观念。普遍形成一种重开发轻保护的风气,造成了自然与非自然景观的无序分布(如图1a)。过于注重民居和人文景观的现代化建设,导致它失去了原有的乡村美学价值,模糊了本土建筑的文化特征。

2.2 本土建筑文化认同感缺失

村民自身对本土建筑文化认同感缺失,乡土文化消亡。传统村落的村民现在也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很快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开拓了眼界,逐渐接受外来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里留下来生活的人口越来越少,很多优秀的本土文化无人继承,历史文化渐渐式微。直至现代,对留存下来的建筑文化与本土人情知道的人少之又少,造成了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本村落的文化认识度不高[3]。此外,一些设计师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时,缺乏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的意识,不能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元素,导致改造流于表面,习惯全部推倒重建,导致在进行改造设计时忽视了“在地性”的设计原则。最后建成与当地本土建筑格格不入的新建筑,丢失了营造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机会。

2.3 传统民居仅在形式上被改造

在美丽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建筑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容易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传统乡土民居建筑已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居住需求,存在建筑空间单一、功能缺失及内部环境老化等问题。但是正在建或者很多已经建成的新乡村民居丧失了地域特征,无序、无标准的建设和发展,更出现了拆西墙补东墙的现象,使本来富有独特乡土氛围的村落民居风貌变得千篇一律,缺少对乡土材料以及传统工艺的運用,导致原有的乡村特色风貌消失,演变成城市的附属建筑(如图1b)。

3 “一院一景”理念下渝东南传统民居改造设计的意义

渝东南传统民居是民族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反映了渝东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村落景观,对渝东南传统村落村容村貌提升的研究将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但是传统建筑并不是凝固的静态空间,而是充满文化内涵的有机活态系统。村落庭院是乡村居民脱离住宅主体接触自然的第一个环境空间,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日常活动都与庭院密切相关,承载了村民世代生活的记忆与情感[4]。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的涌入也逐渐冲击着乡村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改造中乡土特色逐渐缺失,村落改造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不仅会让传统的乡土文化流失,同时还会阻碍村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院一景”理念下渝东南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可以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5]。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共同构建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中可利用的丰富文化艺术资源,以“一院一景”为设计出发点,基于村民日常需求,一方面充分挖掘并利用乡土文化元素,将乡土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相融合,塑造具有民族性、舒适性的乡村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以“一院一景”为特色的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改造设计,既符合当地政府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制订的提升村容村貌的要求,又能有效传播乡土文化,丰富传统民居的功能性需求,更好地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6]。形成一系列传统村落民居改造的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乡村”和“文化乡村”的新发展道路,对改造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地方相关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 “一院一景”理念下渝东南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思路

渝东南传统村落改造设计要注重挖掘村落庭院与民居之间的共生关系,把握好整体风格的定位,挖掘地域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并突出每一个村落庭院个性化的特征。引进更多的设计人员和艺术工作者加入,营造“艺术、设计对乡村生活环境、村落风貌的改造或优化作用,驅动乡村环境升级,提升传统村落特色的人居环境。探索“一院一景”的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改造的可行性策略,构建新老建筑的协调共生、庭院与民居的情景共生、乡土文化与民居文化共生之间的设计新思路,改善与提升渝东南传统村落的民居价值,使村民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7]。

4.1 新老建筑和谐共生

历史传统的老建筑与现代新建筑之间的改造最重要的既要取其精华尊重历史,又要去其糟粕地呈现出新时代的风貌[8]。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应带来优良的环境效应,传统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是有温度和生命力的,经过历史建筑长期不断地演绎发展,一代代更迭之后新建筑也会变成历史建筑,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使传统村落民居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与文化魅力。

新老建筑的改造组合方式各种各样,无论是新老建筑各自组合成一个独立的单体,还是新老建筑共同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新与旧的不断融合发展正好契合共生理念,能很好地呈现出新的风貌。“协调共生”是指老建筑空间改造中不能采用新的事物对老旧建筑进行简单的延续,而是应吸收旧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以及形式要素,从而对旧建筑文化进行改进、优化与发展的一种“新老共生论”。渝东南传统建筑民居在改造时依据庭院与民居共生和谐的理念,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旧建筑的历史痕迹,展现出特有的山地民居文化,也可以探索出各种元素之间的创造力,节约土地资源。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是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手段,传统建筑改造时应遵循新老元素的协调统一,如传统老建筑房屋与庭院景观相互映衬,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沉淀厚重,相得益彰[9]。渝东南传统民居改造要善于在传统老建筑中寻找共同语言,无论是老建筑的肌理痕迹、尺度、比例关系,还是延续老建筑的民居构成样式、屋顶形式要素等,都需要注重适度原则,避免生硬。此外强调建筑需融入自然环境中,就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主张的有机建筑观一样,不仅认为建筑应与自然一样地去创造融合,应更为注重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而且认为好的建筑就应像从那里土生土长出来一样,房屋与庭院生生相依。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才能更好地融于自然,植根于本土建筑文化,注重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共生,延续历史民居的形式风格在尺度、元素、肌理上加入新的建造技艺和环境呼应,从而使新老建筑相和谐。

4.2 庭院与民居情景共生

日本学者黑川纪章在他的著作《新共生思想》一书中提出了“共生思想”,黑川认为:“建筑不是用其本身构筑主体,从范围来说它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来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10]。情景相生就是指情与景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情与景内在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宜居讲求情景意境之美,情与景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渝东南传统民居的美也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充分营造出居与住的山地环境。

民居与自然本为一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在日益相处中渐渐形成了“异质同构”的互渗与交融性[11]。居民是传统民居的传播者,留住居民就等于留住了文化。在此情况下,传统民居是时代的缩影,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改造设计的每一步都需要慎重地考虑。空间的使用者是户主和游客,改造的成果要给人们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与体验感。在改造设计中要适当考虑户主的生活习惯,充分设计如何给体验者带来舒适的体验。渝东南传统建筑民居的空间改造不是简单的空间重置与功能转换,改造民居很大程度上是空间再生的过程,重塑与庭院的关系,也是对老建筑原有的空间要素进行有机更新再利用。以前的庭院大多只有晒谷单一的功能属性,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缺乏山地民居的辨识度。现在对于渝东南传统民居可以更多地丰富庭院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层次感,取材当地进行硬质铺设、围绕民居建筑,形成步步生景的氛围感等,促进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成独特的生活场所,不仅宜居还能还原生活中的更多诗意。使得传统建筑本体的文化和情感得以延续,渝东南民居的建筑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4.3 乡土文化与民居文化共生

乡土文化如同雨露,浸润一方乡土,成为了推动乡村全面进步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渝东南地区山势崎岖陡峭,江河纵横交错,气候高温潮湿,移民活动频繁,文化多元交融,依据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居生活场所,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基因[12]。

渝东南民居改造要以乡土自信为基础,满足村民精神和物质需求,乡土文化的表达可以首先通过对渝东南文化的解读确立乡土特质,通过资源挖掘、整理和提炼方式,确定渝东南传统村落民居保留的物质空间和精神内涵主题。其次,重构乡土场景,保留渝东南建筑的形制原真性,利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凸显当地特色,呈现出乡土质感,营造乡土场景。最后,要培育乡土精神,无论是营造手法、技艺理念等都要与本土风貌相协调,与当地生活观念相协调。

5 结语

渝东南村落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实用性与美观性并重。建筑是有生命的,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庭院与民居的和谐共生最重要的是既要尊重历史,又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作为新时代的乡村建设者,我们应当充分把握乡村振兴的机遇,要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民族村落风貌,打造差异化、民族化的乡村民居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一院一景”为切入点,致力于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环境与舒适的居住空间,发展有特色的地域建筑,这对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改造设计传统民居
锅炉节能降耗的改造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给排水改造项目的设计体会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基于城市滨河公园设计探索的研究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某码头改造工程中新老码头结构结合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