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光
关键词:文化传承;窑居村落;保护;改造
近年来,西北地区独有的地形地貌和文化氛围受到人们的关注,窑洞是这一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同时窑居院落是传统窑居村落里最基本的生存单元,也是我国古建筑在乡村文明当中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现有的窑居村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单一的空间功能及不合理的院落体系导致窑居村落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造来完善村居功能。文章通过对文化传承视角下窑居村落保护与改造策略的探究,以期让窑居建筑本身具有着良好的可持续性价值,有效地拓展建筑文化的空间价值,使得古今建筑之间的因果联系更加紧密,实现良性循环和深度更新。
1 窑居村落的保护现状
1.1 原有风貌及文化遭到破坏
目前对于传统窑居村落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开展保护开发和规划更新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传统的古建筑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拆除重建等问题,如图1 所示。因此导致民俗文化和核心的文化遗产受到了损害[1],在开展乡村资源的规划中要用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待问题,重视环境保护的利用及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这也成为了传统窑居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关键。在传统开展窑居村落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都是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模式进行房屋建设,但是这样的建设模式与生态环境要求相悖,如何在平衡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建筑,成为了改造的难点。
1.2 建筑材料自身存在湿陷性
窑居建筑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建筑材料中的黄土本身就具有湿陷性,需要经常性地对村落建筑进行维护和保养[2]。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不断推进,政策有效地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这对于更新窑居结构也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契机,改造活动围绕着加固建筑本体的形式进行展开,新材料能够降低潮湿及排水不畅所导致的问题,但是在已有建筑上开展功能更新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窑居建筑存在的地区往往都是我国的贫困地区,如果不成立专项的扶持基金很难依靠自身的地方财政进行改造和更新。
1.3 改造措施不成熟
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窑居的规划更新也需要依据乡村发展战略进行开展,延续村落布局的独特形式和地域地貌。地方政府先后开展了分期建设的形式及抢救性的保护措施,通过加固等形式保护建筑结构,同时采用廊道连通的形式将内部的各个院落全部打通。但是目前现有的工艺工法和材料基本上都处于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建设重点都是围绕转变空间形态或者提升居住环境而进行,很多措施和方法都是首次尝试,没有先例可以进行参考,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
2 文化传承视角下窑居村落的保护意义
2.1 文化传承
窑居起源于穴居,在明清时代里得到正式的发展,而窑居村落是城乡聚落中的典型院落,在广大农村的聚落环境里[3],窑居院落已经成为了微观单元上的聚落空间,它的构造形式、单元设计形式充分反映了古人们的智慧,一度成为难以形成的文化遗产,聚落空间也承载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记忆[4],而窑居村落作为窑居的组合形式,是文化保护的关键载体。
黨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规划文本中明确指出要在乡村建设领域内提升人居环境的要求,并且还要弘扬传统文化。而窑居作为中华文化之一,立足于西北乡村地区,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开展的重要载体,但传统村落作为几千年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正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逐渐流失。对于窑居村落的设计和改造不仅可以让窑居村落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中,在改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学习窑居中的传统文化及建筑表达,这对于窑居环境的设计和改造过程来说具有重要的引领及导向作用,对窑居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2.2 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为传统窑居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5]。由于窑居村落在景观表现和文化遗产保护上具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6],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对已有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满足了乡村旅游多元发展的要求。
在开展窑居村落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原生态化”的发展要求,使它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特色,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历史文化,带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7]。乡村地区的窑居村落发展不仅能够吸引旅游者体验美好风光,同时还能够使乡村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保护,传统窑居村落作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历史价值遗产和聚落形态物质遗产的核心。乡村改造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宜居性和舒适性,在文化传承背景下强化窑居的村落改造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3 共融创新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使窑居村落的历史价值和生产功能得到最大的激发,是目前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持乡村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8]。在应用新材料进行窑居村落改造的过程中,要注重现代化理念的深度融合,参照传统居民建筑中的空间格局及装饰风格开展优化设计[9],使得组成的窑居格局能够和周边环境相协调。
对窑居村落进行创新设计,需要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10]。建筑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对传统窑居村落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新型材料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体现出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将传统的窑居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一方面让窑居地域建筑能够与特色文化相互借鉴;另一方面融合现代思想与技术的窑居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被改造和设计后重新展现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也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更新。
3 文化传承视角下窑居村落的保护原则
传统的村落功能主要是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聚落载体,这是最基本的居住单位,它在规划格局上涵盖街巷空间、田园空间及居住空间等等[11]。在开展村落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各类景观要素的设计,使它在满足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层面上的非物质文化也需要得到保护。在改造的过程中,要深度地体现自身的文化特点,将村内各类改造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展示出它独特鲜明的形象,实现对自然环境、文化内涵的双重保护。
3.1 分级保护原则
传统的村落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时,从宏观到微观都应考虑整体性,将各个元素都作为保护性措施所开展的要点,不能将关联因素割裂开来,因为村落内所构成的元素是整体风貌的集中体现,通过整体性的分级保护原则,能够在宏观上规划错落、在中观层面上细致地研究街巷空间,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构建了特色建筑,使得不同的建筑元素都有它独特的保护方式,而每个空间内也都具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在开展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要始终避免“一刀切”的保护模式,在合理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以科学保护的模式和方法制定发展规划,参照着不同村落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保护利用模式。
3.2 保持原真原则
窑居村落改造不应对原有结构进行“整容”,而是为了进行村落生态的有机更新,维持原有风貌而开展的维护性措施,因此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用修旧如新的方式,保证原有错落建筑的原真性。同时,在材料的选择及设计工具上也要更新技术和工具,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村落的本质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3.3 延续继承原则
对于传统错落保护的目的应该更加明确和有效,改造性的保护是为了后人能够传承和延续前人的村风和民风,使它能够更好地延续生态文明人文发展的思路,在开展更新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突出原生文化的特色。使得土著居民能够留住乡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基础文化。并且在改造革新的过程中应合理地对文化内涵和文化符号进行保留。在开展改造设计时应自觉地延续古人的建造智慧,在继承发展的要义上进行深度的改造。
3.4 整体协调原则
人居环境的营造及各类活动的开展都应以“整体环境”为出发点,这是在以环境为主体的前提下,将相关技能技法及技巧进行深度融合,在开展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三位一体”的设计规划方案,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整体性秩序。在开展窑居空间的重塑过程中要注重原有建筑风貌的传承,使它能够与现有的窑居风格和形态保持一致,每个院落就如同点元素一样,相连组合共同形成了街巷空间。因此,对传统窑洞的改造必须要充分考虑它对村容村貌的影响,既要做到内部的协调统一,也要做到与外部环境风格主题相一致。
4 文化传承视角下窑居村落的保护策略
参照着窑居建筑的特点,应制定出不同的保护方案。对于传统村落的建立是在已有错落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在对村落居住建筑进行改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形态特点,同时也要使改造方案能够与周边环境充分地衔接,尤其是对窑居建筑的保护。在对村落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时,不仅要对空间形态进行保护,同时也要深度地展现历史街区背后的文化价值。最终落实到设计方案中,要让各个村落既能独立又能统一。
4.1 保护村落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窑居建筑体中日常经营活动的场所,对村落的保护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村落保护活动中能够看出,尽管一些村落可能没有开发保护的价值,但是它的内部却具有保护价值的核心街巷空间,单体建筑保护只是传统村落的一个核心单位,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单体建筑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原则上对于破坏形式较为严重,并且没有应用价值的单体建筑不再进行改造,而对于具有保护意义的单体建筑应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村落的改造和建设过程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改造过程的不断深化,也要结合发展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
4.2 整治原有错落风貌
窑居村落改造是一种基于窑文化而开展的特色改造模式,在进行资源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也要同原有建筑一样,鼓励就地取材的模式,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独有的乡里巷道进行资源开发。因此,在开展就地保护时,一是要重点保留建筑,对于处于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实行全面测量和专业化的修复设计,在选择专业化的修复队伍后采用修旧如旧的修复方法进行施工。同时,对重点建筑和它相关的附属建筑也要建立起适时的维护机制,使得旧有建筑的建筑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留。二是在建筑的选择上,一般选取现存较为完整的窑居院落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在开展保护内容的选择上要对空间功能、墙壁色彩风格等具有代表意义的元素进行深化设计。使得在改造活动中,不仅能够对原有的建筑风貌进行整治,而且能够营造新村的精神风貌。
4.3 丰富村落保护建设手段
首先从政府行政层面上要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改造活动可以积极联结社会资本进行资金投入,使它们共同发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改造活动要考虑当地群众的主导作用,使得改造活动能够更加地接地气。在满足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还要迎合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在开展硬件配套的建设上要丰富水电气网络等基本民生的配套资源建设,显著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传统的村落改造不仅实现了住宿功能的升级,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开展社会资本融资的过程中,开发商要注重“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核心指导要义,切实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改造,不能够过度地进行开发,尤其要注重改造工程的客观性,严格参照历史资料和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复原。
4.4 提升院落的适应性功能
在开展改造的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风貌的传承这一核心功能,使得新旧元素之间能够在一个物质空间内得到很好地融合,延续已有的基础功能,或在基础架构上进行深度开发。在开展改造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本的基础功能,同时在兼顾居民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设计。在保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功能的植入。对于现代庭院这一基本要素的融入,要充分注意传统院落空间中所营造的意境、人文内涵及诗情画意,这些因素都是窑居村落里所追求的美感,在进行院落的规划设计时,常常体现在雕刻匾额及门楼等构件当中,因此这些元素是开展功能性保护的关键核心,同时还要从空间艺术的角度上进行深度改造。在适应性要素的融合中,还要强化本土材料的应用,这样才能够使得院落的更新建设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間更加地协调一致。同时,在材料处理的过程中也要深度挖掘有机材料的应用,通过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引入提升材料的基础性能,保障改造建设的安全性,在原有材料的加工工艺上结合现代化机械进行改良,破除传统更新改造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安全及不实用的现象。
5 结语
窑居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建筑单体,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完美缩影,通过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够深度剖析核心历史文化,对于乡村建设的有机更新具有着重要意义。在保护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传承,在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使得新旧构件之间能够实现共融的效果。改造与保护之间不是因循守旧,同样也不是进行大拆大建,需要通过新型的技术材料来体现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建筑和现代工艺的共融,在保留传统窑居风貌及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与现代文化和技术相结合进行改造和保护,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保护和改造改善窑居村落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