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乐 吕叶辉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物质水平不断上升,不知你近些年能否感受到周围人都在悄悄地“横向发展”。许久不见的亲戚身材又丰盈了一圈,小家伙们的小脸蛋愈加圆滚,连各家各户的小宠物都在悄悄“囤肉”。基于中国艰苦的奋斗史,老一辈对吃好吃饱和富态圆润的身材更有种执着的追求。在社会大环境和人类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催生下,超重与肥胖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阻碍。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肥胖”这个词的直观感受也许是大腹便便、满脸横肉,或是体重秤上的数字超过了同等年龄的多数人。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中,肥胖定义为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呢?不是单纯靠直观感受或者体重秤上的单一数字,在不使用精密仪器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來对成人的超重和肥胖程度进行评估,其定义为以千克为单位的体重÷以米为单位的身高的平方(千克/米2)。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人超重和肥胖定义为:BMI≥25千克/米2时为超重;BMI≥30千克/米2时为肥胖。由于黄种人的体脂在同等情况下更高,所以BMI在应用于国人时做了相应调整。根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超重和肥胖对应的标准如下表。
还有一些读者也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BMI在正常范围内,身材却看上去不如同体重的其他人苗条,体检报告还建议我减肥呢?这种“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体积、大体重,而是脂肪与肌肉比例的失衡。众所周知,同等重量的脂肪和肌肉,脂肪的体积要比肌肉大得多,人自然看上去就“膨胀”。“低体重、高体脂”现象,大多发生于现代年轻人,由于不健康的饮食结构、进食习惯、活动方式等造成的身体总脂肪含量过高,肌肉含量低。尽管外形和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偏瘦,但是身体并不健康,也就是我们口中“又瘦又胖”的“瘦胖子”。
在了解脂肪与肥胖的关系前,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脂肪是什么。脂肪组织是由一个个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不同区域储存的脂肪,其结构、功能皆有不同。脂肪细胞可以简单分成两种,一种为黄色脂肪细胞(或白色脂肪组织),另一种为棕色脂肪细胞。黄色脂肪细胞在人体分布最广,也就是广义上的“脂肪”,可以供能、维持体温、缓冲和保护人体。棕色脂肪细胞虽然是脂肪细胞的一种,但它的作用是燃烧脂肪和产热,只分布于身体很小一部分区域。有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组织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和终身肥胖有一定关联。
注:“标准体重”定义为同等身高、营养良好的儿童体重为标准体重(100%)。
脂肪含量检测有许多种方法,参考WHO的标准,正常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占体重的10%~20%,女性为15%~25%。一般情况下,体脂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多以男性体脂≥25%、女性体脂≥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
就超重/肥胖的评估来说,根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建议,可分为4期(表1)。
肥胖的流行趋势
目前,肥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根据WHO统计报道:全球人口的BMI正逐渐增加。2016年,全球超过19亿的成人超重,近全球人口的1/4,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超过3.4亿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问题一度被认为主要存在于高收入国家,但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特别是在城市环境中,超重/肥胖率正在上升。2019年超重或肥胖的5岁以下儿童中,几乎有一半生活在亚洲。
中国或许已成为世界“首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一半成人超重/肥胖,6~17岁的青少年和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0%和10.4%。如果按照WHO标准,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仅次于美国。如果按照中国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注:超重/肥胖相关疾病包括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
儿童和青少年中男性的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在成人中,近些年男性的超重/肥胖率也在不断上升,大有逆转此前成年女性超重/肥胖率大于男性的趋势。在我国,社会经济状况较高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也较高。在男士中,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但女士情况相反。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所以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
超重/肥胖大流行的原因有较多的研究总结。在《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年版)》中认为,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和生产模式转变,是整体超重/肥胖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年龄、性别、民族、农村/城市、地理位置、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心脑血管家族史等均与超重/肥胖发病概率相关。
肥胖的不同“形状”
“你的肚子比较大但是四肢纤细,应该是苹果型身材吧”;“你上身这么瘦,大腿上肉多,估计是梨形身材”;“你……”
以上对话或许作为女性在生活中更能常常听到,这是人们对于身体脂肪分布做出的最直观的分类,以此来方便自己在穿着打扮上扬长避短,在塑造更完美的形体上明确方向。手臂上的“拜拜肉”,肚子上的“游泳圈”,脸上的“双下巴”,并非一定与超重/肥胖画等号,而是要看脂肪的分布和数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健身人士对健美身材的追求也要求适度,体脂并非越低越好。
最为常见的肥胖为周围性肥胖,以脂肪沉积于皮下、四肢或下半身为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梨形身材”,多见于女性和儿童青春期。
根据报道,与超重/肥胖及其引起的疾病相关的风险脂肪组织,最多的是白色脂肪细胞中的内脏脂肪组织,它们分布于我们的腰腹部,包绕我们的内脏器官;当内脏脂肪组织过多,就会变成我们口中的“啤酒肚”“将军肚”“苹果型身材”。内脏脂肪堆积超过正常指标,就是肥胖中的“中心性肥胖”,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腹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多见于男性。也叫作病态肥胖,和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比周围性肥胖更高。内脏脂肪蓄积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更大,如脂肪肝、脂肪肾等疾病。
如何判断一个人为腹型肥胖,可以通过测量腰围、臀围,计算腰臀比来判断。中国目前参考WHO的标准,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或腰围/臀围>1.0即称为腹型肥胖。但腰围与腹型肥胖的关系被证明也许具有种族特异性,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把中国人腹型肥胖的标准临界值设为男性腰围≥90厘米和女性腰围≥80厘米。
肥胖的性质
从肥胖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有能够影响人体脂肪吸收与代谢的因素,都会成为肥胖的原因。从肥胖的发生原因上,我们可以将肥胖分为以下几类。
先天基因遗传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肥胖和遗传已被证明具有一定的关系,双亲肥胖的子女肥胖发生率是双亲非肥胖者的数倍。
但导致肥胖的原因更多见于后天综合因素。①不健康的饮食结构;②能量摄入大于支出;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规律作息、久坐不动等);④长期压力与精神因素导致的代谢功能紊乱;⑤怀孕;⑥年龄;⑦吸烟;⑧饮酒。
肥胖的形成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内容,这种由于遗传、饮食及生活习惯所导致的肥胖我们称为单纯性肥胖。
另外,肥胖作为一种清晰的身体体征,是许多疾病的继发性表现。由診断明确的疾病所导致的肥胖称为继发性肥胖,例如肿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
此外,在治疗与肥胖无关的疾病时,由于所选药物和治疗方法等医疗手段导致的肥胖称为医源性肥胖,比如使用胰岛素、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探究肥胖的原因和性质,我们可以看到肥胖已经不只是一种生物学角度的发展结果,不仅是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缺乏,而是致胖环境因素、个体层面遗传易感性、社会一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形成的。近年来,社会一心理因素在致胖原因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有学者认为肥胖已经开始发展成一种社会问题,甚至发展成一种社会与个体的心理问题。
小结
本文分析了肥胖与脂肪的关系,以及人们为什么会肥胖,使人们意识到肥胖症对人类的威胁,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心理与体格。超重/肥胖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2019年超重和肥胖导致的死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中占比11.1%,历史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同时,超重和肥胖也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重庆医科大学李启富教授在研究脂肪含量和死亡的关系中发现,在生活方式健康人群中,脂肪含量与全因死亡呈线性关系,即脂肪含量越多,死亡风险越高;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中,脂肪含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增加死亡风险,这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健康的胖”。我们对肥胖了解得越多,对肥胖的性质进行定义,就是为了让大家关注肥胖背后的潜在原因,改变大家“胖都是吃出来的”刻板印象,鼓励肥胖症患者寻求医疗帮助,塑造一个肥胖症患者心理友好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