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最亮的一颗星”!
2022年,重庆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750亿元,同比增长约10.5%。其中,“照母山”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占到重庆总量近1/4,成为“最亮的一颗星”。
在这里,有超过6000家企业入驻、超8万名人才汇聚,上百栋楼宇“群星闪耀”,工业软件、汽车软件、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成链成群……如今,照母山已成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热土,“照母山现象”备受关注。
究竟什么是“照母山现象”?对其他城市發展数字经济又有哪些启示?
照母山实际是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一个片区。其核心区仅有13平方公里左右,但就在这个不大的区域内,短短二十年时间里,已累计注册数字经济企业达6000余家,汇聚了超8万名人才,聚集了腾讯、紫光、广域铭岛等众多知名企业,逐步孕育出包括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内容、物联网等在内的多条产业链。
2022年,重庆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750亿元。其中,“照母山”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贡献了其中的四分之一。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为重庆数字经济的一张名片,也是整个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的高地之一。
说到数字经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杭州模式”,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建立在平台创新、支付方式创新、金融创新等基础上的消费互联网,而照母山所代表的“重庆模式”,则可以归结为是主要依靠数实融合的工业互联网。
众所周知,重庆是国内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几年前,受制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压力,重庆率先提出了智能化转型战略,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重庆智造”升级。而传统制造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恰好为照母山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也吸引了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的扎堆。
以重庆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为例,在目前的汽车智能终端领域,重庆的诸多创新都出自照母山:梧桐车联向行业提供全栈式整车级智能化解决方案;广域铭岛作为吉利工业互联网平台总部,构建全国首个源自汽车行业的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励颐拓揭榜“面向整车及装备制造行业的国产高端CAE开发”项目,推出多款“重庆造”工业软件产品……
不只是汽车,2018年,重庆提出的12大智能产业,还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装备等等。这些都给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用武之地”。而照母山所在的两江新区,本身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有着突出的实力。这一产业集聚优势,更进一步有利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的强强联合。
统计显示,重庆市目前已累计认定智能工厂105个,数字化车间574个。经测算,重庆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
重庆数字化生产车间。图/ IC photo 摄影/ 陶 廉
为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重庆已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累计4075个,直接带动工业投资600多亿元;重庆市1500余家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规上企业产值平均增长46.8%,对全市工业产值贡献超6成。
这些智能化转型成绩的取得,显然离不开以照母山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区的基础支撑。而反过来,大规模的智能产业集群的加速发展,也给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时至今日,可能还有人会认为,数字经济产业似乎是“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但其实,如果我们观察照母山的数字经济产业构成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妥妥的“硬汉风”。
比如,近几年照母山产业聚集度大幅提升,逐步构建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渝兴软件园、星系列等产业楼宇。其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堪称“核心引擎”,其定位就是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动力,打造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产业分链。
基础设施方面,诸如全国首个“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上线试运行,两江云计算中心建成机柜2.8万个、可容纳服务器规模达到36万台,市场化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等等,也都是为工业互联网服务的。
在早年,照母山的数字经济产业确实也更多是以消费互联网为主,如大量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等等。这些与多数城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实际上都大同小异。但现在,乘着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东风,照母山的数字经济产业也顺势开启转型,向工业互联网方向大踏步迈进。
图为重庆汽车制造业生产车间。图/ IC photo摄影/ 陶 廉
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照母山的这一微妙转变,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方面,契合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实际上给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都带来了新机遇。一个地方的数字经济产业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这个新风口,不仅能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好服务,也能够推动自身的“脱胎换骨”。
另一方面,顺应了数字经济由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转变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无论从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应用场景的丰富程度来看,单纯的消费互联网,已经走过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未来产业数字化的主战场以及数实融合的重点,毫无疑问就是制造业。
在上述双重变革之下,国内数字经济产业的区域格局也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重新洗牌。那些既有传统互联网平台、人才等基础,又有强大制造业体系的城市,很可能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新的王者。重庆会不会成为“西部硅谷”?值得憧憬。
借风起飞的照母山,对其他地方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有哪些启示?
我認为,最突出的应该在三个方面。
一是善于抓住风口,果断转型。
从今天来看,照母山数字经济产业的成功,是令人瞩目的。但实际上,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包括照母山在内的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并不算出众。即便是放在西部来看,也可以说是长期被成都的数字经济光环所笼罩。重庆的整体产业结构,给人的印象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当家,结构偏“重”,甚至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也曾一度陷入低谷。
但前几年,重庆果断推进向智能制造转型,尽管经历了一定的阵痛,却也较早抓住了数实融合的风口——不仅让制造业迈向了一个新台阶,也带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在这样的新局面下,重庆并没有止步。2022年,重庆又大手笔推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明确到“十四五”末,全市软件业务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行业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由此可见,转型越早,越容易抓住红利。
二是重视创新资源聚集和人才培育。
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缺了智力和人才支撑,就是无米之炊。重庆的创新资源,无论是高等教育资源,还是人才资源,在同等体量城市中,实际上并不突出。正是看到了这一短板,过去几年,重庆对大学的“抢夺”,让人印象深刻。
早在2018年,重庆就提出,到2020年,将建设3至5所高水平新工科高等院校;到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2019年初,重庆又提出5年累计总投入不低于60亿元建设高等教育强市,提高全市高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020年,重庆再次明确,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研发机构,助力重庆实现创新发展。
并且,这些高校的引进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主要是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深入合作,壮大高端创新主体,吸引“高精尖缺”团队和人才落户,形成高端创新资源聚集。
发展新兴产业,既要有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也要有能够吸引人的生态环境。
此外,照母山所在的两江新区,也发布了“两江人才十条”等政策。其中,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达内教育等10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年培训学员近2万人,为塔尖和塔基人才提供优质战略储备。
毫无疑问,这些同步进行的揽才行动,为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和智能制造转型,奠定了最基础的智力资源支撑。
三是重视生态环境打造。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意外。因为一提到某个产业的发展环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营商环境,但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同样非常重要。
这方面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参考。比如,在国内,华为搬迁到东莞松山湖,员工上班就被形容为是畅游在欧式园林建筑中;并且,该区域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在国外,苹果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市的新总部,以绿色空间为主,拥有充裕的空间种植数千棵树木以及设立果园和中心花园。苹果称该园区最终将有80%的面积属于风景地带。
而照母山,背靠约4700亩的照母山森林公园,周边百林公园、天湖公园、金州公园、动步公园等集点成群,本身就是重庆著名的宜居之地,将数字经济布局在此,可谓坐拥天时地利之便。
新兴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偏爱,其实并非只是巧合,而与它们的产业形态有着必然联系。只有意识到它们需要什么,才能够最大化吸引企业的入驻。
所以,发展新兴产业,既要有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也要有能够吸引人的生态环境。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