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姣
幼儿园区域环境即区域活动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一系列的教学结果表明,区域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需要良好的区域环境作支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科学地投放各种活动材料,设计空间布局等,让幼儿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学习活动与内容,主动交往与操作,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其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因此,要想达到既定的区域活动目标,创设一个能够满足幼儿需求与兴趣的区域环境是关键与核心。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阐述当前幼儿园区域环境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建设幼儿园区域环境分享几点拙见。
一、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幼儿园的区域环境创设受到高度关注,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就目前幼儿园区域环境建设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丰富性。丰富的环境是保证幼儿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与根本,然而,就当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情况来看,单一、单调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材料的投放,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给幼儿投放一种材料,比如语言区域活动中只投放绘本再无其他材料,很难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新颖性。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建设的环境往往一成不变,一开始幼儿充满兴趣,但时间越长,幼儿的兴趣也就越低,活动效果逐渐下降;三是缺乏自主性。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一项活动,所以环境建设也要突出自主性特点。然而,就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情况来看,教师过度掌控,就投放的材料而言,缺乏创造性、开放性,限制了幼儿个性的发挥,而且在玩伴的选择、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也过度干预,幼儿缺少自主发挥的空间;四是缺乏教育性。幼儿园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加上“去小学化”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保育员”,负责孩子们的安全,带领他们玩耍,忽视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实际上,不论什么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以教育为目标,要让儿童通过区域活动有所得,这也是当前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缺乏特色性。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要尽可能地有特色,这要通过环境创设体现出来。然而,就当前幼儿园区域环境建设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环境建设经验,千篇一律,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普遍较低。
二、幼儿园区域环境建设的特征
要想顺利建设幼儿园区域环境,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作用等,这样才能找准建设方向与切入点,保障环境的有效性。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所准备的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的、轻松的活动,特点是自主交往、自由自选、个性化学习等,而区域环境建设则包括材料选择与投放、区域空间布局等,具有以下特征:
(一)分层性
区域环境的建设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情况来看,教育资源少,幼儿数量多,所以教师在建设区域环境时很难考虑到每一位幼儿智力强弱与个性特征等,而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具体来说,无论是区域空间布局、活动材料选择和投放等,都要凸显出层次性,让发展水平、年龄段不同、学习需求不同的幼儿的需求均得到满足。
(二)生成性
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特定的目标,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设定区域活动目标后就不能再更改目标。实际上,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多都是在计划之外,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所进行的活动转变为有助于幼儿成长的、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在区域环境建设上教师也要体现这一点,遵循生成性原则去创设,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确保所创设的活动平台有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策略
(一)注重环境建设的丰富性,便于幼儿展开集体活动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需要满足幼儿在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这些方面的养成需要。加上环境建设要遵循生成性原则,所以教师要注重环境建设的丰富性,为幼儿开展集体活动提供方便。为了调动幼儿的能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共同搜集相应的材料,分别承担任务,这样既可以提升环境创设的丰富性又能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意识。以语言环境建设为例,可以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绘本,通过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为早期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文本资源。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将带有生活中常见事物如水果、动物名称与图片的海报张贴在墙壁上,从而反复地认识与运用常用的语言。基于这些材料创设的语言环境给予幼儿宽阔的个性发展平台,有助于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以艺术环境建设为例,可以组织幼儿将常见的绘画工具如颜料、彩铅笔、蜡笔等摆放在区域角落中,方便日常绘画使用。又如,引导幼儿寻找、搜集各种好看的风景照片,将它们张贴在墙壁上,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区域艺术气息。也可以带领幼儿展开剪纸活动或其他的手工活动,再将这些作品依次张贴或摆放在区域角落,共同促进区域环境的丰富性,缩短幼儿与区域活动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此外,生活资源极其丰富,教师要善于利用它,仍然以艺术环境创设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搜集身边的废旧物品如矿泉水瓶子、光碟、瓶盖、破旧的衣服、快递纸盒等,这些都可以用作手工材料。发动幼儿的力量搜集这些材料,可以提升资源的丰富性,方便组织幼儿展开集体活动。
(二)注重环境建设的新颖性,有效满足幼儿兴趣需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特长与兴趣,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建设区域环境,使环境更加多变、新颖。此外,幼儿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而对于一成不变的环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建设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能动性,为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例如,在科学探究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秉持着让每一个幼儿发挥各自特长与爱好的理念展开创造活动。一些幼儿喜欢自然界中的植物,对它们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树林、校园等地搜集各种类型的树叶、花朵等,也可以直接给孩子们投放这些材料,然后组织他们用不同的材料、盒子去包装这些树叶与花瓣等,制作成植物标本供其他人欣赏;一些幼儿的空間思维能力很强,热衷于玩这一类的游戏,教师可以利用硬纸片等材料制作迷宫模型,将其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共同开展迷宫穿越游戏活动。再以语言区域活动为例,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通常带领幼儿去说,教给他们各种词汇,以此发展其语言能力。这样的区域活动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效果也不明显。实际上,幼儿普遍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喜欢的动画内容设计区域活动方案,组织幼儿依据动画故事中的人物去扮演角色,也可以模仿动画中的情节自编故事等。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可以提前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准备好相应的活动材料、道具等,确保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全身心投入。
(三)注重环境建设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将自认为对孩子有用的知识机械地“投喂”给他们,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去体验,所以未能形成深刻的印象。真正的爱是教师创造环境,调动孩子的能动性,让他们自主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同样,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幼儿自主参与的基础上,而自主性最大的特点是交还儿童掌控权、决定权,让他们做区域活动的主人,所以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环境的建立必须为他们“量身定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幼儿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结合这些要素去创设环境,给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搭建良好的平台。以学习区域环境建设为例,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不知道孩子应该去学习什么,实际上,可以提前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适当添加简单的算数课本、拼音课本、古诗词绘本、儿童故事书等,还可以增添小算盘等材料,这样可以让幼儿从小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去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从而实现学与乐共存。例如,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秉持着让幼儿自主创造的教育理念投放材料,确保幼儿能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如投放“轮胎”这个材料,因为轮胎的玩法有很多种,所以这给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方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具体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滚轮胎,还可以钻轮胎,又或者与同伴一起叠轮胎。除了在材料上突出自主性,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伙伴,自主制定游戏规则等,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四)注重环境建设的教育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区域活动从表面上看是组织幼儿玩耍,但是它的性质是教育。通俗来说,不能为了玩而去玩,要让幼儿通过区域活动有所得,或是获得知识,或是获得技能,又或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建立区域环境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基于科学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应依据幼儿实际需求与成长状况建立具有教育意义的区域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从各维度、各层面去观察幼儿,再针对性地建立区域环境。例如,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幼儿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甚至有盲目攀比的心理。面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作存钱罐。首先投放包装盒、橡皮泥等材料,再给他们展示各种存钱罐的照片,带领幼儿一起发挥想象并用这些材料制作,定期存储零花钱,以此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又如,部分幼儿有着急躁的性格,在生活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难以有效适应新的环境。基于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团结友爱、文明用语为主题制作海报并张贴,鼓励他们学习海报中人物交流方式,以此培养幼儿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再以前文中的“变废为宝”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从身边搜集废旧的材料,如瓶盖、矿泉水瓶子、纸壳等,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这些废旧物品,然后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讨论,将这些废旧材料经过改造后转变为具有观赏性或实用性的物体,譬如将洗衣液的空瓶子改装成喷水壶,将破旧的鞋子改装成有个性的花盆等。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而且他们的创新思维、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实践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除此之外,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坏物,只要肯动脑筋是可以将它们转变为好事好物的。
(五)注重环境建设的特色性,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教育教学需要凸显出特色化,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与环境建设也是如此,不要千篇一律,要与众不同,这样既可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又能实现学前教育特色化,提升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从而创设具有特色的区域环境,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基于本土资源建设区域环境的优势在于:第一,孩子们对本土资源比较熟悉,所以运用它们创设区域环境可以增强区域活动的熟悉感、亲切感,有助于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積极性。第二,基于本土资源建设区域环境可以打造特色活动,而且还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与幼儿共同探究本土资源并开发利用,如美工区域活动中,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幼儿去户外搜集各种自然资源如树枝、石头等,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和创作。譬如从溪边捡一些光滑的石头,组织幼儿在石头上用颜料去创作,将平平无奇的石头变成一个个艺术品。除此之外,教师应深入挖掘当地的美术资源、体育资源,即引进民间美术资源如刺绣、蓝染、剪纸等,或者引进滚铁环、踢毽子、跳竹竿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让幼儿园区域活动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环境创设也更有特色。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学习或游戏,不但可以调动幼儿的能动性,而且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充分感受其魅力,这对提升幼儿的人文情怀、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此外,传统文化也因为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得到传承与弘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教育,这个阶段的幼儿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而且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客观来说,环境具有良好的育人价值,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区域环境间接地影响区域活动氛围,进而影响育人效果。因此,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区域环境的创设并细致安排工作。笔者在文中结合教学经验分享了一些建设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方式方法,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会继续深入研究,找到更多科学的区域环境建设方法,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