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行为规律研究

2023-05-30 14:04:33赵婷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上海市

赵婷婷

摘   要:上海市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阶段,为进一步探究该阶段下居民垃圾分类现状、行为规律及制约因素,对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实证调查,并使用帕累托法、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投放时间不合理,执法力度、处罚力度不够是制约居民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与其他群体相比,学生群体的垃圾分类准确率最低。因此,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对促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讨论,如提升认知水平等。

关键词:垃圾分类;行为规律;帕累托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1-0066-05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9亿吨,同比增长9.6%,2018年产生量为3.23亿吨,同比增长4.5%,2019年为3.43亿吨,同比增长6.2%[1],大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占比相对较高,“垃圾围城”日益严重。因此,强制居民垃圾分类迫在眉睫。2016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垃圾强制分类”的概念[2];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条例》,首次要求强制居民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被开启[2];2019年,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市进入垃圾分类强制阶段。至今,上海市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已持续一段时间,本文基于此背景,探讨当下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行为规律,在描述统计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垃圾分类现状制约因素及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在个体间的差异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信息。

一、文献回顾

在城市垃圾分类现状研究早期,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对法律政策、管理机制方面的专研,Bovel[3]通过对新西兰垃圾分类的研究提出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的关键;James[4]强调明确相关主体责任的重要性。由于我国垃圾分类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并以此提出管理政策,刘晓峰等[5]借鉴德国经验,认为我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管理政策。另一些研究者通过对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探讨、问题的分析提出管理政策,余洁[6]、谭文柱[7]认为,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没有约束,亟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不同建议,杜倩倩等[8]提出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按袋征收的垃圾收费制度;路鹏等人[9]的研究结果表明检查監督的重要性。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大量研究者致力于研究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Zhang等[10]在对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调查中发现,女性比男性更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陈飞宇[11]的研究则认为男性比女性的分类意愿更强。此外,文化、收入水平、家庭特征、家庭面积等与分类行为之间也存在相关性[12-14]。目前在垃圾分类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15-17]。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调研和对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的实地调查,确立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遵循相关设计步骤、原则,形成初步的问卷调查量表;最终咨询专家意见,形成了本文的问卷调查量表。

(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将样本遍布于上海市的各个区域,并使样本结构合理分布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区间上,以保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式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21年3月14日至4月24日,本研究采取线上发放问卷形式,为保证数据具有较高质量,本研究在问卷调查量表中设置了红包奖励。最终在问卷调查开展期间共收集547份问卷,经过数据筛选,剔除无效问卷25份,收集有效问卷522份,有效回收率为95.4%,样本数据可供后续研究使用。为进一步检验样本结构分布的合理性,本研究将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调研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较均匀,调研样本涉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教育水平的居民,调研样本具有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行为规律

1.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现状。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看,71.26%的受访者支持垃圾分类,18.01%的居民表示别人分我就分,仅10.73%的居民反对垃圾分类,总体来看居民对垃圾分类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从居民对目前垃圾分类政策的态度看,72.99%的被调查者支持目前的垃圾分类政策,17.43%的居民觉得无所谓,9.58%的被调查者反对目前的垃圾分类政策。关于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认知现状,目前上海市垃圾分类标准为四类: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60.92%的被调查者有正确的垃圾分类标准认知,204位被调查者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是错误的,在错误的垃圾分类标准中,选择最多的分类标准是五类:干垃圾、湿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正确率仅为60.92%,居民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有待提高。

2.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现状。关于目前上海市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的情况,本研究设置了居民垃圾分类情景模拟题,共设置了30种常见的生活垃圾,其中9种干垃圾,13种湿垃圾,4种可回收物和4种有害垃圾。根据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总体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为85.45%。从所属的类别来看,干垃圾的分类准确率为81.69%,低于总体的分类准确率,主要原因是对于“大块骨头”所属的垃圾类别仅187位受访者分类正确,正确率为35.82%,“砖瓦陶瓷”的分类准确率也较低,为79.69%;湿垃圾类别的分类准确率87.15%,湿垃圾类别中“枯树叶”的分类正确率最低,为67.62%;可回收物类别的分类准确率为83.38%,低于总体的分类准确率,可回收物类别中“废金属”和“废玻璃制品”的分类准确率相对较低;有害垃圾类别的分类准确率最高,为90.47%。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餐巾纸、剩菜剩饭、果皮菜叶、鱼骨、糕饼、肉干、鸡蛋壳、废药品、手机电池、废油漆”等生活垃圾的分类准确率均在90%以上,这些均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垃圾;相对而言,“砖瓦陶瓷、大块骨头、枯树叶”等垃圾的分类准确率较低,均低于80%,这些生活垃圾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其他生活垃圾的分类准确率在80%左右。总体而言,居民对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垃圾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但对一些其他的生活垃圾存在认知偏差。

表1为居民认知偏差较大的生活垃圾种类及居民对其的认知偏好,本研究共整理统计了9种分类准确率低于85%的垃圾种类及居民对其的认知偏好。居民对“大块骨头”的认知偏差最大,58.24%居民将其归类为湿垃圾;其他生活垃圾的认知误差及偏好详见表1中数据。从表1数据可知居民对一些垃圾种类存在认知偏差,对垃圾分类标准理解不到位,易将干垃圾混淆为湿垃圾或可回收物、将湿垃圾混淆为干垃圾、将可回收物混淆为有害垃圾或干垃圾,需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知识,让居民从本质上理解垃圾分类标准。

3.生活垃圾处理主体、投放时间及处理方式现状。关于家中生活垃圾由谁处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0.65%的被调查者反映家中的生活垃圾由退休老人帮忙处理,占比最高;上班、上学族帮忙处理生活垃圾的占29.31%;25.86%的被调查者反映家中的生活垃圾由全职家庭主妇(夫)处理;14.18%的家庭生活垃圾由保姆、小时工处理。从投放时间现状看,55.94%的被调查者反映在晚上定时投放垃圾;34.1%的被调查者称在早上定时段投放垃圾。通过对上海市各小区居民的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居民反映应该增加中午垃圾投放时间段,且一些小区已根据自身情况增加了中午投放时间。关于垃圾处理方式现状,91.76%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垃圾分类,其中66.67%的被调查者反映,可回收物单独处理,其他垃圾扔进垃圾箱房,25.10%的居民是将垃圾分类后全部扔进垃圾箱房。换言之,在垃圾分类的居民中,72.66%居民注重可回收物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因为可回收物带来的收益或者是其他原因,这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4.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规律。关于居民处理不同类别垃圾的现状及规律,干垃圾处理现状和规律为:33.03%的被调查者反映家中平均每周处理干垃圾的次数在7次及以上,约64%的居民称家中平均每周处理干垃圾不少于5次;对于湿垃圾类别,43.89%的被调查者反映家中平均每周处理湿垃圾在7次及以上,占比最高,约76%的居民平均每周处理湿垃圾不少于5次;可回收物的处理次数则与干垃圾、湿垃圾有较大区别,57.92%的被调查者反映家中平均每周处理可回收物的次数为1—2次。每个家庭每周处理干垃圾平均为4.95次,湿垃圾为5.42次,可回收物为2.45次。

(二)居民垃圾分类现状的制约因素分析

本文基于帕累托法对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制约因素和居民执行垃圾分类制约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列出的制约因素均为参考相关文献[3、4、6—9、15、16]和实地调查后整理統计得出。

阻碍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的主要因素如图1(a)所示,图中横坐标从左至右依次代表“执法力度、处罚力度不够,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不强,末端垃圾处理设施未能跟上,分类设施不完善,投放环境差,垃圾分类宣传力度不够,其他”。根据帕累托分析法可知累计百分比在80%以内的为制约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的主要因素,从图中数据可知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执法力度、处罚力度不够,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不强,末端垃圾处理设施未能跟上和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累计比例在80%—90%之间为次要因素,“投放环境差”是制约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的次要因素。帕累托分析指出要提高工作质量,应从主要因素着手,因此要提高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质量,应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让居民从内心认可垃圾分类。

图1(b)反映的是居民执行垃圾分类行为的制约因素,图中横坐标从左至右依次表示“投放时间不合理、垃圾种类多,不清楚具体的分类标准、垃圾分类麻烦,浪费时间、投放点距离远、投放设施不完善、投放环境差、其他和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分类”。由帕累托分析和图中数据可知,制约垃圾分类主要因素是前面几项,“投放环境差”是次要因素。因此,要加大居民的垃圾分类执行力度,应设置合理的垃圾投放时间,定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使居民理解掌握垃圾分类标准。

(三)垃圾分类准确率的个体差异分析

本文主要分析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在人口统计学(性别、年龄、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职业、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性。本文综合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由于性别特征只有两个变量,因此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他统计学特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讨。

关于性别特征在垃圾分类准确率上的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数据可知,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在性别上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比较两组变量的均值如表3所示,男性样本的平均分类准确率为83.87%,女性样本为87.39%。女性样本的平均分类准确率高于男性。

将年龄、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职业、家庭月收入分别作为分组变量,样本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作为因变量,对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汇总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数据可知,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在年龄、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职业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其P值均小于0.05;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在家庭月收入方面则不具有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地,对于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文对其进行详细分析,见图2。从被调查者的年龄看,年龄在40—49岁的居民其平均垃圾分类准确率为87.63%,高于其他年龄段居民的分类准确率;从家庭成员看,居民的平均分类准确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大的趋势,拐点分别在家庭成员数量为三个、五个;从居民的受教育情况看,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并没有随着学历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反而呈现出硕士及以上水平垃圾分类准确率最低的现象;从被调查者的职业看,离退休样本居民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均值最高,达到了87.72%,其次为全职工作样本居民,学生群体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均值最低。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被调查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平均认知准确率为60.92%,居民对目前上海市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水平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知与上海市垃圾分类标准间存在差异性;居民对常见的生活垃圾具有较高的分类正确率,如“餐巾纸、剩菜剩饭、果皮菜叶”等,对生活中较少涉及到垃圾分类正确率较低,如“砖瓦陶瓷、枯树叶”等。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本质理解不到位,非常见的生活垃圾易出现认知偏差。

第二,在投放时间方面,较多的居民选择晚上定时段投放生活垃圾,有一些小区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增加了中午投放时间段;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方面,66.67%的居民选择将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单独处理其他垃圾分类后扔进垃圾箱房;在各类别垃圾的投放次数方面,每个家庭每周处理干垃圾平均为4.95次,湿垃圾为5.42次,可回收物為2.45次。

第三,在垃圾分类制约因素方面,阻碍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执法力度,处罚力度不够和居民垃圾分类意愿不强”,要想促进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制约居民执行垃圾分类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投放时间不合理和垃圾种类多,不清楚具体的分类标准”,应通过设置合理的垃圾投放时间、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执行力。

第四,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在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数量、受教育情况、职业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家庭月收入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对于垃圾分类准确率低的群体,社区、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如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表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并鼓励其他居民向其学习等)提高这类居民的分类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202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重点城市占比分析[EB/OL].北极星固废网,2021-04-26.

[2]   范文宇,薛立强.历次生活垃圾分类为何收效甚微:兼论强制分类时代下的制度构建[J].探索与争鸣,2020,(8):150-159.

[3]   Bovle C. A.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New Finland[J].Waste Management,2002,(20):103-109.

[4]   James.Market Incentives to Encourage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 Paying for What You Throw[J].Social Science Recycling,2009,(6):321-329.

[5]   刘晓峰,梁佳.国外城市垃圾管理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2,(3):14-15.

[6]   余洁.关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法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4):13-15.

[7]   谭文柱.城市生活垃圾困境与制度创新:以台北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7):95-101.

[8]   杜倩倩,马本.城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实施依据和定价思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8):20-23.

[9]   路鹏,王桂琴,李海滢,等.层次分析法在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环境卫生工程,2012,(6):1-3.

[10]   Zhang H.,Liu J.,Wen Z. G.,et al.College studentsmunicipal solid waste source separa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A case study in Beijing,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64).

[11]   陈飞宇.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仿真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8.

[12]   王玉.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13]   Hansmann R.,Bemasconi P.,Smieszek T.,et al.Justifica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recycling behavior:The case of used batterie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6,(2):133-159.

[14]   Robinson G. M.,Read A. D.Recycling behaviour in a London Borough: Results from large-scale household surveys[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5,(1):70-83.

[15]   徐林.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1):142-160.

[16]   Xiangru Li.Garbage sourc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impact factor,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in rural areas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Hangzhou[J].Waste Management,2019,(89):313-321.

[17]   Rulli Pratiwi Setiawan.Factors determining the public receptivity regarding waste sorting: a case study in Surabaya city,Indonesia[J].Sustainable Environment Research,2020,(30):1.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上海市
上海市创造学会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7期)2021-08-21 06:49:52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车迷(2017年12期)2018-01-18 02:16:12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0:46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15:10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9:12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制冷技术(2016年6期)2016-03-08 1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