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 铸就中华复兴

2023-05-30 05:27席会东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中华文化

席会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核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实现中华复兴的千秋大业。

华夏文化的核心实际上是“三黄文化”,炎黄子孙是以黄土为根、黄河为脉、黄帝为魂的三黄子民。百万年来,黄河塑造了北方的生态系统,造就了河湟、河套、汾渭、河洛以及黄淮海平原,孕育了中华近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万年以来,黄河中下游疏松肥沃的黄土催生了中国北方农业革命,奠定了华夏文明基石。约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播百谷、制衣冠、定音律,奠基百代,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华夏族群,孕育了天下万邦、玉帛古国。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轴根干,黄河文化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

六脉圣河:黄河流域特质与中华文明构建

黄河滋养了华夏,也锻造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六脉圣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建构的圣地。

所谓六脉即根脉、国脉、水脉、命脉、文脉、学脉。

根脉:即血脉,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人文始祖聚首创业于黄河流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山西临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等玉帛古国、上古圣城星布黄河中游,百家姓氏肇源黄河中游河洛地区。黄河是华夏之根、炎黄子孙之源。

国脉:黄河下游的裴李岗文化开启近万年中华文化史,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凝结5000年中国文明史,4000年前的黄河治理(大禹治水)促进了公共权力的集中统一,推动了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形成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中国因而被西方学者称为“治水国家”,河山(黄河、华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黄河文化包含以黄河中下游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五大古都为代表的国家文化。

水脉:水是生命之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及生态安全屏障。黄河连接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水源涵养区,穿越内蒙古、宁夏的荒漠化防治区,陇东、陕北等水土保持区,以及汾渭河谷河水污染防治區和三角洲河口生态保护区,形成复杂多样的巨型生态廊道,形状恰如中华民族的龙图腾。

命脉:文化是血脉,经济是命脉。民以食为天,黄河受上游滋养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中国著名的粮仓;黄河中游的渭河平原是最早的天府之国、中国粟黍农业的重要起源地、秦汉四大经济区之首。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历代河患治理关乎国家安危、漕运畅通、京师供给、社会稳定,往往是国家工程或天子一号工程,而长江等河流治理都是地方工程。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河清海晏是延续了4000多年的中华梦。

文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核心区,河图洛书、经史子集、汉赋唐诗肇源黄河流域,文圣武圣、史圣诗圣云集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魂,黄河流域厚重的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根。

学脉:黄河是历代政客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河渠志是历代正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黄河的水利专著汗牛充栋,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黄河学研究日益成为新时代的显学。

和合容通:黄河文化精神与中华文明复兴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脉性、主干性、正统性、连续性、包容性。黄河流域考古文化谱系完整,地域文化类型丰富,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河陇文化、河套文化,黄河中游的汾河三晋文化、渭河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向心结构的圆点、重瓣花朵的花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是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

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合”“容”“通”。

“和”: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以和为贵是炎黄子孙的处世原则和中国历代政府的治世哲学。黄河的“和”文化包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人和善的道德观。

“合”:《礼记》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为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各种大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中国先哲认为天地万物相互依存、支撑和合作,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华文明所勾勒的世界愿景。黄河文化和合南北、融通东西,开放包容、多元一体,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黄河孕育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中华文化源头和秦汉唐宋盛世王朝,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中华民族和中国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了精神基础。

“容”:开放包容、儒释道同济共生是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格局、胸襟和气度。黄河文化开放包容,汉唐时期通过陆上丝路吸纳了兴起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推动了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繁荣;唐宋元时期,黄河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吸收伊斯兰文明成果;明清以来,黄河文化又吸纳西学,并逐渐将其中国化,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完善。

“通”: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黄河,澎湃向海,九曲黄河宛若游龙,东西横贯中国北方,串联沿线丰富的地域文化,并吸纳了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汲取了丝路传入的域外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博古通今、融通中外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

黄河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8000年未断裂的连续性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黄河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仰韶彩陶的传播推动了文化中国的形成,黄河礼乐文化催生了玉帛古国。龙山时期,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格局向“月明星稀”格局演变,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相继衰落中断,而黄河流域一枝独秀,从玉帛古国迈入干戈王国,夏商周广域王权国家前后相继,形成政治中国,在其后的3000年里一直引领着中国乃至东亚的发展。

文化复兴是中华复兴最深沉的标志和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华复兴根本。8000年一脉相承、人类唯一未断裂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

新时代的中国,黄色为底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代表的革命文化,绿色代表的生态文化,交织出一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立,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正推动中国在深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中华文化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