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快意读易尽

2023-05-30 21:38
红蜻蜓·高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颜回弟子曾国藩

书籍是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关于读书这件事,自古以来,人们便极有心得。

一、《论语》与你不得不知的国学小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体现出《论语》在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身为中国人,一定要读《论语》,懂《论语》。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著作和一些相关的国学小知识。

1.《论语》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治理国家的举措、伦理道德的准则、礼乐风俗的发展、教育学习的办法等方面的思想和主张,系统论述了从国家到个人所应该遵从的道德准则,并提出了“以教育为本”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对古代社会以及当今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意义。

2.《论语》的篇章结构及文体

《论语》共20 篇492 节,分别记录了治国理念、学习态度、修身做人、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全书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3.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

史:指以正规体例写作的史书,如《史记》《汉书》。

子:指先秦百家著作,如《孙子兵法》《韩非子》。

集:指诗词汇编,如《楚辞》《杜工部集》。

4.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古代科举选拔人才所用的命题教材。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尚书》《礼记》《诗经》《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5.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 家,共有4324 篇著作。

诸子百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其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二、“复圣”颜回的故事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被后世尊称为“复圣”,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回少时家穷,生得个头矮小、面黄肌瘦,但在孔子的弟子中是最用功的一个。每次放学,颜回总是最晚一个回家吃饭,又是最早一个来学堂读书。

颜回的父母都在外务农帮工,常常不能及时回家做饭,因此颜回的母亲每天临走前都会为他做一锅菜汤。颜回到家后,就捧着已经凉掉的菜汤津津有味地喝起来,有时菜汤不够填饱肚子,他就再去水井里舀几瓢水来喝,这便是颜回每天的饮食。

孔子知道后,便由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来人们据此将颜回居住过的街道称为“陋巷街”,将那口养育颜回的水井叫作“陋巷井”,并在旁边修建了“颜乐亭”,以此来纪念颜回安贫乐道的优秀品质。

颜回由于贫穷而被其他富裕的同学瞧不起,有时还会因此受到侮辱,而颜回却不在意,仍是一心学习。但“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每每有人丢了东西,首先便怀疑是颜回偷的。颜回对此不理不睬,人们便更加怀疑他,对他的人品横加指责,更是告到老师孔子那里。

孔子多次观察,认为颜回不像是会偷东西的人,便想出一个法子来考验颜回:孔子将一锭金子封入纸袋,并在上书“天赐颜回一锭金”,丢在颜回回家的路上。颜回看见金子后,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在纸袋上写下“外财不富命穷人”,弃之不顾。孔子将这件事说给那些平时常常诬陷颜回的弟子听,称赞颜回拾金不昧的品质,弟子们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自此,再也没有人因颜回贫穷而侮辱他了。

孔子领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潦倒困顿到七日未进一粒米。一天,颜回终于讨到米,回来便开始给大家煮饭,等到米快要煮熟的时候,香气四溢,孔子这时看见颜回伸手去抓锅里的饭吃,心生不满,却装作不知。

等到颜回端来煮好的米饭,孔子便说自己刚刚梦见了祖先,这干净的米饭就先用来祭祀吧。其实这是孔子在试探颜回,因为用已经吃过的米饭祭祀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果然,颜回马上回绝,并解释刚刚有灰烬落入锅中,丢掉太可惜,自己便将脏了的米饭拿出来吃掉,把周围洁净的米饭留给老师和同学。

孔子于是感叹,都说眼见为实,然而亲眼所见未必可信;人们凭心下定论,然而自己的心也不一定可靠。孔子教育弟子,了解真相很难,了解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不能妄下结论。

三、朱子读书的秘籍六条

宋高宗建炎四年,朱熹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后来成为宋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是“闽学”学派的开创者,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能在孔庙享受祭祀殊荣的人。

朱熹师从李侗,学习理学,他总结以往的思想,高度概括并细致阐释了理学的概念,继往开来,成为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开创的理学体系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后世尊称他为“朱子”。朱子自己有一套读书的方法,很值得后人学习。

“朱子读书法”共有如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的弟子根据他的训导总结整理出来的。“朱子读书法”自面世以来就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后来成为古代最具系统性,也最为人所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

循序渐进:指读书一定要有条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学习,不能前后颠倒。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要遵守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贪多,否则基础不稳,便会“地动山摇”,一事无成。

熟读精思:既要把文章读得滚瓜烂熟,又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是对读书成果的巩固。要求“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就是说:读文章要读到就如同是自己写的一般熟练;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意义,要像是自己想的一样清楚明白。

虚心涵泳:“虚心”指的是要抱着谦逊平和的态度来读书,不能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否则便会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涵泳”则是指读书要细致,反复揣度文章的含义,有时会得到不一样的见解。

切己体察:这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说,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如果只是一味读书,而不将其中的道理用于实践,就不能真正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最终使读书沦为表面功夫。

着紧用力:是指要以饱满的精神来读书和实践。除非纯粹以消遣为目的,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与很长的时间。朱熹将读书比喻成救死扶伤这种十万火急的事情,教导大家一定要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来读书。

居敬持志:这既是一种修养道德的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技巧。“居敬”意思是持身恭敬,即要以真诚且严肃的态度来读书,保持精神集中,不被外界环境扰乱。“持志”则是要坚定读书的志向,以提高自身修养、增长见识为目标来激励自己读书。

以上六条,分别从基础先行、加强巩固、端正态度、结合实际、积极主动、明确目标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的方法,相互联系,逻辑严谨,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四、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

曾國藩是晚清时期的一名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好学,6 岁的时候开始读书,8 岁时已经能读四书五经了,14 岁时《周礼》《史记》等就已经烂熟于心。

曾国藩曾经定下一个读书的目标,就是每天都要坚持读书,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曾国藩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读书。他晚年一只眼睛失明了以后,仍然没有放下书本,真正践行了“无一日不读书”的誓言。曾国藩这种读书习惯,来源于家庭环境对他的熏陶。

曾国藩的爷爷年轻时曾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次,家族里的长者批评他愚蠢无知,将来必定没有什么作为,他因此备受打击,决定痛改前非,立志读书,并立下“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的宏愿。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曾国藩喜爱读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国藩一生读了很多书,对选书和读书的方法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家训中记载了许多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要读经典,只有经过岁月的检验并流传下来的书,才值得一读。

曾国藩提倡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他认为要认认真真读一本书,把一本书读透、读懂,才能接着去读下一本,而不能放着一本书没有读完又去读另外一本,这样的阅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曾国藩本身是进士出身,但他倡导读书并不只为了科举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读书的兴趣。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年轻时不去研究传统文化,反而很喜欢西方文学,家人都不太理解他。曾国藩知道以后不但不反对,反而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还鼓励他坚持自己的兴趣。

二儿子曾纪宏对数算颇为上心,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曾国藩自己虽然对数算不太了解,但也抽出时间去学习,和儿子一同进步。

曾国藩治家一向以“俭”为重,他要求家人生活俭朴,不攀比、不奢侈。当时他虽然在京城做官,但担心京城的安逸生活影响到孩子们,就安排家人住在乡下,门上也不许挂相府的牌匾。曾国藩还会时常写信寄往家中,了解孩子们近期的学习情况,并为他们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督促他们用功读书。正是因为家教严格,曾国藩的子女都非常贤德孝顺。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的人,他通过阅读汲取书中的智慧,而他留下的家训中有许多箴言和人生哲理,至今仍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借鉴。

(本栏目文章选自《语文课超有趣 :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五年级上册》,温沁园、郑以然主编,李贝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0 年 6 月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颜回弟子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弟子规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弟子规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