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垚竺 刘征
【摘要】 形、气、神作为中医生理中的重要概念,指导着气功和针灸。气功和针灸无论从起源还是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具体则体现在调形,调气和调神三方面。文章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二者在临床操作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尝试将气功练习中具有可操作性的部分用针灸临床,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气功;针灸;三调
中图分类号 R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1--03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uncture and Qigong Chen Yaozhu, Liu Zhe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g Qi Shen instructs qigong and acupuncture.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 in origin and development,and specifically reflects the Xing, Qi and Shen three asp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is paper uses a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he two hav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clinical operation and try to apply the operational part of qigong practice to acupuncture clinically.
【Key words】 Qigong; Acupuncture; Three kinds of regulation
气功和针灸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者无论从理论上或是实践中皆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1]。从源流而言,刘精微[2]认为经络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气功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经络线。从中医教育而言,范志文[3]认为气功和针灸适宜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因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了理论后可以快速步入实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二者究其根本,则离不开调形调气调神,兹论述如下。
1 气功溯源概要
现在大众所说的“气功”一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贵珍等[4]同志对古代练功养生方面书籍的广泛参考及整理后所提出的概念。刘氏并非第一个提出“气功”一词的人,但经他大力推广后,现在所言之气功,多是指刘氏所提出概念[5]。刘氏认为,“气功”是包含了“吐纳”“导引”“调息”“静坐”等诸多技术的健身法,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多为导引二字。如《灵枢·病传》中记载:“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关于气功的起源早已不可考,只能从现存之书籍中窥见上古时期人们是如何进行气功锻炼的,如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6]:“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陶唐,指尧帝,我们可以知晓在尧帝时期,人们已经具有针对筋骨滞着的名为“舞”的治疗手段。“舞”应该是导引的前身,经过了长时间的补充完善,从而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导引[7]。
刘贵珍等[4]认为,虽然古代的功法名称繁多,但都是以“身、息、心锻炼为手段培养人体正气”。身,即是身形,形体之谓;息,即呼吸之气;心,即意念,精神。而正气,是人体愈病的内因。這与针灸临床中所讲的“调形调气调神”极其相似。针灸亦是通过针或灸于人体,从而调节人体正气,使之驱邪却病[1]。二者在临床中是否可以互相借鉴?下面做简要叙述。
2 调形调气调神
形气神,《内经》中对其的论述实多,正是因为古人对于人体最基本的认识便是基于形神关系[8]。言形神时,多是从哲学层面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如《神灭论》中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言形气神时,则更多的体现了对于临床问题的探讨。在气功和针灸中,形是基础,气是核心,神是主导。需说明,不论在气功修炼或是针灸临床中,调形调气调神都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关系,此三者是有机的结合,正体现了古人“形神合一”的身体观[9]。
2.1 调形
2.1.1 气功中的调形 气功中的调形,指的是体位姿势的调节。动功如八段锦,即是要求通过一定姿势进行运动,如姿势不正确,其练功效果即会大打折扣,甚则产生不良作用。静功如静坐,亦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微闭双眼等要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骨正筋柔,气血以流”一说,可知筋骨的“正”与“柔”对于气血运行的重要性,合适的体位会使神气运行流畅,直接与疗效相关。如体位不正,气血循环受阻,心神亦难以入定。故调节身体之形态使之放松柔和是气功修炼的基础关。
2.1.2 针灸中的调形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言:“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小针解》对此进行解释:“粗守形者,守刺法也”此处之“守形”,只指刺法而已。宋瑶等[10]认为,守形当包括守病人之形、守疾病之形、守穴之形、守针之形等。此处“守病人之形”,常认为是审察患者之外在表现来选择和调节针灸处方。学者陆永辉[11]从针刺体位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述,认为选取适当的体位是保证气血畅通的基础条件。在形体姿态方面,气功锻炼和针灸临床中皆有要求,但不离“松”之一字。由于许多气功的锻炼要通过肢体的活动,故发展出了许多的姿势。
关于针灸调形,笔者认为可从气功调形中寻找启发。总结如下:
(1)当针刺过程中患者的形体不便活动时,多采取卧式或坐式。卧式大多选仰卧式和侧卧式,而俯卧式会压迫腹腔导致呼吸不畅,故而体虚年高,有心肺疾患者取俯卧位较为不恰。坐式可选端坐式,自然盘腿式。不论是卧式或坐式,总以全身放松为要,如觉疲劳时可适当调整体位。
(2)当治疗某些筋骨病症,可通过针刺肢体远端然后带针进行患处关节的活动以通达气血。前文中所提到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孙真人养性论·养性》中亦有“调利筋骨有俯仰之方”,即是明言通过“俯仰”的动作以“调利筋骨”。
临床中遇到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针刺远端穴位,并辅以患处的适当运动,常可起到明显的止痛效果[12]。如宋振之[13]运用运动针法治疗了大量的急性腰扭伤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2 调气
2.2.1 气功中的调气 气功训练中所说的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呼吸之气;一方面指经修炼之后所出现的真气。本文只针对呼吸之气进行讨论。关于调气,《孙真人养性论·调气法》有言:“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做到“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神气相倚,是为真息,息息归根”。强调在意识的主动引导下,进行呼吸的训练。初时练习,可自然呼吸,逐渐达到“柔和细稳”的状态,而后可进行腹式呼吸。
2.2.2 针灸中的调气 临床中所言调气,包括得气与守气。得气是起效的标志,守气是效果持久的保证,二者缺一不可。《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宝命全形论》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刺入人体后首先得气,得气之后,再运用手法使气感维持,此为守气。
除此之外,呼吸之气也属于调气的范畴。管辰德认为,呼吸调气在针刺的各个方面如进针时的呼吸補泻、手法应用以及留针时间等皆有重要作用[14]。笔者认为,呼吸之气对于宗气的影响最为直接,因肺脏所吸入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在胸中“抟而不行”。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若其运行失常,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宗气对于血气的运行至关重要。而针刺起效的原理,即是调动起人体气血,使之完成行气活血、补虚泻实的目的。而气功训练时的呼吸状态,是对宗气状态的一个调节,使其顺畅调达,更有助于提高疗效。对于针灸而言,告知患者在针刺时不可憋气,当使其平静呼吸或使其进行深呼吸即可。在平静呼吸时,气血运行流畅,且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状态,又可达到调神的效果。
2.3 调神
气功训练与针灸临床中对于神的观点一致,那就是调神为先。何为神?中医学中的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主宰者。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等活动[15]。为何调神在三调中的作用是起主要作用?这与中国古代的形神观有着密切关系。范缜的《神灭论》中云:“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恰当的概括了形神关系。内在的神可以调控外在的形。在气功和针灸中,都需要人主动地运用精神力量,故而以调神为先、以调神为重。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统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2.3.1 气功中的调神 刘贵珍将其称之为调心,即调节意识、调神之意,是练功的中心环节。魏玉龙认为在气功训练中,是心神在调控着整个机体[16],而使得机体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元朝丘处机所著《青天歌》开篇即言:“青天莫起浮云障,云起青天遮万象”。青天,指清静的心境。浮云,指杂念。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功法,对于精神状态的要求皆是以“静”为大旨,以其达到“恬惔虚无”的境界。
2.3.2 针灸中的调神 《内经》中有“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粗守形,上守神”之说。李永春认为,“神”有精神活动之意,还有“人神”之意(即调控人体的能力)[17]。马铁明[18]认为“脑为元神之所”“心主神明”,故而通过针刺头部及心经相关穴位以进行调神。在临床中“神”多指患者的精神状态,即狭义之神。所谓调神,有外在调神和内在调神之分。通过针刺头部和心经的穴位,或是通过其他手法以调神是属于从外而内,而还有从内调神之法。而笔者认为,在临床中通过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属于内调之法。
《灵枢·终始》有言:“新怒勿刺,已刺勿怒……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此即是属于内调之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言:“闭户塞牖,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即形象描述了“上古”时期,医患之间的交流情景,即创造一个安静独立的空间,与患者就病情进行详细的询问,使患者无所顾虑。针刺所要求的调神,使患者心境平和即可。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解答,安抚病人的焦虑心态,放松患者惧针的心理,减少进针时的疼痛等,这些都是属于调神范畴。现在网络发达,许多患者在针刺时仍使用手机进行娱乐,这是不利于疗效的。情绪的波动会引起神气变动,而针刺本身又是耗气的过程,故而在针刺时,应当告诫患者勿用手机娱乐,保持心境的平稳。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气功对“神”的要求更加严格;而针灸时,其着重点在于“气”。因为当施针时,是医患双方在进行着交流,气在患者身上的体现是酸麻胀痛等感觉,在施术者的感觉则是针下沉紧等感觉。当自身进行气功训练时,目标并不是追求气感,而是追求入静。但气功所要求的入静,在针刺时并不适宜,因针刺属于侵入性的治疗,患者的注意力大多放在针刺之处,如要求患者放松,则针刺处更加敏感,反而可能会增加晕针的几率。
3 小结
当下关于针灸理论的各家学说百花齐放,但究其源头,莫不出自《黄帝内经》,《内经》中关于针灸的叙述十分贴近临床,调气调神之说在书中比比可见。而现在针灸界似乎陷入了以创新针灸理论为目标,而对最基础的“三调”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笔者认为只有在形气神的高度上对针灸进行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传统针灸的真意。故无论是从理论的深刻性或是临床的疗效性,“三调”皆有可取之处。但同时,由于现代与古代的环境已是天壤之别,在当下的环境中去理解不免有些偏差,关于二者的关系的讨论,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4 参考文献
[1] 许红,吴元黔.针灸气功的本质与能量医学[J].针灸学报,1988(1):30-31.
[2] 刘精微.经络学说的起源及经络实质之我见[J].中国针灸,1982(5):38-41.
[3] 范志文,张敬文. 论从针灸和气功修炼角度开始中医学习的意义[C].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2019:231-234,394-398.
[4] 刘贵珍.气功疗法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5] 林中鹏.中华气功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6] 沈晓东,王兴伊,许峰.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5):55-56.
[7] 夏秀荣.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8] 徐平.中医形神观的历史演变[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9] 孟闫燕,李友林,王伟,等.《黄帝内经》关于形神理论的诠释[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3-15.
[10] 宋瑤,林咸明.针刺守形之难与解决之道[J].新中医,2016,48(4):8-10.
[11] 陆永辉.针刺操作时患者体位姿势规范化浅析[J].中国针灸,2018,38(2):185-188.
[12] 何广新.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针刺研究,1982(1):1-7.
[13] 宋振之.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1000例临床报告[J].中国针灸,1991(4):1-2.
[14] 管辰德.呼吸与调气的关系及其在针刺中的应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5]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6] 魏玉龙.调心与治神浅释[J].中医学报,2013,28(12): 1818-1820.
[17] 李永春.《内经》针刺治神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18] 关志强,马铁明.马铁明教授“调神与调形针法”理论基础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6):119-122.
[2022-07-0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