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首先受益的是大数据行业,有了这个行业,某些人就可以以大数據为名,开展各种和数据相关或者无关的研究和实践,甚至脱离实际自我循环。一切皆可数据化,为某些人提供混饭吃的理由,制作各类图表再加上几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即使这些结论和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通过煞有介事地发布或者论坛,被听风就是雨的某些媒体引用,就会像流感一般传播。
大数据无所不包成为当代人的新宠,动辄拿大数据说事。需要警觉的是,大数据和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一样,没有绝对的好。社会生活中,数据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反映,而人类的生活行为是演变动态的,在对待关乎风俗习性这类生活问题上,要特别警觉某些专家的误导,特别是那些脱离社会实践满脑子教条的专家学者。
从古至今人类生活的千百种姿态,文字和语言描述不尽其数,在当代被数据化了,人的行为也可以是高低电位01码,精准异常,去哪里和谁就餐和谁睡觉精准掌控,在大数据的监督下,平常人成为圣人也许不是什么难事了,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不得不。毕竟,神秘的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名誉或者荣誉,把个人的那点隐私公诸于众是很不体面的,即使睡觉打鼾很少洗澡等等,也是个人生活中的隐秘,不愿示人。
大数据的好及其应用也许商家能够说清楚,或者社会管理者。凡事利弊参半,人的某些行为是即生即灭的,用数据统计也可能存在误判,况且抽象的数据并不对个体负责,这个尽人皆知的道理毋庸赘言。再如某些大数据对结婚离婚进行的数据渲染,人类生活最美好的感觉被数据化后,好感觉变成了寡情少意的数据分析,是人变得理智了吗?数据分散了情感,不知不觉。
数据反映着现实,而现实又汇聚着数据。当人类生活变成数据的时候,情感仿佛被蒸发,变成条形码或者曲线图等等,清晰漂亮却失去了魂魄。
作为庸常生活中的人,真的需要精准追踪的大数据么?人类的行为真的需要分门别类清晰表达吗?对于每天具体的平凡生活,还是回归常态好,祝大数据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福祉,而不是制造麻烦。
顺祝2022年13日0时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为做出此决策的部门或者领导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