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的“增负”及减负

2023-05-30 10:48:04于菊琴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工作压力课后服务减负

于菊琴

[摘    要]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阶段解决学生课后作业负担以及家长接送负担的重要举措,通过课后服务方式,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延时的教学管理服务,发挥托管作用;另一方面,课后服务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项目,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指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课后服务模式主要面向学生群体,为学生提供减负提质的服务支持,但是忽略了教师群体需要在课后服务参与当中承担更多的负担,课后服务事实上为教师“增负”。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后服务的服务作用,实现可持续性的教学服务的发展,课后服务要关注教师群体的负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减负管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压力;减负

一、“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环节教师“增负”的典型表现

课后服务是一种对于既定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进行延长的服务方式,教师在课后服务当中需要承担时间更长、内容更多的教学服务任务,导致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付出更多代价。观察分析可见,“双减”政策下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出现了多方面的负担压力增大。

(一)课后服务下教师的工作时间被拉长

课后服务的典型特点便是对放学后的教学时间进行延长。目前,“双减”政策下国内各地中小学推行的是“5+2”的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五天,每天增加两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换算到每个星期教师需要增加1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时间增加,同时在校时间被延长。这种情况下,教师平均单日工作时长将会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40小时,这对于教师的影响巨大。部分教师在课后服务当中除了表现为劳累、疲惫,还表现出焦虑、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健康状况堪忧。

(二)课后服务下教师的整体负担繁重

以往教学当中,小学教师需要事必躬亲,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大部分教师表示自己面临着较大的工作负担压力,教师负担成为长久以来典型的社会问题。课后服务实施以后,教师的压力情况进一步加剧,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课后服务工作负担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质量负担,课后服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多种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优化作业形式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课后活动。教师除了需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投入精力到资源搜集与整合、教学设计、活动指导当中,压力进一步增大。其次是管理层面的负担。课后服务中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类型活动项目,要以学生的人身安全为前提,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观察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有力排查,避免安全隐患问题扩大。最后是课后服务所面临的评价负担。“双减”政策所制定的课后服务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师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多主体评价等多种评价要求,整个评价过程涉及环节更多,内容更为复杂,教师需要投入的工作总量也就更高。三个方面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更为巨大,工作问题也更为突出。

(三)课后服务导致教师面临角色冲突

现代教育强调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素质能力培养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提升的领航员,教师的实际工作中身份表现多样,尤其在小学教学系统中,教师还兼顾监护人、游戏同伴、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角色。教师工作中很难做到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平衡,做好每一个角色下的工作任务。而在课后服务环境中,教师需要代替父母,为学生提供看护,这使得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加复杂,不同角色之间表现出的冲突问题更为严峻。大部分教师表示在课后服务中很难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角色能力,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与支持。

(四)课后服务下教师心理问题激增

过于沉重的教师责任负担使得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部分教师日常表现出焦虑、烦躁、易怒、冷漠等负面情绪,对于后续开展高质量教学工作来说影响严峻。就目前课后服务的教学开展情况来看,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第一,多样化的任务挤占教师休息时间。在课后服务中,教师成为学生功课的指导者、看护者,学校活动的领导者,这种工作占据班主任时间,任务变换会对班主任造成负担。第二,教师没有适应课后培训所提供的新平台。课后服务不单纯是教给孩子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开展个性化教学,鼓励孩子多元发挥,但教师并不能完成相应知识的训练,直接参与课后培训当中会产生问题。第三,教师职责界定不清楚。教师担任学生的照顾工作,让老师产生不稳定心态。随着课后服务逐渐引入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的教师仍然是无偿教学,也不能给予其相应的奖励,教师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认识与认可,在教学当中易形成劳累感与失败感。

二、课后服务造成小学教师“增负”困境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当中肩负着责任和使命,而在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教学压力之下,教师的个人实现与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平衡,最终表现为个体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是以自我价值矛盾为核心表现。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教师的负担增加表现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一)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十分紧张

课后服务是当前“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学校教学系统当中全面落实,时间较短、各校的安排情况并不统一,缺少針对性的政策制度保障,最终表现为师资力量困乏这一根源性问题。观察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安排并没有针对特殊情况进行预留,导致在开展如课后服务等教学项目时,只能够动用现存仅有的师资力量资源,导致师资力量十分紧张,难以保证教学水平,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会变低。与此同时,紧张的师资力量使得每一位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任务,一些学校采用轮班制制度来进行教学安排,但对于整体师资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这种轮班制的模式并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仍然巨大。

(二)社会价值观对于教师有着理想化的认知

在社会价值观念当中,教师应当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形象,社会观念通过“园丁”“春蚕”“蜡炬”等形象形容教师,这使得社会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了更高的期许。但是教师本身是一种普通的职业,教师群体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不可能真正做到无偿付出,教师同样需要在教学岗位获得精神激励和物质支持,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热情。社会价值和岗位特性之间的彼此错位,使得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更为巨大,一些希望获取到精神物质层面支持的教师,也会因理想化价值认定错位,而遭遇社会的污名化,导致教师面临二次伤害。价值错位下的教师工作压力更为巨大,负担更为严重。

(三)教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和自我价值无法在课后服务的工作岗位当中得以实现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着五个层次的自我需求,其中最低层次为生存本能需求,最高层次为个人实现需求。随着人们需求的满足,人们需要追求更高的需求目标。教师作为社会个体,有着社会交际、娱乐生活的日常需求,同时也有着岗位工作实现个人理想价值的需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课后服务一方面剥夺了教师的日常需求,使得教师无法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个人活动;另一方面现行课后服务机制并不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突破,引导教师达成教学岗位的工作理想。两个方面的需求最终都表现为被剥夺,就会导致教师无法形成对于课后服务教学的工作价值认同,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最终表现为消极、懈怠的负面情绪。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拥有更为灵活、更加弹性的工作安排,避免工作时间占据了自己的全部,使得自己无法进行自我提升、无法照顾到家庭。

(四)部分教师无法实现岗位胜任

目前,中小学绝大多数教师从事开展的教学工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拥有极高的课堂组织教学工作能力素养。但是“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课后服务并非课堂的延续,而是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健康健全发展进行的教育教学引领,教师在课后服务中除了要能够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环境,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指导。当前国内课后服务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相继开展了具有实践参与特色、本校文化生活特色的活动项目,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处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教师,在新形式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工作岗位的全面胜任,部分教师对于各种活动形式不够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陌生,使得他们在指导课后活动中感到局促、压力巨大。无法实现现有的岗位胜任也是当前教师群体压力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从教师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的课后服务教师减负策略

“双减”政策课后服务除了要为学生群体减轻负担,同时也不能加剧教师群体的负担。针对课后服务形式,从教师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工作投入来看,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为教师群体寻求减负途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课后服务的本质是面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服务,教师的工作职能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看护、管理和教学引导之上。因此,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更多来源于校内配套软硬件的基础设施资源水平,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中自由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基础硬件来为学生搭建理想的活动环境,能够降低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从侧面减轻教师的课后服务压力。中小学可以结合体育课程、劳动课程、艺术课程等项目,搭建各种实践参与的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简单的看护之下,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相应的基础建设,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吸纳校外资源,扩充课后服务的师资团队,引入校外如博物馆、拓展训练、社会调研实践等相关人员来作为校外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中,缓和教师群体所面临的教学工作量增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建构有效的心理服务体制,聘请专业心理师为压力巨大、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帮助教师有效缓和心理压力,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给予教师更为丰厚的物质激励和人文关怀

在复杂的社会价值导向下,教师想要能够坚持自我,仍然認真负责地履行职能,需要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关注。学校方面应当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激励,针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支持,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除一般的薪资福利之外,学校还可以进行特色的物质激励,如生日奖励、教师节福利等,使教师感受到自己从事的教学岗位工作价值所在;家长群体要能够理解教师的苦衷,认识到教师岗位工作的特性,通过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为教师提供鼓励和支持,使教师感受到家长群体送来的人文关怀。

(三)利用弹性工作制进行课后服务制度优化

弹性工作制是目前教师群体广泛需求的工作方式,对于课后服务来说,学校方面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管理安排,来引入弹性工作制机制,避免一刀切的管理制度造成教师压力的增大。例如,学校可以结合课后服务的服务内容和教学资源,设定分批的托管教育管理时间。在一些需要教师协助的活动项目中,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指导实践的延长;一些不必要教师参与的管理项目,可以设置提前批的教师下班时间设定,使不同教师都能够享受提前下班政策待遇。学校可以为教师赋予自由安排自主选择工作项目和时间的权利,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自主进行工作时间选择。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更多选择的权利。

(四)为提高教师能力素养开展教师培训

课后服务内容丰富、类型众多,教师想要更加得心应手地参与岗位工作中,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在不同课后服务项目当中的参与和指导能力。学校方面可以结合教师的具体工作安排和本校的课后服务活动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强化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教学指导整体素养。学校对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后业务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课后业务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主要以综合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以体音美为代表的副科常常由于学生的不学习导致讲不好、学不够,自身的专业成长也遭到很大影响。课后服务主要以美术、体育、手工等教学为主,主科教师通过此类教学提高自己的兴趣,副科教师通过课后培训提升自己专长,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提高自身的成长。

教师减负是以往课后服务制度建设当中忽视的制度性问题,为了能够使课后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全面育人当中的指导效能,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做到多管齐下,为教师提供制度优化,强化教师的价值体验、缓和教师的工作压力,使教师更有投入热情,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后服务中来,为打造高质量的课后服务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方兴.“双减”背景下青少年课后社区托管服务长效机制构建路径探析——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区微里”志愿服务队为例[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5):58-64.

[2]郑香花.“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2(29):44-48.

[3]李臣之,张潇云.课后服务课程“套餐”的意蕴、样态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2022(28):69-71.

[4]贾龙坤.“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困境及其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28):18-22.

[5]邱兴,杜洪琳,许多,李德树,何应森.“双减”政策下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管理问题与对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9):1-8.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工作压力课后服务减负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甘肃教育(2018年19期)2018-10-26 11:00:50
“课后服务”之我见
学周刊(2018年18期)2018-06-13 09:01:08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ICU护士的工作压力研究
警察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07:42:15
从工作压力中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