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5-30 03:27马凤余孙云超廖建洲
中国经贸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恩施州全州产业链

马凤余 孙云超 廖建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如何充分整合资源力量,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富民产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恩施州作为曾经的全域贫困地区,过去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现在是乡村振兴的新阵地。本文通过梳理恩施州乡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路径指引和对策建议。

一、恩施州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恩施州紧扣“立足大生态、构建大交通、发展大旅游、打造大产业”四大举措,彰显“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一)农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

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12.2亿元、同比增長15.5%,实现增加值235.34亿元、同比增长12%,近五年来年均分别增长9.4%、8.9%,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3.7个、3.5个百分点。从三大产业来看,2021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36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24.51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虽由“十三五”初(2016年)的20.7%下降至17.2%,但仍远高于全国(7.3%)、全省(9.6%)平均水平。从农产品销售来看,2021年,全州农副产品销售额达到196.18亿元,同比增长26.6%,稳定带动50余万人增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7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长9.1%。

(二)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深入对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围绕“土、硒、茶、凉、绿”资源优势,确定了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水果、畜禽、粮食、中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并建立了主导产业链链长制和“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每个县市因地制宜打造1—2个竞争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全产业链。全州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截至2021年底,共有茶园180万亩、烟叶34.8万亩、高山蔬菜117.5万亩、中药材136.1万亩,种植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分别占全省33%、63.8%、55.9%、27%;产量分别为12.65万吨、4.27万吨、140.9万吨、10万吨,分别约占全省31.3%、61.1%、50%、13.9%。此外,粮食产量147.14万吨(其中薯类产量也居全省第一)、园林水果产量34.74万吨,分别占全省5.3%、4.6%。

(三)品牌培育取得突出成效

截至2021年底,全州“三品一标”有效企业达到144家,认证产品370个,湖北老字号4个,15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及产品纳入湖北省荆楚优品目录;全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3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恩施硒茶”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重要国事活动和国际赛事指定用茶,恩施玉露、恩施硒茶、鹤峰茶、利川红四大茶叶品牌价值超70亿元,其中恩施玉露达27.07亿元,入列全省重点打造的七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州内100余家企业申请使用“一红一绿”商标。9个产品进入2021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评价百强榜。

(四)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截至2021年底,全州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8家,建成“六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39家、“六有”家庭农场156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8家;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2家,省级示范社6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7家;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园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2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特色产业对农民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68.3%;经农业农村部认证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221家,认证产品638个,认证国家级、省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和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19个,居全省第一。

(五)新兴业态发展步伐加快

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瞄准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大力推进农工、农旅、农康、农体、农教、农商等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底,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重点村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3个,茶旅融合精品线路20条,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个;加强农村电商发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8县市全覆盖,全州1998家供应商1.59万个产品在“832平台”注册上架,线上销售总额20.2亿元,分别占全省、全国的76.21%和16.12%,居全国地市第一;利川、建始、宣恩获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县。

二、乡村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对比乡村产业兴旺的要求以及先进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恩施州乡村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不足

恩施州是农业大州,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高达4.78%,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2.6%),但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仍较低,全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省(65%左右)、全国(68%左右)平均水平;茶叶、烟叶、蔬菜、药材、畜牧等支柱产业普遍仍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严重不足,茶叶单位面积产值仅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72%和58%。同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全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足40%,远低于全省72.5%的平均水平。

(二)农业市场主体不强

市场主体不多、不强、不优、不大等问题比较突出,缺少“领军型”“娇龙型”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严重不足,如截至2021年底,全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仅占全省的2.7%、3.7%、5.6%,主营业务收入过4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仅1家,过亿元的仅15家。支柱产业中,恩施玉露品牌价值仅排名全省第4、全国第47,只有西湖龙井(79.05亿元,全国第1)的34.2%、蒙顶山茶(43.99亿元,全国第10)的61.5%、赤壁青砖茶(38.16亿元,全省第1、全国24)的70.9%;恩施州是全国九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但至今尚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市场信息不畅通。

(三)融合业态挖潜不够

恩施州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氧吧”等美誉,加上少数民族风情底蕴,依托乡村良好资源禀赋,发展乡村旅游、运动康养等产业潜力十足,但目前这类融合型业态尚不丰富、品质还不高,如休闲旅游业,旅游产品以观光和避暑为主,高质量、个性化的休闲度假产品较缺乏,精细化管理服务不到位。再如,恩施州土特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受制于农村电商、数字商务等新业态发展较慢,“山货出山”始终成为较大难题。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牢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恩施州已探索形成股份合作、订单管理、服务带动、农民互助等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农民与产业联结机制仍不牢固:一方面,多数涉农经营主体较弱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意愿不强,较大依赖政策和行政推动;另一方面,产业链建设不够贴合,很多企业仅着力通过利益分配调动农户供给优质农产品,没有实质性地为农户提供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机会。

三、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从恩施州来看,建议如下:

(一)主业做强,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全产业链

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是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农业农村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2号)。恩施州已确立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并建立了全产业链发展工作机制,已找准发展方向。下一步,要紧扣主导产业特色,抓紧推进支柱产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链条、网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不断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打造几条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支撑。要突出抓好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千方百计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比较收益。要着力加强品牌培育,持续提升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和价值,推动从卖资源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文化转变。

(二)业态做新,积极培育多元融合发展业态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应用,要坚持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在“农业+”上下功夫,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从生产端来看,要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从流通端来看,要积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订单农业、创意农业等,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着力降本增效。从消费端来看,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建设一批特色化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把恩施建设成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健康养老胜地。从服务端来看,要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直播带货、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

(三)平台做大,加快发展新型市场经营主体

传统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要求,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园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大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集团,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做好内培外引,建设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體等新型产业链主体,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提升等培训,建设一支“一懂两爱”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四)机制做活,不断巩固拓展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健全农民同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农民参与程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经营制度改革,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平等地位。要创新收益分享模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积极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要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更好发挥资金金融杠杆作用,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方面予以资金倾斜,对利益联结效果好的市场主体融资贷款给予优惠政策,探索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

(马凤余、孙云超,湖北恩施学院。廖建洲,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猜你喜欢
恩施州全州产业链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