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一、准确把握我国物流发展新使命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现代物流提出全新发展要求和使命。物流业发展只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才有可能、也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现代化,并通过物流供应链环境的打造,引领支撑经济产业发展走向现代化。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物流现代化新征程
一是深入研究物流現代化的发展规律,按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特征,深化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流通、现代农业联动融合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效率效益,有序推进物流现代化的进程,率先实现行业自身现代化。二是以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着眼降低经济循环成本,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精准培育物流现代化发展能力,支撑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引导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化。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创新赋能的物流经济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发展,要求物流业应以培育物流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导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协调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共享共建、安全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物流技术、管理、组织、服务和体制机制等创新力度,实现物流发展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驱动向科技、人才、数据等要素创新驱动转变,培育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新生态,打造创新赋能的物流经济。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引导物流资源服务转向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参与国际大循环中形成了“两头在外”“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也构建了与这一发展模式相匹配的物流网络格局与运行模式,即以沿海重要港口城市为物流枢纽节点的全球海运网络,以及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资源型通道、非均衡运输为主体的国内物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我国生产、消费、供求关系的规模、结构与时空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既有物流格局做出重大调整。要求现代物流业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导向,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顺应产业布局、内需消费和物流空间重构发展要求,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构建内外联通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引导物流资源要素由服务国际大循环为主向以服务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陆海统筹布局方向转变。
(四)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物流供需精准适配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核心就在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精准匹配和高水平动态平衡,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流业要精准对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对现代物流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等发展理念,推动行业自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着力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
(五)确立新发展战略,推进物流现代化发展
明确“三新一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现代物流提出的全新发展要求,发挥现代物流经济社会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地位作用,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产能布局、消费分布、流通格局需求,聚焦架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扩大开放国际物流竞合新优势、铸就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基石、把握现代物流创新绿色发展新机遇等战略任务,推进物流现代化发展。
二、创新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遵循现代物流发展基本规律,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机遇,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创新融合、区域协同、高效集聚、智能绿色和韧性联动,推动供需精准适配,明确物流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一)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以创新为方向,把握现代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和运行发展逻辑,按照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要求,系统推进物流产业技术、业态、模式创新,形成全新的现代物流与制造、商贸流通产业组织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创新融合发展步伐。
一是在战略高度上,统筹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关系,突出以现代供应链组织管理为核心,理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与特征,寻求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切入点,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二是在空间布局上,更好推动物流要素与经济发展要素的空间协同,创造供应链集成环境。三是在环境营造上,加快完善制度环境,鼓励和促进市场主体间资本、技术、业务融合,创新业态与模式。四是在发展条件上,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应用。
(二)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发挥现代物流以“通道+枢纽+网络”服务,串接供应链、嵌入产业链,赋能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效能的先导作用,增强现代物流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能力,密切跨区域、区域内城市群都市圈物流组织联系,着力推动区域物流协同和整体发展。
一是统筹优化物流要素空间布局结构,重点针对短板区域,优化东中西物流要素均衡布局,并按照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统筹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乡间物流要素的功能协同布局。二是在服务体系上形成通道化、网络化的整体服务系统,利用通道化物流服务,促进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支持区域经济协同均衡发展。加快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区域内经济产业分工整合,加速融合发展进程。三是强化区域物流协同,重点是在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划间加强战略、规划层面协同,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及供应链运行关系,统筹区域物流设施、功能、服务协同,并通过营造便于要素无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流动的市场环境,激发物流服务市场主体活力,构建跨区域、分工合作的物流服务系统。
(三)高效集聚发展路径
按照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创新要求,以推动现代物流网络经济、规模经济为发展导向,通过物流规模结构、网络空间结构、服务组织模式的调整,系统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
一是加快物流要素的空间聚集。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等设施为载体,加快推进物流存量资源的空间集约整合,提高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效率,支持物流服务业务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二是加快推进要素聚集基础上的组织整合。着力打造物流服务运作平台,强化不同物流服务功能有机协同,形成干支配仓等物流环节要素的有机衔接,通过区域间业务联动和网络构建,提升运行效率。三是加快物流要素与经济要素的协同聚集融合。营造良好的物流发展政策环境,引导与促进产业要素聚集,形成物流与产业组织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统筹对接,提高产业供应链组织和服务效率。
(四)智能绿色发展路径
立足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革命背景条件,按照“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聚焦实现以技术创新及应用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绿色运输,创新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多种绿色发展模式。
一是鼓励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5G、电子识别、无人机、物流机器人等新装备、新技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二是营造新技术应用环境。积极引导创造应用各类智能技术的规模化运作市场环境,营造智能仓储、智能园区等物流领域的智能技术装备有效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化设施推广和应用。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整体智能化发展。智能设备、技术、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组织和管理能力,实现了供应链多环节整合、产业链延伸组织,以及价值链整体重塑,为物流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拓展领域。四是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等模式创新发展,使绿色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五)韧性联动发展路径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组织力、控制力,以更灵活和更强大的组织方式,强化各方式间能力互补和关系协同,体系性适应外部环境的突变,确保在各种可能的突发突变环境下,保障我國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运转。
一是加快完善物流网络。增强国际国内物流通道网络的交叉、替代、互补能力,确保特定条件下物流能力快速保障。二是增强应对变化的物流组织能力。提高物流中枢组织能力和效能,增强物流资源要素之间的联动协作水平,确保环境变化条件下,有能力快速调整组织方式,顺畅稳定提供基本保障。三是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不同层面,应对不同情景的应急物流系统,完善有序利用社会物流的应急物流机制。四是强化现代物流业与产业融合的供应链控制能力。重点在关系民生保障的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及工业制造的大宗商品物流等领域,强化以供应链安全为导向的物流系统建设,提高现代物流支持我国经济产业现代化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