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素养。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利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锻炼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语言水平,为学科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阅读量,提升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授课方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很难在抽象的文字中总结出关键信息,难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这些都显示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尚有很大提高空间,抑或是说,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成长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教师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听课状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在课堂上组织相应的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
以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初步感知这首诗的表达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略读和精读两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精读古诗内容,对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中心主旨等内容有大致了解,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相关联,这对理解古诗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古诗朗诵,注重情感的融入,表达自己的体会,充分保证课堂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等方式,配合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整首诗的诵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让他们在欣赏他人朗读的同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知识储备,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行二次阅读。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的感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后续的深入探究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设置写作任务,锻炼学生文笔
培养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包括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是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定期设置写作练习,利用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述,形成新的文章,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写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给学生设置一些脱离生活的题目,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使原有的练笔失去了意义。基于此,教师应为学生科学地选择写作题目,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经验展开描写,让学生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选用真实发生的事情当作案例,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或是听到的、看到的事情,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以五年级下册的写作主题《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在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把事情经过详细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体验“长大”的自豪与内涵。这一单元的课文与该主题息息相关,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思想,单元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以第一视角进行写作。首先,让学生回想具体的事件,与同学进行简单交流,讲述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并探讨心得与体会,完成情感的升华。其次,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写,重点在于受到触动的那个瞬间,要准确地记录。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思路,写作是阅读成果的体现,此两项的学习目的都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应定期为学生设置阅读和写作任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增加交流环节,强化口语水平
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增加交流环节,让学生拥有更多讨论的机会,从而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更多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文章,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查阅字典的方式理解其含义。其次,让学生再次泛读课文,并进行段落划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教师随机让学生回答问题。最后,详细分析文章的内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课文的开头让大家看到了什么画面?第二节一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经过商议形成统一答案,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回答。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无形中拉近彼此的距离,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达到强化口语能力的教育目的。
四、创设语言情境,培养组织能力
准确表达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环节,但是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紧张或词不达意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完全不敢开口说话,只是一味地低头沉默,使得互动环节流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出价值。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模式,其中非常有效的方式便是情境创设。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能够引起共鸣的语言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加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
以六年級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这篇文章描写的内容是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在介绍了与春节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还有哪些有意义的节日。在自由讨论中,被学生提及频率最高的有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教师可以此为主题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描述不同节日的来历以及庆祝方式。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从自身做起,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语言技能的应用,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安玲(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