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江 刘建霞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应发挥自身类型教育的优势,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围绕武汉市打造乡村振兴“武汉样板”的目标定位,为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着力促进农业职业学校建设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双向契合、双向互补、双向赋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典型做法。
一、以需求調研为基础,确定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内容
针对影响乡村振兴推进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整合农业职业学校和各区农广校优势资源,集中力量从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乡风文明等方面主动担起农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
(一)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献“智”。一是在乡村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面向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实行灵活的办学、教学、管理模式,开设“菜单式”点学培训课程,加大实用技能和实践环节比重。二是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组建由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代表组成的技能培训服务队伍,通过学员微信群、视频连线、实地指导等方式,做好培训后期的跟踪指导工作。三是利用学校师资优势,开发针对性强的网课、微课资源,借助学校网站、公众号、抖音号发布,开辟线上、线下培训双通道。
(二)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献“技”。一是为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选派教学能力突出、技能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优秀教师组成科技服务队,支持骨干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二是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渠道。利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优势,探索“网红经济”助力消费的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变网红流量为经济流量,成为推介武汉优质产品和优美环境的新渠道。通过设计产品包装、帮建网店、设立电商服务点、以购代捐等方式,助力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
(三)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献“策”。依托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现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教师下沉,以项目组接单、学生实习实训等形式,贡献专业力量。在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同对口助力村委一道筹办与当地产业相结合的农家书屋、社区舞台等文化基地,助推乡村文化产业。
(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献“力”。通过送温暖、送文体、代写家书等形式,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服务活动。提升社会认同感,树立职教新形象。围绕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总体目标,以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
二、 以“双向契合、双向互补、双向赋能”为原则,制定农业职业教育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认领一个结对帮扶乡村,通过开展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等工作,了解村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实际需求等情况,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和现有资源,制定帮扶方案和计划。组织专班,通过动员,让学校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做好政策激励与制度保障,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积极鼓励在校师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政策和生活保障。
(二)精心组织推进。根据工作计划,主动作为,定期开展帮扶服务活动,将帮扶服务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完善反馈机制,定期组织帮扶服务,开展座谈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掌握需求、听取建议,积极整改工作计划,逐步形成帮扶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结合武汉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精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突出重点和亮点工作,找准学校服务乡村的结合点和施力点。
(三)营造浓厚氛围。学校行政部门做好指导、调度和保障工作,及时发现和总结开展帮扶服务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方法,形成典型案例材料,积极组织宣传报道。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活动进展及成效,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及时发现和总结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其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或制度创新,实现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长效化。
(作者单位: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