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穗
在幼时我还不知道“纹样”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已经日日在看了。衣服、被面以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案,无论简单或繁复的样式、色彩,都让人觉得美。
在我的家乡广西都安,每逢“赶圩”,也就是隔三天一次的集市上,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东西。它们有的是摆在摊子上供人们选购的货品,另一些会被人穿在身上。对于农村地区的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来说,赶圩除了可以买卖商品,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大家精心打扮、盛装出席——壮族、瑤族、苗族等传统服装上身,从头到脚都极其华丽。
读大学时我选了设计专业,学习中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在现代设计中,无论思潮理念还是很多标准,全都沿用西方。传统东方设计元素一直被低估,甚至忽视。为什么不能将我们身边之美——譬如纹样——在设计创作中发扬光大,从而打造独具东方特色的作品呢?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我开始有意去寻找、发现这些元素。我是壮族人,又生活在广西,身边很多壮族大量代代传承的纹样元素。自然而然地,我就从身边开始,在一次次的下乡采风和课程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纹样,除了视觉上的美,还有其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文化属性、民族元素、历史传承……从那时我开始认识到,纹样是民族的图腾,有着很多隐性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通过纹样的视觉层面来加以表达,客观性甚至远远超过文字。
大学毕业后,我依然常下乡采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一些“乡村艺术”的项目。视觉迷人、背后又有丰富内涵的东西就像一个文化宝藏一样深深地吸引我们。必须做点什么,让纹样留存下来,让传统的美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从只是业余爱好到不断深入,我们也更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非凡意义,以及面对的挑战:纹样浩如烟海,其收集、整理工作绝非短时间能完成,这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经过了5年探索后,2018年,我们决定将纹样的收集整理作为一个正式项目加以运作——“纹藏·中国纹样”上线。
对“纹藏· 中国纹样”的最初定位是一个线上博物馆,它是纹样保存和展示的平台,但后来我们更希望这个平台为不同学科提供数据支持,并且能与一些品牌进行合作,让纹样产生商业价值。巨大的工作量就像在编一部“字典”,紧迫性又像在和时间赛跑:中国纹样是一个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庞大的体系——随着视野不断开阔和范围的扩大,我们的收集早已经超出本地本民族,而是拓展到上至古代宫廷、下至远古部落的五大脉络、两百多个主题下的超过两万组数据;面对中国社会大转型和城镇化推进,很多偏远地区的纹样也随着传统生活方式一起,开始消失……
要让这些传统不消失,除了不断整理完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年轻人了解、喜爱并使用它们。在纹藏中国的网站上,写着一个公式:
1张纹样=6个工作组*N公里*6-50个绘制小时*1K线条*10K锚点*3道质检
这是纹藏中国对每一个纹样入库的流程和付出的努力。我们希望纹样元素能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希望它们不仅仅停留在视觉表达的层面,希望用户同时也能了解纹样视觉背后更深层次的表达,随着数据库的丰富壮大,我们在微博和B站上推出各种关于纹样的内容,有一些点击量极高,相关出版物也在不断推出。
其实只要打开思路,并且配合如今飞速的科技发展,纹样进入日常生活的途径,又何止实物商品。当下火爆的元宇宙同样是非常适合纹样的平台。我们曾推出以万年前龟背上纹样为原型创作的数字藏品“纹话长城”,上线 30秒售罄2.4万份。
纹样只有被使用才凸显价值,这就像我家那条已经传了三辈的背带,这条外婆亲手编织的背带上,满是如牡丹这种象征旺盛生命力的壮族纹样元素。我的母亲和我都是被它背着长大的,大概10年前,我又用它背着半岁的儿子在乡下收集纹样。
远古,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通过纹样传承至今。在现代社会,我相信纹样同样可以通过其超越文字的力量,将东方美学传递到更广泛的区域,给人亘古不变的温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