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芬
摘要:“1+X”单元整合教学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对提升语文教学实效大有裨益。该模式将“1+X”教学与单元整合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扩充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目标,改进了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交融互动。
关键词:“1+X”;单元整合;阅读;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中段(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上述教学要求。对此,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提议中小学采取“1+X”的阅读教学策略,其中“1”是指一篇课文,“X”是指与课文“1”相关联的若干篇文章或拓展素材。在此基础上,“1+X”单元整合教学则是指教师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将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与“1+X”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单篇阅读和多组阅读融合互动。“1+X”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既立足于单元整体,又突破教材课文的编排顺序,旨在聚焦同质、触类旁通,对提升语文教学实效大有裨益。
一、“1+X”单元整合教学的价值分析
运用“1+X”单元整合策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亦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在“1+X”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就议题开展阅读、思考及分析,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三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1+X”单元整合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深入地研读教材,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把脉班内学生的具体学情,并以更广阔的视野搜寻各类文本资源,精准把握不同文献链接的逻辑关联,进而从单元整体上合理使用教材,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二、“1+X”单元整合教学的特点及实施策略
“1+X”单元整合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不同维度的整合,包括内容整合、目标整合、方法整合等。
(一)整合教学内容,变一篇为一组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即站在单元的高度整合和规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使之前后承接、彼此连贯及有序呈现,以期将教学效益最大化。在施行“1+X”单元整合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单元内的所有文本从人文主题、语用功能等角度进行解析;同时,对照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要求,梳理学生亟待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等。此外,教师还需通过谈话法或问卷法进行起点学情分析,借此选择合适的“X”拓展素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既有一般意义上将课内文章和“语文园地”中各项学习内容的互渗式整合,也有在单元教学目标下借助“1+X”阅读策略的外延式整合。相比之下,“1+X”阅读的内容整合表现为课内和课外文章重组,注重将精读和略读课文进行组合,或将略读课文和拓展类文章进行组合,以开展回忆式、聚焦式及提升式的阅读教学。
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壮美的山河”,依次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及习作“这儿真美”和“语文园地”。单元导语明确列出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一是指向阅读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二是指向习作表达的,即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根据“1+X”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以语文要素为根本,把对单元内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之下,继而根据相同的阅读方法或类似的写法进行重组。与此同时,学生经过两年的大量阅读,已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选择了两篇“X”的类文:《锡林郭勒草原》和《我的家乡真美丽》。至此,本单元的教学课时划分如下:第一步,《古诗三首》,“识字加油站”,2课时;第二步,《富饶的西沙群岛》,“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第一题,2课时;第三步,《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第二题,4课时;第四步,“1+X”阅读:《锡林郭勒草原》和《我的家乡真美丽》,1课时;第五步,习作“这儿真美”,2课时;第六步,复习、检测、评价和总结,3课时。
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单元核心目标,将单篇阅读教学与“语文园地”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将课内精读课文“1”、略读文章与课外文章“X”进行整合教学。在具体施行“1+X”阅读教学时,学生先简要回顾本单元课文所描绘的风光特点,后自主学习两篇课外的写景文章,总结其风光特点,再类比学习表达感受的基本方法,从而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的。由此,“1+X”单元整体教学让“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成为可能。
(二)整合教学目标,变面面俱到为聚焦要素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人文主题打通单元内文本内容的联系,把单元内文本串联成“一条线”;结合文章的结构等特征,每篇文章各自承担单元目标之一,让语文要素在“一条线”和“目标链”中得到落实。基于统编教材的编撰特点,教师在组织“1+X”单元教学时要紧扣单元要素,对教材进行重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以及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通过对单元内课文的分析,教师可以選择《花钟》作为精读课例“1”,结合单元导语及课后题,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情分析得知,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掌握了如何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语句,同时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课的学习中已了解课文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把一段话写清楚。在教学《花钟》这篇课文前,基于起点学情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前面第三单元的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品读《花钟》的第一、二自然段,再找到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而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在学完《花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虾》和拓展阅读《自然界的时钟》。《自然界的时钟》一文的写法和《花钟》有相同之处,但篇幅较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概括的全面性。这样,整个教学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推進。
(三)整合教学方法,变教师引导为自主建构
整合教学方法是单元整合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设计问题链及问题群,在资源整合中找到最佳的单元教学路径,从而引导学生达至“最近发展区”,由“先扶后放”过渡到“扶放结合”,直至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壮美的山河”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的学法阅读“X”选文《锡林郭勒草原》,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随后,可将其与课文进行归类比较,指导学生发现写景文章的选题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请学生阅读《我的家乡真美丽》,文中大量的风景描写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为后续习作“这儿真美”奠定基础。
上述教学设计既巩固了单篇阅读成果,又通过引进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走向课外,很好地反哺了课例“1”的主题学习。此外,由于“1+X”单元教学整合了课文、“语文园地”与该篇课文相关联的内容,聚焦单元核心目标,能有效节约教学时间,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提供便利。
三、“1+X”单元整合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1+X”单元整合模式下,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
(一)诊断性评价
学期教学开始前,教师可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现有阅读素养、知识水平、能力发展进行评价,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点;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前,也应了解学生的既有知识及现行能力,从而据此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便因材施教。
(二)形成性评价
作为一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借此对尚未掌握的知识提供补充渠道。形成性评价通常用练习的形式考查教学中的知识点或内容,通过问题、任务、作业等非正式形式开展。若多数学生都回答不出来或完成不了,教师就要思考教学的重点或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必要时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况且,“1+X”单元整合模式下的教学本身处于探索和改进阶段,而形成性评价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改进方法,顺利开展教学实践。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1+X”单元整合教学活动后进行的总结性回顾,着眼于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尤其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阅读方法的习得情况。比如,学生的期末测验成绩即可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参考,用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
需要指出,“1+X”单元整合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除教师评价外,还应有小组内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要精准,不能用“你真棒”这类的模糊评价,而应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中肯的评价;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应符合按时、精准的要求。对小组内评价来说,因同一环境中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所以小组内的同伴无论是针对观点还是作业均要经常互评。至于家长评价,教师可通过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或聆听学生的阅读体会等方式来实现,因为家长做出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期望。
综上,“1+X”单元整合教学推崇语文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原则,革新了传统单元教学的内容序列及框架样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课独立、“一课一得”的碎片化教学样态,致力于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整合。从本质上说,“1+X”单元整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及认知规律,在充分调研学情的条件下,通过单元整合教学法,既做好课内的“1”,又延伸课外的“X”,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领悟—建构”,实现让学生的低阶思维与高阶思维同步协调发展的过程。“1+X”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深度契合“依托教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新课改理念,有助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史剑红.“1+X”单元整合教学法初探[J].语文建设,2020(12).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