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stibule 思庭工作室创始人,资深媒体人,不倦的自学者,涉猎广泛的重度阅读者,以及对人、世界和创造力始终保有好奇的发问者。
2022年11月的艺术季,在西岸艺博会的一家画廊展位里,偶遇艺术家孙彦初的新作《沧海》,格外惊喜。我曾在“假杂志”艺术书店里购得他的《显影绘》,因为太喜欢,于是还送了几本给朋友。和《显影绘》里的作品一样,《沧海》也是以显影液等传统摄影化学剂作为材料来创作的,18帧状如墨染烟氲的画面一起勾勒了一片苍茫静谧的海面,以及海面上月相的连续变化。当视野流连画上,时间静止,空间无垠,只感觉仿佛站在了太古的最初,宇宙的荒野。
我忍不住会想象孙彦初在暗房工作时的场景:明胶卤化银被用来在相纸上涂抹形象,在模糊介于绘画和摄影的整个过程中,艺术家于暗淡光线里以“透明”的笔触留下他的意图,可这意图从下笔到能被切实地看到必须经过几秒到十几秒的延迟,唯有凭借前一笔的走势和微弱的反光才能最终确认它的形象。那一片刻的温度、湿度、光照、色温等等都有可能在短暂的显影时间里影响作品最终的面貌,孙彦初需要依靠直觉判断、笔力技巧在那一刻推导下一笔的走向。“笔触就是时间,在时间的隐忍里,释放出图像。”策展人海杰曾经在孙彦初个展“坐虎岩”的展览前言里写下这样的文字,这句凝练精准的描写深得我心。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创造的过程,似乎都可被视作创造者“等待”时间显影的过程。当然,这个“等待”的时间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计量标准,唯一能确定的是——在一切才华天赋之前,创造者必先耐得住时间的打磨,然后方能进入超越技术的更高境界。时间是磨刀的石、淬剑的火,任何从无中生出有来的灵感瞬间都绝非凭空而来,就好像说,艺术的美也绝非一日酿成,不出意外的话,它常常产生于惊人的熟练。反复地研磨,单调地劳作,由反复获得自由,由单调形成创造。
正在艺仓美术馆展出的展览“无尽之旋”里,简明(JamesJean)横跨20 余年的速写本和手稿被一页页地铺陈在美術馆三楼等时光显影的空间里。穿行其间,便如同穿行在艺术家曾经走过的光阴岁月里。习作上的缜密细节提供了一个更微观的视角来印证了艺术家的视野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引发嬗变;并且,随着那些在生活日常里即兴记录下的细节,你似乎可以感知他彼时情绪、心灵的微妙波动与变化,你亦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就像奥古斯丁所写的那样:“时间无非是一种延展;但我不知它是何种事物的延展。而它若不是心灵自身的延展,那倒令人惊异了。”
简明速写本上日记式的即时记录和创作之前的素描手稿,说老实话,远比他那些安置在四楼“万神殿”的大尺幅图像和雕塑作品更能触动我。一个个微小、跃动在自然线性时间里的瞬间,也许发生在某个热烈的夏夜,当心底某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像火苗一般被激荡在夜空和晚霞里的小号声点燃;也许发生在晚秋的风开始变凉的午后,当看到鸣唱了一季的知了相继跌落在了行道上……它们经过艺术家对生活纯净、精确、细致的观察,然后被他从日常中抽离出来,他赋予这些原本极易消逝的存在、意识、体验等等以新的特质,并用他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它们显影为时间在他眼中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毫无疑问,作为一系列在时间内部所展开的活动,创造无法脱离时间,而与此同时,时间又是“我”存在的先决。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彼此轮回。以我之前有过的采访经历来看,无论使用的是何种媒介,对于任何一个创造者而言,创作应该都是他证实自身存在的唯一通途。相较于最终成形的作品,更有趣也更值得琢磨的是回溯它成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会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所说的那种时间,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火焰,在其中居住着人类心灵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