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告,释放机遇,点亮未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与吉林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建议中,明确了发力重点,每一项部署,也映衬出吉林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瞄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林崭新篇章的目标,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住吉全国政协委员聚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冰雪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纷纷献出“金点子”,汇成“锦囊集”。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创新作为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旗帜性抓手,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同发展,加快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截至2022年末,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十年来增长15.09个百分点(居东北三省之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全国第15位提升至第11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19位。获批创新型省份建设短短一年多时间,我省持续积淀的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创新驱动发展的势头更猛、底气更足、潜力更大。
仅用8年时间,从0到78颗卫星升空组网,在农业、林业等领域大显身手,“吉林一号”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吉林名片。这正是我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生动体现。李和跃委员表示,在多年履职过程中,他深入我省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实地调研,亲身感受到创新给吉林带来的可喜变化,“我省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兴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壮大和新兴模式引领,汽车、化工、光电子、商用卫星等产业取得累累硕果”。
高校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近年来,延边大学积极作为,对接“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成立延边黄牛(肉牛)发展研究院,组建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创新团队,为30余家畜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获批农业农村部延边特色高品质牛肉精深加工创新重点实验室,不断激发创新动能。来自该校的蔡红星代表表示,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产教融合新体制,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来自企业的韩丹委员对此深有感悟。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他带领团队持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积极投身于农产品加工业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我们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健康食品研发中心,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地提升了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创新是农产品产生高附加值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研发,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韩丹表示,他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度融合,为进军国际市场做好准备。
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企业人才培养是关键一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建议,“通过创新校企双制、套餐制培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共享平台等方式,加速培养出一大批新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不断钻研创新、提升技能水平,也是在一线从事焊接专业的白景阳代表的日常。他表示,只有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推进建设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紧密协同的科技创新联合体;从源头上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各领域间合作,共同破解科研创新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立足吉林人文科教优势,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代表、委员们的一条条建议,让吉林更有信心、有能力走好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每一步。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强磁场”,释放新活力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兴业的重要条件,是推动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头等大事,营造人人重视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时时处处都讲营商环境的良好生态,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吉林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突破。尤其是今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大会,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吹响了优环境强信心、抓项目谋发展、拼经济促振兴的嘹亮号角。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市场信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谈起营商环境建设,杨大勇代表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据他介绍,近年来,白城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经营主体所思所想所盼,加大营商环境创新,探索组建以“零跑团”为代表的政务服务团队,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白城、扎根白城,不断在鹤乡大地释放新的经济发展活力。“下一步,我们将以宣传贯彻《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社会信用建设水平,以‘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为抓手,解决企业和群众的难点堵点问题,扎扎实实把各项指标和任务落到实处。”杨大勇说。
“唯有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才能让经营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来自企业的赵菁代表欣喜地说,在吉林创业发展十余年,她切身感受到这里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的不断优化,尤其是梅河口市通过精准对接、靠前服务,切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振发展信心,让企业经营者如沐春风。就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赵菁建议,要让良好的营商环境常态化、制度化稳固下来,加强制度集成创新,用足用实政策措施,让一张张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施工图”变为生动“实景图”,让企业真正受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我们也将加大在吉林的投资布局力度,激发企业改革创新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展望未来,赵菁信心十足。
“企业家们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企业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都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说,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向哪里流,人才就往哪里跑,项目就在哪里落地。”同样来自企业,吕爱辉委员道出了自己的见解。“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经营主体负担、激发活力的重要举措。”吕爱辉认为,要针对经营主体的需求和诉求,靶向攻坚、精准发力,助力各类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让企业家“愿意干、敢于干”,稳下心来发展,同时吸引更多企业来吉投资兴业。现阶段中小微企业在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等方面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中小微企业最为渴盼。她建议,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一流营商环境赢得发展新优势,让吉林大地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热土,代表委员们信心十足,更充满期待……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盘活“土特产”,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回望2022年,我省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成绩斐然:长春市双阳区坚持以省级鹿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不断发展梅花鹿标准化养殖和精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势日益凸显,先后被评为中国梅花鹿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梅花鹿种源养殖示范区;四平市伊通县积极构建新型产业链,围绕中药材、大榛子、樱桃、蓝莓、苹果梨等特色种植产业优势,做强做优“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已有13个镇村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种植类“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延边州汪清县聚焦黑木耳,坚持抓标准、建基地、树品牌、强带动、延链条,打造各县市“多镇一品”“数村一业”,2022年黑木耳种植量突破6.5亿袋,总产量达3.5万吨……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特色产业的潜力不断被挖掘,为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注入新的动能。
“一粒小小的玉米,经过精深加工,就可以生产出淀粉、蛋白粉、玉米胚芽粕、玉米原油等多种产品。”朱亚波代表来自“天下第一粮仓”榆树,她认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让老百姓有更多“真金白银”的收获,“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我省要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深耕花卉种植行业18载,朱亚波代表对“特”字有着深刻的感受。她建议,各地要深挖本土名、优、特等有地域代表性的农产品,推动形成县域产业“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减少乡村产业同质化竞争。
“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好。”玉明姬代表兴奋地说。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依托政府、平台及其他社会力量,运用产业、人才、科技三要素发展电商产业,已经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升级的新模式。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吉字号”农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及时对接全国市场,开辟了促农增收的新路径。“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市场、精技术、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去引领示范,发挥作用。”玉明姬代表认为,“要通过税收、奖补等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等社会力量向乡村下沉渠道资源,深度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在产业提升、人才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系列帮扶,激发农村电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做活做精‘土特产文章,让吉优农品順利走出‘深闺,‘飞上百姓餐桌,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长期性、基础性地位。迟日大委员表示,要不断提升涉农领域普法水平,以鲜活的案例释法明理,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盘活“土特产”,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一幅幅欣欣向荣、人民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白山松水间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建设——
点“绿”成“金”,天人合一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实践行“两山”理念,出台一系列方案、启动一个个重大工程、建立一项项制度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更加稳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后劲更加充足。今年1至2月,吉林省环境空气质量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90.6%,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达到90%以上;PM2.5平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一项项详细的数据,扎扎实实印证了“吉林蓝”不仅有蓝天白云的“高颜值”,更有干净清新的“好气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逐年递减。对此,秦和代表认为,环保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秦和呼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同时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人都要有责任感,要坚持社会共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河湖互济,草茂粮丰,渔兴牧旺。走进白城,一幅幅美丽画卷尽展生态之美。昔日的“八百里瀚海”蝶变升级,成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白城人民对良好生态的追求与付出。“给城市注上‘绿色生态册,让百姓共享‘绿色生态果,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也是我们的奋斗动力。”杨大勇代表认为,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创造更优生态、谋求更好发展,需要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汇聚更多合力”。白城市只是我省悉心守护生态底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设立“吉林生态日”“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整治,狠抓“两河一湖”治理,谋划和建设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等一批重大绿色发展项目,持续收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喜悦。
虎豹栖息环境持续向好,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东北虎、豹数量由试点前27只、42只增长到50只、60只左右……成立一年多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和修复,呈现出野生动物成倍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美丽的生态环境赋予吉林独特的发展优势,着力推动生态强省建设,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记‘妙招。”刘宝委员充满信心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与此同时,野生动植物保护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经过实地调研,刘宝了解到,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在内的东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建议对其开展调查,明确该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编制新的动植物物种名录,为东北黑土地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依据。
持续巩固生态优势,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吉林全速前进,奔赴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
发展冰雪经济——
盘活“冷资源”,释放“热能量”
吉林冰雪“家底”有多厚实?前不久,在我省冰雪资源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答案跃然纸上:冰雪资源单体共89531个,优良级冰雪资源数量达6312个,冰雪资源的拥有率达100%……广袤丰厚的冰雪资源,让吉林黑土与“皑皑白雪”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近年来,吉林省牢固树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冰雪产业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动能支撑,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争先领跑的冰雪经济发展新路。
冬日的长白山,皑皑白雪,层峦叠嶂,置身其中,步步皆景,美不胜收。“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冰雪资源得天独厚,冬季长达6个月的雪期、41度黄金纬度带的粉雪、平均1米以上的积雪造就了世界品质最好的冰雪资源。”王雪峰代表介绍,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冰雪运动和旅游爱好者云集于此。近年来,白山市以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为引领,大力实施“一山两江”品牌战略,着力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壮大以冰雪旅游为代表的全域旅游产业,认真做好“雪文章”。“我们要抓住后冬奥时代冰雪产业黄金发展期,将‘流量变‘留量,推动冰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王雪峰代表认为,要充分发挥冰雪资源优势,做强做大做优冰雪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冰雪经济生态圈,为旅游行业的持续回暖注入新动能。
从长白山脉到松花江畔,从林海雪原到冰湖腾鱼,从“世界冰雪黄金纬度带”到“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吉林盘活冰雪资源,传播冰雪文化,发展趋势如日方升。发力!发力!再发力!代表委员们达成共识:向资源要产业,向创新要未来,瞄准打造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目标,全面全域推动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
接待游客14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1亿元……2023年春节期间,延边州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为延边一季度经济发展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州县两级文旅部门不断在冰雪旅游上布局、谋划,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权贞子委员说,延边州发挥资源禀赋,在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网红打卡地引流等方面开拓创新,逐步打造具有延边特色的旅游品牌,搅热了冰雪市场。权贞子委员建议,各地要挖潜提效,多点发力,以项目为王,打造新的冰雪旅游板块。同时紧紧抓住冰雪运动、冬奥文化宣传的机遇期,积极开展冰雪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冰雪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影响力,助力吉林旅游产业迈向“万亿级”。
魅力吉林的冰雪之旅,不只是看看风景、玩玩雪,这个冬季,全省各地频频“出招”,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雪地温泉、观赏冬捕、体验民俗等更为多元化、深层次的旅游体验。近年来,吉林省着力打造万亿级旅游产业,深挖冰雪资源价值,构建冰雪产业布局,创新冰雪产品供给,着力做好“冰雪+”文章。“如今的吉林,冰雪运动不断普及,冰雪旅游如火如荼,冰雪产业蓬勃发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白玉晶代表建议,加快构建全域冰雪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区域冰雪旅游联合机制,全面推進冰雪旅游业转型升级,让“冷资源”持续“热起来”。
回望这个冬季,冰雪经济唱响吉林大地:仅春节假期,接待国内游客1154.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61%,增幅高于全国0.51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8亿元,同比增长33.31%,增幅高于全国3.31个百分点。“白雪真的换来了白银!”吉林人没有辜负冬季丰厚的冰雪馈赠,冰雪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针对就业压力凸显,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更挚热的“民生温度”。
“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福祉念兹在兹。
提高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村,推进农村24小时供水,改造棚户区、城镇老旧小区,建设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近年来,我省顺应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期待,让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上、落在实处,既涵盖就业、社保、救助、医疗等基本民生保障事项,又包括环境保护、交通出行、文体服务等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白玉晶始终关注民生保障问题。她建议,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密切关注新业态、灵活就业、农民工群体,切实发挥社保助企惠民的经济功能,进一步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兜底线,托民生。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全覆盖、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白玉晶代表还建议,进一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缓解百姓‘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刘林林委员建议,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医院建设,利用线上门诊和线下送药双结合的模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同时,让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加大力度下沉到社区和乡村,推动分级诊疗落实,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2022年,我省大力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55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8个社区老年食堂试点,为56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我省60岁以上人口大约有555.12万人,占总人口的23.06%,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已成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徐艳茹代表建议,探索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政府兜底线保基本、市场供给多元、社会公益互助的新型养老模式,充分整合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餐饮行业等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事业链,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孩子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孩子的养育、培养,确保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徐艳茹代表认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育压力,要加大托育服务政策保障,加快形成广泛覆盖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托育服务人才培养,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省法律援助工作连续13年被列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全省司法行政机关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成效顯著。”据邓健委员介绍,我省已建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整合了“12348”法律援助热线平台,让群众享受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通过推进值班律师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落实和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为没有辩护人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及其近亲属提供法律帮助,已先后实现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她建议,应加大法律援助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援助律师补贴机制,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彰显法治温度。
民生稳,则人心安,让民生“暖色”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是每一位代表委员共同的期待,也是吉林正在书写的新时代民生答卷。(据《吉林日报》)
责任编辑/赵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