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点,空洞说教,断章取义,割裂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对此,教师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有效路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够通过声音把文字蕴含的感情传达出来,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学生自身也会受到感染。有的课文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也就无法用朗读表达这种感情。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感情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音量、语气、语调,用好重音和停顿,读出文本的情趣、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这是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学习这样的课文,朗读就是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从以下环节着手:读第一节时,抓住诗句中的“燕子、春光、小树、太阳”等具体词语,读出欣喜和向往的感觉,与诗题中的“追寻”相呼应;读第二节的排比句,要做到音量一句比一句高,最后一句由高昂渐趋平缓;读第三、四节,要抓住能够体现对比感的词语,在重读中突出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永远告别、毫不犹豫”等读得干净利落,“顶天立地、脊梁”等要讀出力量与激情;读第五、六节诗,要找出体现延安精神丰富内涵的词语,如“灵魂、信念、理想、光明”等,朗读的时候用好重音。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够很好地读出诗歌中所表达的延安精神,从中受到教育。
思想感情是文本的核心,这种思想感情通常是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段落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词句与段落,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咀嚼词句,反复推敲词句中隐含的感情因素,把握个性表达,深入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课文主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壮观和收藏的珍宝,二是写英法联军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充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通过揣摩、咀嚼、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的恨与爱交加的强烈感情。首先,文章的开篇使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不可估量”通常用来表述经济或利益方面的损失没有办法算清楚,也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的情况;课文中的两个“不可估量”指的是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史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史,不是一两件文化艺术品支撑起来的,而是无数文化艺术品汇聚的结果。可见,两个“不可估量”用在课文的开头,为全文奠定了痛恨、悲愤的感情基调。接下来,作者在课文第三自然段连用了七个“有……”的句式,一一列举园内著名的景物,并用“举世无双”“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宏伟”等词语,写出了圆明园的建筑之美。这样的描写自然会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在阅读活动中,小学生喜欢提问,喜欢思考和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趣与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融入课文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朱德的扁担》,课文内容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一是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扁担挑粮食是怎样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是怎样运送粮食的呢?二是课文中说“大家都争着去”是因为挑粮食很快乐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原因呢?三是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呢?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具体事件,读懂重点人物,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在一个集体中,不管自己怎么样,都不能搞特殊化。
在教学一篇课文的回顾与总结阶段,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德育教育。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入结课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六件事,想一想这些事有没有共同的中心。这样的回顾与总结,实际上是对课文中心的聚焦。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认识到课文中所写的六件事,集中指向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此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遇到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她)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这些问题,对“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才有更深的体会。
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能够体现德育的影响,这便是德育渗透的结果。
如在《我和___________过一天》的习作训练中,编者给出的提示是“想象自己与神话或童话中的一个人物过一天,写出这一天的故事”。学生受习作提示中“神话、童话”这一关键词的影响,在选择材料时都纷纷偏向曾经学习过的神话或童话故事,虽然想出了一些神奇、有趣的故事情节,却缺乏新意。有位教师提醒学生:“你可以带神话或童话里的人物参观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地方,让这个人物看看现代社会的高科技,这样的表达才有新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爱国主义、精神文明、高尚情操等德育因素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