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艳丽
摘要: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教师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认知不到位、重视劳动理论输出,缺乏实践指导、劳动教育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等问题。要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承上启下开展劳动教育设计、坚持劳动教育三原则、明晰劳动教育目标、深入挖掘已有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补给”机制、健全劳动教育主客体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1]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但劳动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本文通过对山西“老八所”高校调查,以期找出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教师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认知不到位
劳动教育融入相关课程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认知,需要教师明确二者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落脚点。通过对山西“老八所”高校调查发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路径、样态及实践参与度的理解存在片面化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并未重视劳动教育与所涉课程之间的关系,导致所涉课程在整体架构上与学生的劳动生活实践脱节,从而导致了劳动教育内容的空化及形式的虚化。
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准确找到劳动教育与所涉课程的契合点,因此影响教学的有效实施。其次,在学科融通上,不能准确找到劳动教育与所涉课程的整合点,不能使二者实现有效融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准确找到劳动教育与所涉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无法使学生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体验二者的融合。再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不能准确找到劳动教育与所涉课程的结合点,劳动教育与高校很多课程实践教学都具有实践性特征,但由于相关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质等综合素养的机会与质量都受到影响,无法在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中提升劳动教育的效度。[2]
2.重视劳动理论输出,缺乏实践指导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抓手推进实施。各教育部门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渗透、融合至各个课程中,通过增设一定的课时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及专业课等理论性课程来完成。把“劳动价值观”、“劳动法治论”等模块增加在思政课程中,把“劳动关系论”、“未来劳动观”等模块增加在就业指导或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中。但思政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理论性强,除了对高校教材中有关理想信念、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相关劳动教育知识的教学以外,还会解读一些重要讲话的内容以及分析各种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的案例,使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多是理论上的传授与梳理。就业指导或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中“劳动关系论”、“未来劳动观”的融入,也更多是劳动理论输出,并没涉及任何劳動技能的提高与进步。
虽然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无论是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还是暑期实践、生产实习等都更推崇专业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劳动实践体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将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专业课程教育被学校和学生重视,相反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而且专业课的内容广泛但实践教学课时有限,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课程无法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实。
另外,校外劳动实践组织难度大、资金审批难、安全风险高,而且社会对校园安全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安全的关注度极高,学校对于校外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案极为谨慎。因此,大部分高校涉及劳动实践的环节主要通过清洁卫生、资料整理等校园内的简单性劳动以及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进行,使得多数高校的劳动实践教育与家庭、社会脱节。
同时,教师为了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通常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实践教学,采取在期末、假期布置实践作业的方式,并依据学生递交的报告、视频等考核结果作为期末实践教学的成绩或劳动教育效果的衡量指标,没有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出发,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的载体,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只顾完成作业,不重视劳动实践的过程,使劳动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对内涵深度的挖掘。
3.劳动教育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更加重视劳动环境的熏陶、劳动文化的融入、劳动实践的体验、劳动过程的感悟、劳动经验的内化、劳动习惯的养成。但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多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离预期效果相差甚远。而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碎片化以及配套设施的不规范化便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现实中,有些高校把“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简单变为在相关课程中增加课时,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涉及教师也未能整合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把整体性的劳动教育任务、模块化的劳动教育设计肢解为零敲碎打的课时融入,无法通过章节、专题、讲座的方式集中介绍劳动教育,弱化了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高校把“独立开设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曲解为原先实践类课程的简单替换,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概念范围、本质内容、特有功能等方面产生误解。因此,劳动教育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中缺乏完整的内容体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在整个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仍旧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背离了“系统加强劳动教育”的初衷。
整体来看,高校教学管理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物质投入以及政策保障。多数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仍旧是其他课程老师兼任开展劳动教育,分配给劳动教育的师资、教学资源较少。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育场地、经费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依旧只能局限于教室、办公室、操场等地,而且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仅需要经费、场所等基本条件,还涉及多部门多方面的相互协调与协作。因此,劳动教育更加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否则就会极大的限制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1.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智育至上”思想。当前很多家长依旧将子女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对子女的劳动教育没有要求,更不会对子女进行相关的劳动教育,家长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弱化,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轻视劳动的观念也使大学生无法认识到劳动实践与自身发展实现之间的关系,导致很多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生活虽能自理但个人卫生不合格,同时也导致大学生不注重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被动参与劳动教育的局面。
2.高校劳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首要原因就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没能提供多样的实践教育环境与实践条件,在劳动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学校虽然提供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一些实践活动,但多数学生参加是为了作为期末的奖学金评选以及评先选优的加分项,往往只停留于完成任务,未能把劳动教育真正内化于心,更提不上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高校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宣讲活动。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多数家长要求孩子追求高分高学历,认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导致劳动教育变得无关紧要。在高校有专门的知识理论课程、体育课程以及音乐绘画课程,但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课程中主要输出劳动教育内容的课程,对劳动教育内容的讲解也是分散的,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能使学生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内化,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转变。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碎片化、劳动实践教育的缺失及高校课程设置向专业课程的倾斜,导致高校劳动教育氛围不佳。
3.高校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当前,多数高校对于实施劳动教育没有明确的标准,更没有合理的章程保障其实施。学校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合理的劳动教育机制,特别是安全保障机制。目前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输出大多是通过思政课堂、讲座宣讲、知识竞赛、主题话剧等活动途径,学校已经有了组织这类活动的经验与保障机制,但对于劳动实践活动,特别是组织校外实践、校外实习等活动,缺乏安全保障机制,为此学校对于开展这类活动较为谨慎,甚至是拒绝开展,这就使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单一、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受阻。
其次,目前多数高校还是以传统标准衡量与要求学生的劳动教育。根据以往的标准,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更加倾斜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用相应的劳动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进行合理的评价。这里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在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在评价体系中的体现并不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大多是根据专业课、公共课教学的授课情况,并不涉及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的欠缺导致教师对组织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1.承上启下开展劳动教育设计
高校作为“承上启下”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承担及时响应国家教育理念,坚持教育目标连贯性、承继性的责任。对上要顺应国家教育事业改革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教育制度与方针政策,精确解读劳动教育新理念,传达正确的育人思想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下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推进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3]。
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高校要鼓励教师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特性,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目标,有侧重地调整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细则,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要求教师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堂设计,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彰显劳动教育的新价值,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4]
2.坚持劳动教育三原则
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目标导向原则。促进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二实际体验原则。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验劳动感受,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第三全面發展原则。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明晰劳动教育目标
教师要明晰、确定好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的目标应含纳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其次要明确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三类教育的育人价值。生产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劳动让学生真正体悟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服务性劳动教育强调借用某种手段如技能、设备、工具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特定的公益性劳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断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教师落实教育目标,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针对高校学生学段的特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增强课程的学理性与针对性。
4.深入挖掘已有课程中的劳动元素
劳动教育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所涉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找到劳动教育和所涉课程的融合点,结合所设课程特点,制定劳动育人教学指导方案,形成“专业+劳育”、“就业+劳育”、“思政+劳育”等协同育人格局。
5.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补给”机制
首先,要加大物质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加大劳动教育师资、教学资源投入,打造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劳动教育专业培训,增强课程开发能力,强化实践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育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其次,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学生所在学院要做好学生劳动安全保障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劳动教育安全保障工作。
6.健全劳动教育主客体评价体系
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不断重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观,要突出劳动教育的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作为劳动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弥补劳动过程教育的缺失,改变以往把学生劳动成果作为实践活动期末作业的课程设计模式,转而在平时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多下工夫,考虑采取形式更加丰富、更能激发大学生兴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及时纠正劳动教育的形式主义偏向。要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链条,在观念塑造上,教育主体要接受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增强个人专业素养,游刃有余把握劳育理念以育人;在考核标准上,高校要加快建立劳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的过程、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提高教师群体加强劳动教育能力的自觉性。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建设,及时关注学生在劳育过程中思想观念、劳动技能的培养状况,促进教育主客体成为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的中坚力量。
本文系太原科技大学2021年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以山西‘老八所’高校为例”(JG2021064)、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项目“山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山西‘老八所’高校为例”(2022JGSZ024)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中医药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实现方式研究 (21SZK10026003) 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3-27.
[2]杨征铭.当前劳动教育的困境与解决途径之思考[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6):83-87.
[3]曲霞,李珂.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范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6):91-96.
[4]潘玉驹,陈文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2019-06-06.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