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章从审美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引导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改善济南乡村旅游低端、单一、浅表化的缺陷,从满足消费者“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悦志悦神”方向发展,促进济南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
(一)高度重视乡村文旅融合
当前,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地区文旅融合的推进。推进文旅融合,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需充分依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韵味的乡村旅游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傳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政府、媒体、学界、社会等都非常重视,有大量研究文献出现。截止到2022年9月22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1298条研究记录,输入“传统文化审美与乡村旅游”出现3条记录,输入“传统文化与济南乡村旅游”有2条记录,经过梳理,上述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吴理财等从文化治理视角阐述了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的关系。周颖等认为,济南厚重的泉水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可融入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2.从乡村传统文化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禄开辉认为,彝族毕摩文化倡导的勤劳、自立、自强、诚信等价值观有助于彝区乡村旅游发展。陈玉等指出,民间手工艺非遗作为乡村生活和乡民智慧的结晶可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激励和文化滋养,以“非遗+旅游”的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振兴。
3.从审美文化和艺术角度宏观分析
姜约认为,振兴乡村旅游,要从乡民的传统生活习俗之中发掘和继承健康、审美的精神产品、艺术形式乃至完整的精神生活方式。王敦指出,在艺术和审美上,我们把民族审美文化表述为“重塑乡贤、发掘乡土、感怀乡愁”,使之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孙杰远等认为,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能够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三)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趋势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振兴的精神源泉和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中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从小所受的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教育中可以窥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济南乡村,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感受到其中的“和谐”之美、“仁爱”之美等。如何将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结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和方向。学者普遍从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耦合的角度进行研究,或从乡村传统文化的某个艺术价值层面对乡村旅游的影响进行研究,或讲到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但鲜有学者从文化审美层次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细致规划和引导。济南乡村旅游必须进行分类指导和定位,走分层式、差异化、渐进式发展之路。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审美元素,来满足游客深层审美心理需要,引导济南乡村旅游依托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旅游项目不仅仅满足游客的“悦耳悦目”需要,更应满足游客“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精神需要。基于此,应遵循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社会、个人的力量,并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济南乡村旅游插上优秀传统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翅膀,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三、济南乡村旅游振兴的现状与问题
(一)乡土文化气息的缺失
很多在农村长大的成年人,说现在找不到儿时的乐趣了,如儿时春节放鞭炮、贴春联、赶大集、串门拜年的年味,在山间、田野、河边奔跑、嬉戏,钓鱼、摸虾的欢乐回忆等。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好精神直面快节奏的生活,受到当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美好乡风传承任重而道远。
(二)乡村游模式单一
现在的市民开始重视济南近郊游、乡村游,但济南近郊游模式雷同、单一、流于表面,不能彰显乡村古朴风貌,缺少灵魂,停留在满足游客审美需要的第一层次。伴随着消费者新奇感的消失,会出现审美厌倦,很难打动游客的内心,出现了游客思恋乡土文化的精神需要与乡村旅游不能满足游客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山水文化价值重视和发掘力度不够
济南被称为“泉城”,这也是济南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济南南部山区被称为济南泉水的泉脉,是泉水的发源地,但对泉水文化价值的发掘还不充分,依托泉水文化发展旅游的思路和实践还不够成熟。济南同样也承载了泰山文化和黄河文化,黄河经过济南流向渤海,泰山余脉北上济南。济南的山水文化得天独厚,但其生态文化价值却未得到全面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措施和行动还不够有力。
(四)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保护和发掘
济南有华夏第一石塔——四门塔,有著名的灵岩寺等佛教文化遗产,有齐鲁第一古村——朱家裕等古村落文化遗产,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五)乡村旅游管理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组织管理力度不够,需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治理的方向,把工作抓细、抓实,不能浮于表面,止于应付;企业、社会资本介入力度不大,政府需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四、济南乡村旅游振兴的建议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
济南地处儒家文化的中心,又有深厚诗词文化底蕴,同时还拥有泉水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寺庙文化等,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生态文化底蕴。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过程中,充分挖掘济南乡村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并以人民审美需要三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为指向,指引济南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二)注重特色、注重文化的传承
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如诚信、热情、豪爽的农家乐。餐厅的经营方式或风格具有独特文化属性,员工可以穿古代服装,营业场所进行复古式的设计。旅游产品可以进行包装,附加上当地有名的特色元素等,很容易将游客带入情景中。游客不仅吃到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小吃,还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移情中得到精神文化体验,感到不虚此行。如果能带孩子和家人来更好,使孩子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三)乡音、乡土再现
坚持怀旧风格,将朴实、单纯、静谧、温馨、祥和的乡风乡貌进行挖掘和重现,展现“田园牧歌”式的优美风光。农村的老宅要保留下来,当地人民使用的家什、器具等尽量保存,部分地区乡村田野的耕种模式也可相应地保留。在这里,消费者能找回自己过去的美好和回忆,增强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颤,这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所在。这样的乡村,才是走进人的内心的家园,成为寻找乡愁的港湾。
(四)重视对济南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是实现济南乡村旅游振兴的根基和前提。济南具备了“山、泉、河、湖”良好自然资源,需要格外珍惜和保护。济南山水自然之美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如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均是济南人。济南可谓钟灵毓秀,应在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重视自然的审美价值,保护好济南乡村原生态的历史人文景观,彰显文化底蕴和魅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浓厚山水、历史人文性的传统生态美学旅游之路。
(五)濟南乡村旅游需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
在相关部门的牵头和组织下,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社会、乡村和个人的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中。充分依托网络信息技术,使乡村在保留古朴乡风、乡貌的同时走向现代化。经过大力整合与提升,形成一个全面、稳定、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五、结语
重视和保护济南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的。济南乡村应该呈现出的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文化气息更浓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孩子应向长辈学习,长辈应自觉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位,背诵、领悟、践行应体现在乡村实践中,给乡村风貌带来文化生机与活力。依托济南乡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发掘其中的审美元素,按照人民的审美需要,保护和弘扬古朴、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助力淳朴民风、美好道德素养的培养,还原和重现济南乡村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打造更能“直指人心”的具有满足深层审美需要的旅游精品。坚持分层、差异化策略,针对旅游文化价值难以深入挖掘的一部分农家乐、民宿、乡村游景点等,可以引导其在形式上多些花样,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受。针对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的旅游景点,如古村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遗迹,要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韵味,恢复和重现带着传统乡土气息的乡风乡貌,能从中欣赏历史精彩,提振精神,再现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神往”,丰富和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坚定“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振兴,均需要其参与和主导。需要有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振兴,需要通盘考虑,立体化深度融合,且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对仅仅能满足游客低层次审美需要的大量重复性的旅游景点,引导其转型发展;对能满足游客深层次审美需要的旅游景点要花力气进行引导和投资,这是重点建设的方向和领域。在相关部门主导下,构建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得更加紧密,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乡村旅游道路提供全新思路和方向,因之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6-23+162-163.
[3]周颖,宋玉娟.基于城市传统文化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山东工会论坛,2017,23(04):56-59.
[4]禄开辉. 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D].西南民族大学,2019.
[5]陈玉,李辉.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鲁民间手工艺非遗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1-132.
[6]姜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路径——以宣汉县土家族聚居区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1,31(02):58-65.
[7]孙杰远,乔晓华.乡村文化的当代转型与教育应对[J].当代教育科学,2022(02):66-71.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2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传统文化审美视域下济南乡村旅游研究”(项目编号:22C1009260005);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杨恩寰实践论美学思想及其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21AZX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友福,男,硕士研究生,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育研究)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