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速构建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是杭州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
绿色能源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环保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21年)》的基础上,杭州结合发展实际,确定了储能、风电、光伏、节能环保等4条重点产业链为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监测范围。
近年来,杭州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做大做强绿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质效稳步提升。2022年,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已集聚54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38.6亿元,增长4.5%,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214.9亿元,增长10.0%,高于规上7.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5.6亿元,增长19.2%,高于规上19.7个百分点。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规模逐渐壮大、质量效益逐步提升,为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提供坚实助力。
在新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下,能源转型最为关键的支撑要素是系统、灵活的调节能力。储能产业作为电力灵活调整的主要载体之一,即将迎来产业爆发增长机遇。2022年,杭州拥有规上储能企业30家,主要涉及抽水储能、电化学储能、熔盐储能等多个领域。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杭州储能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出口海外的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及并网逆变器。2022年,艾罗能源的产品订单爆发式增长,带动储能产业链的规模、效益均实现高速增长,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185.5亿元,同比增长59.8%,占生态圈总量的9.6%;实现营业收入216.0亿元,同比增长59.7%;实现利润总额28.0亿元,同比增长197.8%。
杭州储能产业链的发展特点是“产业链条小而精,龙头企业促发展”。
在抽水储能上,杭州现有相关制造企业7家,主要生产水轮机及辅机装备,其中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水电机组专业制造商。
在熔盐储能上,杭州具有先发优势,西子洁能已有青海德令哈、绍兴绿电熔盐储能等多个成熟项目经验,已建成完整的光热产线,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逐渐无法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光伏产业具有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等特征,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光伏产业是大势所趋。2022年,杭州拥有规上光伏产业相关企业33家,已基本构成以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胶膜等优势产品为主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是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杭州位居国内第一梯队。2022年,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64.7亿元,增长32.1%,占生态圈总量13.7%;营业收入303.0亿元,增长37.3%,占生态圈总量13.7%;实现利润总额27.2亿元,增长0.7%,占生态圈总量13.2%。
杭州光伏产业链的发展特点是“重点企业一超多强,发展动能持续积蓄”。
从重点企业看,龙头企业福斯特是全球光伏封装用EVA胶膜的领导者,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龙焱能源专注于碲化镉薄膜电池技术和光电建材产品研发生产,是行业领先者;禾迈股份微型逆变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被称为“中国微逆第一股”;纤纳光电7次刷新钙钛矿太阳能组件效率世界纪录,是钙钛矿光伏技术和产业化领军企业。
从发展动能看,杭州重点光伏项目加速推进,积蓄澎湃发展动能,包括杭州正泰新能源智能制造项目(位于滨富合作区,投资51亿元)、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光储智慧能源系统产业项目(位于桐庐县,投资10亿元)、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碲化镉薄膜超大面积太阳能组件项目(位于钱塘区,投资10亿元)、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POE封装胶膜项目(位于临安区,投资6.22亿元)等。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降碳技术装备及产品、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再制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2022年,杭州拥有规上节能环保产业相关企业434家,占绿色能源生态圈企业总数的八成,累计实现产值1179.3亿元,占生态圈总量的60.8%;实现营业收入1351.7亿元,增长3.0%,占生态圈总量的61.0%;实现利润总额122.1亿元,增长5.4%,占生态圈总量的59.4%。
组织部门、各派员单位要严把选派关,严格按照第一书记选派范围、条件和程序选派第一书记。一是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不断更新充实第一书记储备数据库。二是尽量选派35岁以下的高学历干部,提高下派第一书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选派具备农村工作情怀的干部,爱民情怀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基础。四是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五是健全第一书记更换退出机制,对于因病、因公等原因不能继续担任第一书记的,需要及时更换;对于群众满意度不高、不能胜任基层工作的第一书记要及时召回。
杭州节能环保产业链的发展特点是“新兴赛道加速发力,重点企业支撑加强”。
在新兴赛道上,杭州目前已在氢气提纯、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环节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如杭氧股份在低温、气体纯化、压缩储运等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技术储备;日风电气已实现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国产化,并在变换器生产制造上形成产业化能力。
在重点企业上,2022年,杭州节能环保产业中产值规模超10亿元的企业共有12家,累计实现产值634.1亿元,占产业链比重26.3%,增长3.6%。
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涉及的产业链条庞大,产业环节众多,但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偏弱。
一是各产业子链规模较小。4条子链中除节能环保产业链产值刚刚突破千亿元,储能产业链、光伏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等都仅仅是百亿元级别,其中风电产业链目前仅有3家企业。
二是行业领军企业较少。在生态圈的4个产业链中,仅有光伏产业链的福斯特产值超百亿元,其余产业链重点企业产值都仅在十亿元级左右,规模较小,尚未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足。针对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圈,杭州提出构建“两廊、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其中“两廊”指建设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高端集聚走廊和关键支撑走廊。作为示范引领区的临平、钱塘、余杭3个区2022年产值分别仅为349.1亿元、209.2亿元和167.0亿元,产业集群核心竞争水平较低、缺乏区域市场影响力。
在碳达峰碳中和大目标的引领下,绿色能源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进一步拉动作用,但同时对技术要求也在显著提高,目前杭州绿色能源产业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
一是新兴赛道布局不足。目前杭州储能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常规锂离子电池赛道,对铅炭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赛道布局不足,对相关企业培育、招引力度不够。
二是关键环节缺乏支撑。氢能产业是节能环保产业链中的重要部分,涉及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氢能利用等多个环节,产业链较长,杭州除在氢气提纯具备较好优势,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制造上有一定探索外,在其他环节关联企业不多,产业链条尚未打通。
三是产业数字化转型偏慢。伴随着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均在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杭州绿色能源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力度不够、速度偏慢。比如节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智能电网、智慧水务等业务形态,杭州企业目前涉及较少。
绿色能源产业是对政策极其敏感的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有效的政策对其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杭州针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政策供给相对薄弱。
一是部分场景缺乏政策支持。例如燃料电池车辆的推广应用初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涵盖47座城市,对氢能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但杭州未被列入。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成都等17个城市均已出台针对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杭州相关政策暂未出台,对氢燃料汽车应用推广也暂未提出明确目标要求。
二是产学研用体系不健全。绿色能源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再到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部分拥有先进技术的研发企业遇到市场障碍。如杭州爱净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无机纳米催化除臭技术优势明显、适用性广,但目前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在设计时还是以传统除臭技术为主,新技术较难参与竞标。
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针对能源合同管理、环保基础设施和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对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仍需持续发力。另外,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较为缺失,制约产业进一步落地。
一是支持现有存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杭州光伏产业在光伏电池、EVA胶膜等重点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TOPCon、HJT等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和碲化镉、钙钛矿、铜铟镓硒等薄膜电池组件创新发展,不断提高逆变器、控制器、光伏玻璃、光伏浆料、薄膜等系统关键装备和辅料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统筹实施“雄鹰”“鲲鹏”行动,支持绿色能源龙头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企业。
二是全力做好重大项目招引和落地服务工作。优化招商环境,对绿色低能源领域跨国公司、央企、主板上市公司来杭州设立总部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给予重点支持。
一是瞄准科技前沿,布局新赛道。在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熔盐储能等领域加大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提前进行产业链储备和布局。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和氢燃料分布式发电系统,着力突破质子交换膜、电堆材料、高效催化剂等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国产化瓶颈,提高金属双极板、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性能指标。
二是集聚核心力量,提升产业优势。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优势。采取“揭榜挂帅”方式,聚焦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储能和动力电池、氢能、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节能增效等领域,实施重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对揭榜项目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现阶段,绿色能源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积极的引导必不可少。政府应不断在产业保障、人才支撑、财税减免等方面建立“一揽子”政策体系,形成有效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规范行业发展,形成有效的行业标准和准入门槛,净化行业环境,有效保障行业发展质量。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借鉴天津等地节能环保技术超市经验做法,建立集信息服务、技术和产品出口、人才引进和培养、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节能环保技术供应方和需求方交流对接平台,提供第三方专业化、市场化节能环保“一条龙”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