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杭州市统计局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的不断完善,杭州新材料产业创新成果日益丰硕,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总体实现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迈向中高端产品研发生产的结构转变,形成以材料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材料作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广泛应用于信息、能源、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处于其他高技术产业链的上游。新材料的创新为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极大地带动了其他高技术产业的突破和发展。加快先进材料领域研究和创新,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推动杭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产业提质扩能,对杭州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产业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保持产业强链、补齐产业弱链,加强跨区域合作,保证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推动技术、产品、价值链升级,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高地,实现新材料产业智能化生产、高端化提升、绿色化转型。膜材料、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微纳材料、生物材料及化工化纤新材料等6大产业链取得长足发展。
2022年,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拥有规上企业530家,实现营业收入2421亿元,增长7.1%;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下降14.6%。其中,制造业领域518家,实现营业收入2413亿元,增长7.1%;服务业领域12家,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增长5.8%。杭州新材料产业持续壮大发展,有力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用器械、先进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产品的创新发展,以新材料为媒介推进五大产业生态圈深度融合,共同助力杭州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归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的有518家,占7.8%,实现工业总产值1548亿元,增长3.5%,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8.5%,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杭州新材料产品领域分布广泛,比较具有优势的产品集中在高端膜、高端铝合金、永磁材料、生物材料和新型化纤材料等领域,具备“做大做强”基础。
从企业数量看,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主要分布在金属材料、生物材料和化工化纤新材料等产业链,合计492家,占生态圈的92.8%。其中膜材料细分包含光电膜、分离膜等,高端金属材料范畴包含磁性材料、焊接材料、铜铝合金等,化工化纤新材料主要集中在石化高新材料领域。
从产业规模看,杭州金属材料产业链和化工化纤新材料产业链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和1779亿元,合计占生态圈的91.9%。生物材料、微纳材料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普遍较小,不少处于初创期,但核心技术领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从户均利润看,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户均实现利润2032万元,其中膜材料产业链和半导体材料产业链户均分别实现利润5652万元和10111万元,分别是生态圈平均水平的2.8倍和5.0倍。功能性膜材料和半导体材料正逐步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在不少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拥有国际领先水平。新材料重点优势领域的加快培育,将有力支撑与智能物联、绿色环保等产业的跨圈、跨链融合发展(如表1)。
2022年,杭州积极营造产业兴盛氛围,努力提升新材料产业生态,13个区、县(市)均发展有新材料产业。受不同的地理因素、区位特征和产业政策影响,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呈现出不同的集聚特征和发展特点。
从企业数量看,杭州新材料规上企业超过50家的有萧山、余杭、钱塘、临安和建德等区、县(市),其中萧山区有122家。膜材料领域重点上下游配套企业主要集中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磁性材料主要集中在萧山杭州新材料产业园,铜铝合金新材料及焊接材料集中在余杭区,化工化纤新材料主要集中在萧山区和建德市。
从产业规模看,萧山、钱塘新材料规模超500亿元,余杭、临平、临安和建德等地新材料规模超100亿元,其中萧山区营业收入达1176亿元。受益于产业平台的有效支持,杭州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膜材料生产服务体系,多家企业研发中心为磁性材料产业创新集聚综合体提供创新支撑。
从户均规模看,在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带动下,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推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企业户均实现营业收入4.57亿元,其中萧山、钱塘和拱墅户均营业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达9.64亿元/户、7.67亿元/户和7.03亿元/户,新材料产业为重要工业平台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如表2)。
表2 202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分地区发展情况
2022年,杭州通过持续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优化主导产业发展生态,创新扶持政策受益面扩大,企业创新意愿不断提高,产研融合持续推进,成果产出日益丰硕,新材料产业发展氛围初步形成。
从发展规模看,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拥有规模10亿元以上企业52家、50亿元级企业9家、100亿元级企业3家,其中恒逸石化营业收入规模超700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占生态圈的77.7%,头部企业持续壮大、稳健发展为杭州新材料产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从先进头衔看,杭州新材料产研领域新增工信部单项冠军3家,累计达1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6家,累计达39家;新增国科小企业201家,新申报国高企422家。累计拥有材料类上市公司28家、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11家、杭州市鲲鹏企业15家。
从发展潜力看,科百特生产的滤芯及滤膜产品在多个行业广泛应用,是全球仅有的具备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的3家企业之一。五星铝业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用铝箔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国际排名第一。高烯科技石墨烯材料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其产品获国际石墨烯产品认证中心认证。杭州新材料领域多数企业都还处于初创期,但其技术水平领先,发展潜力无限。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新材料领域的产品、技术、模式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各行各业对新材料的需求日显旺盛。国内重点城市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均有所布局,并逐步形成区域集群发展态势。从全国看,环渤海地区在稀土功能材料、硅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长三角地区在高性能金属、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珠三角地区已形成新型电子材料、高技术陶瓷、新型电池、高性能涂料产业集群。从省内看,宁波立足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核心区,在化工类新材料上具有较强优势;衢州发挥新能源产业平台集群优势,在锂电材料和膜材料等领域驰名全国。反观杭州,新材料产业生态圈涉及诸多领域,企业在产业领域和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产业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够,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和集聚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杭州新材料产业虽逐步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过渡,总体规模和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但产业基础仍显薄弱,产业制约亟须突破。以膜材料产业链为例,部分高性能膜材料的关键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仍然较大,POE树脂主要依赖韩国LG、美国陶氏,国内万华、中石化尚处在攻关阶段;茂金属聚乙烯、PMP、全氟磺酸树脂、聚偏氟乙烯和聚醚砜等材料主要依赖日本,国内衢化、中化蓝天、万华分别仍在立项开发。杭州部分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微孔滤膜的高端领域市场基本由国外企业控制,膜材料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难以完全满足新兴领域对高性能膜材料产品的需求。膜材料国产装备及技术的市场接受度低,国产规模化的装备仍然欠缺,高性能膜材料产品生产装备或关键零部件仍受国外公司垄断,自有核心技术装备欠缺,缺乏系统化解决方案,制约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杭州新材料产业结构在产业生态和区位特色双重影响下,形成以膜材料、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微纳材料、生物材料和化工化纤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各产业链中,基础性较强的膜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企业32家,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占6.0%;前瞻性较强的微纳材料和生物材料企业48家,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占2.4%;与传统制造业结合度较高的金属材料企业133家,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占18.1%;化工化纤新材料企业达318家,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占73.5%。杭州化工化纤新材料企业主打涤纶纤维、己内酰胺等初级原材料,处产业链中低端。从生态圈看,杭州新材料产业亟须加大在半导体材料和先进膜材料等基础材料领域的布局,加强在微纳材料和生物材料等未来材料领域的规划。从产业链看,杭州化工化纤新材料领域亟须提高轻量化材料、新型塑料、多用途新材料的产研融合,实现“多条腿”走路的发展局面。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优势突出、有代表性的新材料企业,有针对性地支持企业发展,通过支持企业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集群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千名干部助千企”专项服务,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产业集群投入政策,将集群内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分配。加大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集群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扩大集群规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是培育新材料完整产业链,鼓励市域内下游产业优先选用本土新材料,打造新材料完整的产业链,采取“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的产业链招商方式,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完善产业协作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培育新材料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梯队。
一是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新材料前沿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头部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
二是完善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新材料创新平台布局。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注重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有工匠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是鼓励产业链资源整合,推进重点领域短板材料产业化攻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以规模化应用的新材料为突破口,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联合攻关,提升新材料产业基础保障能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一是谋划储备一批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利用好新材料领域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省、市重点产业部署,着眼强基础、补链条、聚产业,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为杭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是实施建设一批项目。做好磁性材料、石墨烯等项目的招引谋划,深化中建材玻璃新材料项目和北京兴高高频通讯基材液晶高分子膜(LCP膜)项目落地对接,完善项目开复工调度机制,认真落实包抓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达产达标一批项目。树牢“项目招引、达产乃成”的理念,聚焦重点新材料投资项目,建立近期投产达产项目跟踪服务清单,实行“亮灯”通报管理,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达产达标。加强达规纳统服务指导,引导企业及时入库,加快形成企业产出增量。